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谷雨
搜索
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
通知公告
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 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的通知 文旅非遗发〔201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教育厅(教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影视局、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
查看更多
200名非遗研培学员相聚陕师大 就非遗跨界创新展开对话
交流培训活动
5月3日,由陕西师范大学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跨界创新:非遗传承对话会》在长安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 ▲跨界创新:非遗传承对话会 本次活动近200名历届陕西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研培学员重返母校,围绕新时代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主题,与影视、动漫、设计、出版、旅游、电商等部分企业届精英和专家学者展开对话交流...
查看更多
当剪纸“融进”古诗词:非遗技艺还可以这样流传
专题报道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剪纸,则是根植于大家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两者融和在一起,会有怎样的效果?张多堂剪纸作品《将进酒》这些天,一套《剪影》系列图书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按照唐诗、宋词、元曲分类,各自选取24首,然后通过六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巧手,将其以剪纸的形式呈现出来。日前,记者采访了该书作者之一、蔚县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淑英,了解剪纸技艺背后的传承故事。《剪影》全称为《剪影·六位国家级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跟以往的一些趣味读物不同,它...
查看更多
面向人类口头表达文化的跨学科思维与实践——朝戈金研究员专访
论坛
  摘要:20世纪末,肇始于美国的“口头程式理论”经朝戈金等中国学者的积极引介、翻译与在地化运用,在进入中国后的20多年中,不仅催生了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史诗学的学术研究范式转换,而且渐为民间文学以外的其他邻近学科提供了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论参照与技术路线。在本次访谈中,朝戈金分别从口头传统的本土化实践、20世纪多学科学术研究范式整体转换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国史诗学的未来、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等5个方面展开了话题。朝戈金的议论,视野开阔,时时...
查看更多
我国著名格斯尔奇吕日甫大师逝世
要闻
“‘威震十方的圣主’格斯尔降生人间,大显神通施展法术,把沙漠改造成肥美草原﹐使荒凉贫瘠故乡变成了人畜两旺的人间乐园。”5月1日,曾经以说唱人类著名史诗《格斯尔》而享誉世界的我国著名格斯尔奇吕日甫大师在父老乡亲们的追悼中,与世长辞。2007年,曾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新疆文联名誉主席、著名的玛纳斯奇、《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甫·玛玛依一同被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格斯尔奇吕日甫大师,在走完...
查看更多
“俗信”概念的确立与“妈祖信俗”申遗——乌丙安教授访谈录
访谈
查看更多
“俗信”概念的确立与“妈祖信俗”申遗——乌丙安教授访谈录
论坛
摘要:乌丙安教授在访谈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回顾了其在民间信仰研究中提出“俗信”概念的背景和过程,论证了民间俗信存在的合理性。在民间信仰类项目申遗过程中,“俗信”的转化运用促成了“妈祖信俗”等民间信仰项目的成功申遗,同时也增强了“非遗”保护中“社区”的主体作用。“妈祖信俗”申遗不仅对于妈祖信仰本身、而且也给其他民间信俗类遗产项目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民间信仰;迷信;俗信;妈祖信俗; 作者简介:乌丙安...
查看更多
四川省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落户崇州
地方新闻
    4月27日,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四川成都崇州市落户,这是文化和旅游部支持设立的全国第十一个传统工艺工作站,也是四川省设立的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    未来,工作站将以国家级非遗项目道明竹编和省级非遗项目怀远藤编两大项目建立示范案例,带动蜀锦、蜀绣、银花丝、漆艺等成都主要传统工艺的整体性提升,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2012年,崇州市主动与中央美术学院对接,双方围绕道明竹编传承创新促进农民增收、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展...
查看更多
哈蜜瓜甘甜,刺绣也很甜
专题报道
(原标题:新疆哈密,以盛产香甜的哈密瓜闻名。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果实格外甘甜。不过,如今在哈密能带给人甜蜜滋味的可不仅仅是水果——这里的刺绣也是的)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和传承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不少原本...
查看更多
让活化石“活”得更好——五音戏的新时期传承与发展
专题报道
一、  五音戏是流行于山东鲁中地区,以章丘、历城和淄博为中心的地方戏,属于以板腔变化体为主的独有剧种。历经三百年的传承发展,其传统剧目已多达160余部。1935年艺人邓洪山(艺名鲜樱桃)率领五人组成的戏班(当时的演出被称作“五人班”),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了最早的六张唱片,受到百代公司的盛赞,并赠送写有“五音泰斗”的金字匾额一块,五音戏由此得名,并以此名行于世。2006年5月20日,被誉为“戏曲话化石”的五音戏,被国务院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音...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