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保护非遗”不能成为敛财招牌
专题报道
“保护非遗”不能成为敛财招牌     “重申报、轻保护”,这一问题在非遗领域积累多年,却迟迟得不到纠正。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看来,背后的根源是,不少人认为,“申遗”与经济利益关系密切,由此打着“保护非遗”的招牌敛聚钱财也就顺理成章。  康保成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发布会上做上述表示的。该报告汇聚了国内非遗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对当前我国非遗领域的问题和成绩都给予了深切关注。康保成也是主要作者之...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不可缺少文化生态平衡意识
论坛
非遗保护不可缺少文化生态平衡意识 高小康    日前,随着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出炉,号称“史上最年轻”的一批“70后”传承人承担起接续非遗“香火”的重任。同样都是非遗项目,最终的发展状况却可能差距悬殊。这正是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报告(2012)》中持续关注的问题。报告在肯定我国非遗保护进展的同时指出,2012年,非遗项目保护不均衡的现象非但没有得到缓解,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调查发...
查看更多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州拟设文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专题报道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拟设文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吕晓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苏州的宝贵财富,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列入2013年度市人大立法计划项目,目前草案送审稿开始在苏州政府法制网上公示并征求市民意见。送审稿中拟订了一系列创新性非遗保护办法,提出要将非遗区域性整体性保护与古镇、古村保护有机结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实行文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刻不容缓  传承人平均年龄65岁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查看更多
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传承保护
论坛
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传承保护 马宁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a)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 表演艺术; (c)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f)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查看更多
《玛纳斯》,一部不断被激活的民族史诗
论坛
《玛纳斯》,一部不断被激活的民族史诗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的“百科全书”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仅从《史记》中的相关记载计算,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已经超过20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柯尔克孜族人民几经民族生死存亡的考验,但凭借着民族固有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逐步保存和发展到了今天。柯尔克孜族人民的祖先曾经...
查看更多
走出非遗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
专题报道
走出非遗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     在新疆西南部,叶尔羌河流域的喀什地区,流淌着一条文化之河十二木卡姆。简单来说,十二木卡姆是用音乐语言叙述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集诗、歌、舞、乐、唱、奏于一体,2005年底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日前,新疆喀什莎车第二届十二木卡姆文化艺术节落幕,当地依然沉醉在喜庆气氛中。行走在热闹的巴扎(集市),常能寻到十二木卡姆艺人弹唱舞动。一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艰难前行,为什么十二木卡姆...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发展?
专题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发展?   后继乏人、市场萎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是世界性难题。“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在1月4日于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会议上,成功入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实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  有关专家认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得到联合国的高度肯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具有“样本”意义,其经验对其他传统艺术具有启示作用。  人才流失、后继乏人 福建木偶戏濒临灭失  “人才流失严...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理性传承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理性传承邹 艳  在现实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以正在进行时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因此,人们很少将它们视为“文物”。其实,就非遗的本质而言,它与文物一样,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是历史在今天的残留。不同的是,物质文化遗产是固态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历史”。由于它们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见证者,所以人们将其作为本民族最珍贵的文化财富保护起来。  但是,在中国非遗保护界,有些人从不把非遗当成“文物”,不但政府改、专家改,就连传承...
查看更多
乡村最后的图腾——起源于明清的武义木偶戏
专题报道
乡村最后的图腾——起源于明清的武义木偶戏木偶的一举一动都靠拉丝来表现,老朱操作的木偶,不但手脚活动自如,连嘴巴和眼睛都是可以活动的。   老朱正在表演《双麒麟》,武戏是木偶戏中比较难的部分,一个人要同时操纵两个木偶对战,嘴里还得一刻不停地唱。两个多小时下来,手都酸了。武义木偶戏,起源于明清,民间叫“傀儡头戏”;文戏多,武戏少,人物造型生动逼真。2007年,武义木偶戏被列为金华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戏台不大,台前幕后加起来,最多也不超过10平方米。台下...
查看更多
卢旺达共和国
缔约国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