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
论坛
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 方李莉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方,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中,传统文化开始重新被人们认识,传统的手工技艺以其独特的工艺价值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关注,这是一种文化的转型,是一种后工业文明的特征,也是本土性现代化的一种实践。     [关键词]手工技艺;资源...
查看更多
景德镇:瓷韵千年流淌 技艺日益精湛
专题报道
  景德镇:瓷韵千年流淌 技艺日益精湛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壶宋代景德镇窑温酒壶元代景德镇表白釉戏曲瓷枕元代景德镇窑 青花环耳瓶元代青花釉里红    公元1004年,宋真宗赐年号“景德”命名昌江边上的瓷器产地――――江西浮梁县昌南镇,景德镇的历史从此开创。  宋代,景德镇在五代青瓷和白瓷烧制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出“光致茂美”的青白瓷,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并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等工艺,在装烧工艺上先后采用了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技...
查看更多
闪耀绚丽光彩的徽州三雕
专题报道
闪耀绚丽光彩的徽州三雕瓜瓞绵绵砖石雕 清 安徽省博物馆这是古民居门楼上的一块明代砖雕作品《吉祥如意图》。 徽派木雕《清明上河图》。   徽州三雕,是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3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统称,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的工艺雕刻。徽州三雕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初年,徽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犷,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借助于线条造型,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到了清代,徽州雕刻更是日益细腻繁复...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遗产名录
其他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2日星期五,在阿联酋阿布扎比的保护非物质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先生向保护非物质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成员致辞。    总干事对项目名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遗产名录》的缔约国表示祝贺,同时祝贺那些保护实践列入《公约》的良好实施记录的国家,他提到这次会议“是历史性的、感人的会议。”    松浦晃一郎先生回顾其1999年成为联...
查看更多
论紫阳民歌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个案分析
论坛
论紫阳民歌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个案分析  王晓平    紫阳民歌是中国民歌海洋中一颗奇葩,也是陕南民间音乐文化的代表性歌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地的文艺工作者分三次采集民歌5028首,分编为《紫阳民歌集成》四卷,其中96首收录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中。2004年紫阳县被文化部授予“民歌之乡”称号,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类:7...
查看更多
紫阳民歌飘四方
专题报道
紫阳民歌飘四方喜怒哀乐皆是歌  陕南紫阳绿茶飘香,民歌悠扬。民歌的旋律似任河、汉江的流水,轻盈而高亢,婉转而热烈,音符中弹跳起绿色的魂魄。紫阳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民歌之乡” 。  紫阳是一块文化土壤,历史文化精华沉淀于汉江、任河,天生灵气于山水之间,封存民歌漫出音符,环山而飞扬,行如流水,纯真自然。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便在紫阳河谷阶地垦殖生存,考古掘出一堆石制农具,证明这是古代农业发达的文化堆积层,汉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远古文明的光辉映照紫阳历...
查看更多
聊斋俚曲:明清俗曲活化石
专题报道
聊斋俚曲:明清俗曲活化石 聊斋俚曲艺术团演出现场     蒲松龄的名字在人们心目中是与《聊斋志异》联系在一起的,但对于由他所创作的聊斋俚曲,知道的人可就不多了。直到2006年,聊斋俚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蒲松龄自创聊斋俚曲   俚曲又称俗曲,是明清以来流行于城乡百姓阶层、社会影响深广的民间歌曲的泛称。在蒲松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郭氏正骨深圳扎根开花
专题报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郭氏正骨深圳扎根开花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彭炜(右三)在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调研。“平乐郭氏正骨医术代表性传承人”陈汴生(左一)为外籍患者诊疗。 由“郭春园中医发展基金”资助的中医骨伤科学生为郭春园铜像献花。    主要由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传承的平乐郭氏正骨医术,是深圳文化工作者从全市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发掘整理出的珍贵项目。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柳长华见证了“平乐郭氏正骨”向...
查看更多
内蒙古自治区呼麦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他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呼麦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于日前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蒙古族长调民歌之后,内蒙古第二个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据了解,9月30日在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共批准76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呼麦与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等22个中国申报的项目名列其中。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一...
查看更多
红木雕刻,为何能太仓市璜泾镇风生水起?
专题报道
红木雕刻,为何能太仓市璜泾镇风生水起?栩栩如生的红木雕刻工艺品    研究古典家具的泰斗王世襄为太仓璜泾的木匠陈振才题了“艺承蒯蔡”四个字,上世纪70年代,北京故宫在修复时,有关方面曾派人找到了璜泾的红木雕刻师王凤现,不久前有上海客商在璜泾订制了一套价值1000多万元的黄花梨家具――   “天下木匠看苏州,苏州木匠出太仓,太仓木匠在璜泾。”这是流传在璜泾镇红木雕刻匠人中间的一句话。据许多研究古典木器的收藏家发现,明清皇宫内的家具等木器都与太仓民间的家具有相...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