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景泰蓝工艺品 流光溢彩巧夺天工
专题报道
景泰蓝工艺品 流光溢彩巧夺天工      传统样式的景泰蓝花瓶上,菊、梅、牡丹的花式艳丽鲜亮;新款式的“石榴嘴”瓶,瓶口线条似石榴,透着娇俏又不失典雅;丰满敦实的日莹瓶则别有一番趣味:瓶身绘着垂髫的孩童,或捕蜻蜓,或放风筝,或捉迷藏…色彩丰润,意趣盎然。这是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的精品展厅内陈列的景泰蓝作品。    这些景泰蓝展品,造型优美、色彩华丽、纹样繁复、制作精细,可谓流光溢彩,巧夺天工。据介绍,景泰蓝又叫“铜胎掐丝珐琅”,这是一种纯手工制作,工艺...
查看更多
雪顿节成为非物质遗产传承最佳平台
其他新闻
雪顿节成为非物质遗产传承最佳平台    20日,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了解到,雪顿节期间,以传统八大藏戏为主要内容的藏戏表演,将在罗布林卡、宗角禄康公园陆续公演。而且,在雪顿节过后,首届拉萨风筝节或将在9月举办。  “近些年,雪顿节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成为‘非遗"展示、宣传、传承最好的节日和平台。”自治区非遗办负责人彭措朗杰告诉记者,自我区觉木隆藏戏、江嘎尔藏戏、湘巴藏戏、迥巴藏戏、扎西雪巴藏戏、宾顿藏戏等六大派别的藏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
查看更多
市场不景气 谁来坚持雕竹?
专题报道
市场不景气 谁来坚持雕竹? 何华一大师和大女儿在雕竹     何华一是国家级竹工艺大师,搞了一辈子竹工艺。1915年,江安竹工艺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五粮液齐夺金奖,名噪一时。近年,它又凭借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技师精湛的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何华一说,当年的竹工艺红得如火如荼,技师们外出非常受尊重。如今竹工艺已大不如以前,技师们甚至在为江安竹工艺会不会失传担忧。    因为热爱 大师雕了一辈子竹    何华一今年62岁,是原江安竹工艺厂的职工,做...
查看更多
“星腔后继有人,我没辜负师傅”
专题报道
“星腔后继有人,我没辜负师傅”      ――“粤曲星腔”获推国家级“非遗” 唯一省级传承人李月友 李月友(张宇杰/摄) 李月友当年登台演出的粤剧造型     四年“申遗”路,“粤曲星腔”被广东省文化厅推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而这也是目前三水唯一一个省级“非遗”项目。  作为粤曲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唱腔流派,“粤曲星腔”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昨日采访了“粤曲星腔”唯一的省级传承人李月友。她对记者讲述了自己结缘“粤曲星腔...
查看更多
广东吴川的民间“飘色”绝技
专题报道
广东吴川的民间“飘色”绝技  吴川漂色喜迎2008北京奥运会     广东湛江的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飘色乃“三绝”之首。吴川飘色由来已久,在明末清初时由广东番禺沙湾传入吴川。期间经过吴川民间艺人的精心打造,更显现出飘逸灵巧的风格。飘色,用吴川方言又叫“妖色”,它是运用力学原理,用钢枝作为骨架,巧妙地支撑一个小孩子坐在几米高骨架顶上,小孩身穿鲜艳的古代服装,遮掩了他是坐在上面的实质,外人一点也看不出来,看起来,他们就像在空中飘然欲飞...
查看更多
昆剧《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专题报道
昆剧《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十五贯》剧照     历史档案:1956年,浙江昆剧团(原为浙江昆苏剧团)新编昆剧《十五贯》在北京演出,引起极大轰动,连演46场,观众达7万多人次,竟至出现“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一度濒临湮没的昆曲在新中国重新焕发生机。《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发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原定在北京演20天,后来延长了20天,还是应付不了,又续演了几天,一共演了46场!”提起53年前昆剧《十五贯》在京城的演出盛况,周世...
查看更多
北京传统景泰蓝工艺品 失守还是重生
专题报道
北京传统景泰蓝工艺品失守还是重生    早上8点,40多岁的张师傅骑着老式的二八自行车,来到他工作了20多年的单位门口。这是位于北京安定门外大街安乐林路,一座黄色长方形的6层水泥建筑,门口摆放着两只精美的景泰蓝狮子,还附有郭沫若先生的亲笔题字――北京市珐琅厂。这里保存着我国古老的景泰蓝制作技艺。    换上白大褂,张师傅走进了熟悉的工作车间,高吊顶,大玻璃窗,装饰简洁。和同事寒暄过后,他又拿起了釉料滴管,开始了20年来,每天都在重复的“点蓝”工作。外面的世...
查看更多
巧捏头像 泥人张“贱卖恶商”
人物
巧捏头像 泥人张“贱卖恶商”           都说天津民间工艺有四绝:泥人张、风筝魏、砖刻刘以及杨柳青年画。     要说捏泥人绝到哪里,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里说道:“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nb...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期待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期待 锦鸡舞是发源于贵州丹寨的民族舞蹈,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贵州,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年龄偏大。(衣琼/摄)     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省份,目前已有62项(101处)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全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5.3%,是全国排名靠前的省份。这是祖先留给贵州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我们必须增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对保护、传承和利...
查看更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培训班
其他新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培训班     2009年8月17日至20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培训班”在京举行。    培训期间,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调研员邹启山等分别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的关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与评审、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