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20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廿七   
搜索
文化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一项措施
其他新闻
     文化部于8月20日上午10时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化部非遗司马盛德副司长介绍下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具体包括开展贯彻《非遗法》的执法检查、建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评估制度和监测体系、加强非遗保护与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改进、鼓励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拓展与丰富非遗的主题及表现形式、支持举办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开展大规模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开展非遗抢救性保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强调非遗环境和生态的整体保护、让非遗在当地得到公...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从城市“再出发”
专题报道
    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将传统文明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缩小,熟人社会组织的人际关系、乡土生活培育的审美情趣、传统生产方式中滋养的文化传统,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面临严峻的挑战。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提供的不仅是文化的符号和民族的记忆,更是文化自信的内在依据。因此,遗弃或保护,被动消亡或主动变革,不仅是非遗保护工作本身面临的困境,更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容...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的“味道”
专题报道
    非遗是近10年出现的名词和学术术语,但是非遗作为“文化”与人类的文化同步而生、同步发展。在历史上非遗是文化经典的对象,也构成文学经典的一部分。当下非遗仍然可以成为经典,并且通过公众、文化人、政府的多方合力,以及学校教育等多种路径得以实现。      非遗是经典文化吗      非遗是经典文化吗?依据普遍化原则,非遗不是经典文化,它属于大众文化,体现的是民众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但是也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草根文化”或“媚俗文化”。      至于非遗是...
查看更多
安顺地戏
2014.08.13
安顺地戏
图集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作为一种古老的戏剧样式,安顺地戏有其显著特点,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   安顺地戏被...
查看更多
川剧戏班的孤独与坚守
图集
查看更多
刘锡诚:心无旁骛的民间文学守望者
人物
   “我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永远在劳作中的农民,靠毅力、靠勤奋支持着我的理想,靠汗水浇灌着我的土地。” 刘锡诚,男,1935年2月21日出生,山东昌乐人。文学评论家、民间文艺学家、文化学者。1957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民间文化论坛》杂志特邀主编。 今年是民间文学研究专...
查看更多
佳人 巧手 慧心 ——访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
人物
   见过姚惠芬的人,都说她很美,不是惊艳而是一种古典的温柔。在绣庄第一次见到姚惠芬,亲切感便扑面而来,她是笔者心中传统绣娘的样子,恬静、典雅。       在妈妈的绣花绷前长大       姚惠芬1961年出生在江苏苏州吴县一个叫东竹的小村子,当地是刺绣之乡。姚惠芬的家庭是典型的刺绣之家,她的奶奶和妈妈做刺绣,爷爷和爸爸都是从事刺绣稿件设计工作的。她从小在妈妈的绣花绷前长大,也亲眼目睹爷爷、爸爸帮周围的绣娘把绣坏或者弄脏的绣品上画一个小蝴蝶或小花瓣,让原...
查看更多
川昆的存在与保护
论坛
   所谓川昆,即川剧中的昆曲或流布于川、渝地区昆剧的简单概括,它与散布于各地方剧种中的昆曲艺术一样,因为长期与其他声腔同台共处,与地域审美趣味相互渗透,逐渐地与昆曲的标准形态有所区别。由此,这种地域化的昆曲艺术不但长期淡出昆曲界的认同视野,而且在地方声腔艺术中趋于弱势边缘。在非遗保护工作渐趋深入的今天,川昆的存在与保护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中国戏曲剧种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前不久,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恭王府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合作下,中国昆...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如何介入体验型手工艺文化产业
论坛
    手工艺文化产业重点在文化挖掘、整理、恢复、发展、传播,实现文化附加值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考虑,还有不能忘记的大目标是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本质上是一回事,做产业必然不能忘记文化的健康发展。       从目前形势看,中国手工艺的产业化走出两种形式:一是纯生产型的文化企业,即通过将传统手工技艺与高新材料和高新技术的结合,加上现代创意设计和品牌运作,实现量产,打开国际化市场;二是体验型手工艺文化企业,即以传统手工艺生产线和老厂区为核心打造文化...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新型城镇化题中应有之义
论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景观,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与国际社会无缝对接的,机制化、体系化的文化建设的抓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梳理传统资源,继承历史遗产,开拓产业渠道,培植创新基点,凝聚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受益,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注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必须不...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