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7   星期三   农历四月初十    谷雨 谷雨
搜索
新疆非遗的这十年
专题报道
  占祖国六分之一土地面积的新疆,民族众多,又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中外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在此并汇,形成了众多的文化现象。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十年过去,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走向了正轨,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模式。     普及化的展示     2005年12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新疆的民族民间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受到世人的关注。那些散落在天山南北,带着泥土芬香的民间文...
查看更多
青海河湟皮影戏缘何频临绝迹?
专题报道
  “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这是对古老皮影戏的赞言。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皮影戏在河湟地区非常流行,但这支历经百年、曾一度繁荣的民俗文化艺术奇葩,随着农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视、电影的大量普及已逐渐衰落,目前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皮影戏,这个曾在古代戏剧圈内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民间艺术,在现代化的城市几乎无立足之地而在农村又日趋衰落,现实残酷地告诉人们,它正从人们的视野渐行渐远、濒临绝迹...
查看更多
推进城镇化勿忘“非遗”保护
专题报道
    日前,文化部召开季度例行发布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成为焦点。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文化部将会尽快出台《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加强对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       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战略实施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据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居住在城镇的人口首次超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原本乡土文化气息浓重的村落逐渐出现“空心”现象,无法找到继承者,使...
查看更多
文化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一项措施
其他新闻
     文化部于8月20日上午10时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化部非遗司马盛德副司长介绍下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具体包括开展贯彻《非遗法》的执法检查、建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评估制度和监测体系、加强非遗保护与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改进、鼓励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拓展与丰富非遗的主题及表现形式、支持举办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开展大规模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开展非遗抢救性保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强调非遗环境和生态的整体保护、让非遗在当地得到公...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从城市“再出发”
专题报道
    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将传统文明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缩小,熟人社会组织的人际关系、乡土生活培育的审美情趣、传统生产方式中滋养的文化传统,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面临严峻的挑战。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提供的不仅是文化的符号和民族的记忆,更是文化自信的内在依据。因此,遗弃或保护,被动消亡或主动变革,不仅是非遗保护工作本身面临的困境,更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容...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的“味道”
专题报道
    非遗是近10年出现的名词和学术术语,但是非遗作为“文化”与人类的文化同步而生、同步发展。在历史上非遗是文化经典的对象,也构成文学经典的一部分。当下非遗仍然可以成为经典,并且通过公众、文化人、政府的多方合力,以及学校教育等多种路径得以实现。      非遗是经典文化吗      非遗是经典文化吗?依据普遍化原则,非遗不是经典文化,它属于大众文化,体现的是民众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但是也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草根文化”或“媚俗文化”。      至于非遗是...
查看更多
安顺地戏
2014.08.13
安顺地戏
图集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作为一种古老的戏剧样式,安顺地戏有其显著特点,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   安顺地戏被...
查看更多
川剧戏班的孤独与坚守
图集
查看更多
刘锡诚:心无旁骛的民间文学守望者
人物
   “我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永远在劳作中的农民,靠毅力、靠勤奋支持着我的理想,靠汗水浇灌着我的土地。” 刘锡诚,男,1935年2月21日出生,山东昌乐人。文学评论家、民间文艺学家、文化学者。1957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民间文化论坛》杂志特邀主编。 今年是民间文学研究专...
查看更多
佳人 巧手 慧心 ——访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
人物
   见过姚惠芬的人,都说她很美,不是惊艳而是一种古典的温柔。在绣庄第一次见到姚惠芬,亲切感便扑面而来,她是笔者心中传统绣娘的样子,恬静、典雅。       在妈妈的绣花绷前长大       姚惠芬1961年出生在江苏苏州吴县一个叫东竹的小村子,当地是刺绣之乡。姚惠芬的家庭是典型的刺绣之家,她的奶奶和妈妈做刺绣,爷爷和爸爸都是从事刺绣稿件设计工作的。她从小在妈妈的绣花绷前长大,也亲眼目睹爷爷、爸爸帮周围的绣娘把绣坏或者弄脏的绣品上画一个小蝴蝶或小花瓣,让原...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