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实践国际研讨会暨暑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开幕
其他新闻
2017年7月17日上午,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实践国际研讨会暨暑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开幕。此次活动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学院、中国民俗学会、美国民俗学会和日本民俗学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呼伦贝尔学院科技处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处承办。这是由中、美、日三国民俗学会首次共同举办的学术活动。此次活动历时11天(2017年7月17日至27日),旨在通过民俗学相关领域青年研究人员的理论与田野调查培训,进一步促进中、美、日三国民俗学研究...
查看更多
“互联网+非遗”还需火候
专题报道
当下“互联网+”风潮正当其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互联网+非遗”自然也成为颇具吸引力的话题。实际上,在更大的范围内,“互联网+文化”已经进入文化建设的战略层而被广泛讨论,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文化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和持久动力,可以说,“互联网+非遗”无论从大背景、大前提和大趋势,还是从文化实践层面来看,都将大有可为。目前,“互联网+非遗”已在很大程度上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文化机构、非遗企业、传承人等纷纷触网...
查看更多
彝族火把节
2017.07.17
彝族火把节
专题报道
图1 赫章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古时又称星回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就是上半年的过年日,因此又称过大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云南楚雄、贵州赫章县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上述三地的彝族火把节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2 凉山彝族火把节(来源:网络)图3 楚雄彝族火把节上的祭祀活...
查看更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驻广东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
其他新闻
工作站成立仪式现场7月10日,经文化部研究批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驻广东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仪式在潮州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杭,潮州市市委书记刘小涛、市长殷昭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院长、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当岐,广东名瑞集团董事长蔡民强,以及纺织服装品牌企业代表,潮州传统工艺生产企业代表,潮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共同出席了成立仪式。仪式由广东省潮州市副市...
查看更多
传统工艺如何传承创新
专题报道
特色油纸伞工艺品展现婺源传统文化底蕴。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制图:鲁元珍丝绸、陶瓷、漆器上的美工图案,雕塑摆件、民族服饰中的精美设计,无不体现着我国传统工艺的审美智慧。然而,当前我国传统工艺仍面临保护乏力、后继乏人的问题,也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过程中面对诸多挑战。近期,“振兴传统工艺”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如何让优秀传统工艺继承和发扬下去?如何让它们与现代生产生活更好地融合?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和探索中寻找答案。1、传统工艺体现并呼唤“工匠精神”  案例...
查看更多
从实求知——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田野调查实践与培训经验介绍
专题报道
云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26个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积累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云南省非遗保护工作得到迅速发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奋战在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一线,一方面,积极推进保护计划的实施,多措并举,为非遗的传承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不忘初心,牢记非遗生命力的来源与...
查看更多
民族传统体育绽放活力 守望北疆美好精神家园
专题报道
图为瑟宾节上的“抢枢”比赛  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的沃土,千百年来,哺育着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这是一方星光璀璨的苍穹,从古至今,草原游牧、森林狩猎、渔猎及农耕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汇集、熠熠生辉;  这是一道祖国北疆的亮丽风景线,各民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保护传承发展,各民族兄弟在这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就是呼伦贝尔,一个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一方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美丽幸福的沃土……  文化...
查看更多
非遗中国:800年的宫廷技艺•景泰蓝
专题报道
  景泰蓝制作技艺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1949年后,因国家采取积极的保护、扶持政策,这一古老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2006年5月20日,景泰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兴于景泰 “蓝”盛于清  中国的传统艺术品绝大部分都是官民共享的,比如说瓷...
查看更多
非遗中国: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专题报道
   2006年,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干漆夹苎佛像  天台县位于浙江中东部,境内有天台山、大雷山两大山脉,山峰高耸,树木茂密,物产丰富,盛产山漆、苎麻、香樟等天然原材料。自古以来,手工业较为发达。干漆夹苎工艺是天台民间工匠早已应用的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以山漆、苎麻、香樟木为主要原料,它能综合的体现出雕刻、彩绘等领域的艺术家在一件作品上发挥出共同的艺术魅力。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早在东晋以前就已在民间应用,并流传...
查看更多
专访辽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吉祥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王吉祥,研究馆员,历任辽宁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辽宁省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艺术研究所书记、副所长,现任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