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1   星期二   农历六月初七   夏至 夏至
搜索
老字号“金字招牌”要拿什么来拯救?
专题报道
老字号“金字招牌”要拿什么来拯救?   11月10日,北京前门大街。从五牌楼到珠市口,这条500米的“天街”目前仅有不到20户商家入驻,宽敞的大街略显空旷,只有三三两两的游客观光拍照。80岁的老北京张全大爷是开街后头一次来,显然眼前改造一新的街面和店铺让他有些失落,“只有全聚德、都一处、月盛斋等十几家搬回来了,原来老字号有上百家,热闹着呢,卖粥的、卖布的,老百姓吃喝玩乐应有尽有,现在都没了……”回想起当年前门大街的繁华,老人怀念不已。    与前门大街的冷...
查看更多
加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研究
论坛
加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对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2006年、2008年福建省共有67项传统文化进入首批、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共有14项传统文化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标志着具有5000年不间断文明传统的现代中国,也将保护自身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全面上升为国家意志。此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发起组织的...
查看更多
传承人保护尚缺良好环境
专题报道
传承人保护尚缺良好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人来传承的文化,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得以代代相传,因而,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他们传承活动和生活的保障也是“非遗”保护中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不久前,北京市针对“非遗”传承人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研,调查表明,目前北京市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生存和传承状态不容乐观,传承人的保护工作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传承保护工作还缺少一个良好的环境。    首先是缺少...
查看更多
民间“滚灯”群英聚江南 同台竟展艺术瑰宝
其他新闻
民间“滚灯”群英聚江南 同台竟展艺术瑰宝 各种民间滚灯绝活令人眼花缭乱。作者:张亨伟    上海奉贤,相传因春秋时孔子唯一南方弟子言偃曾到其境内讲学而得名。深秋之夜,杭州湾畔江浙沪一带的数支“滚灯”表演队纷纷来此“聚会”,同台竟展在中国民间已有近千年历史的“滚灯”艺术瑰宝,引得万人争睹,流光十里。  “滚灯”是流传于中国江南一带家喻户晓的一种民俗传统技艺,集舞蹈、杂技、体育为一体,相传源起于当地民间抗击倭寇、祈福祭祀等,是江南温柔乡难得一见的展示力量与刚健...
查看更多
民间礼俗――传统音声技艺形式的文化生存空间
论坛
民间礼俗――传统音声技艺形式的文化生存空间项  阳     内容提要  本文对于当下民间礼俗与多种音声技艺形式形式相互间的依附关系通过一些相关例证进行辨析,旨在强化对民间礼俗和音声技艺形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方式的认知。    关 键 词  民间礼俗  传统音声技艺形式  平台  生存空间    在当下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下,各地一批又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被当作项目“开发”出来,这其中也包括音声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透露着艺术芳芬的吴川飘色
专题报道
 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透露着艺术芳芬的吴川飘色    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吴川飘色,是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产生于晚清,成熟于民国至解放初期,冷落、沉寂于“文革”时期,复苏、发展、繁荣于改革开放后。飘色--六国封相  吴川飘色始于黄坡沙岗,由民间艺人陈趣珩(生于清朝咸丰丙辰年)创作,于民国18年(1930年)正月初八沙岗年例,陈趣珩第一次为沙岗创制四板飘色游行,其中三板为单人造型:《观音坐莲》、《时迁偷鸡》、《海螺仙子》,另一板是武术双打...
查看更多
云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寻踪:老虎笙
专题报道
云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寻踪:老虎笙    “老虎笙”,一个原始、古朴、神秘的云南双柏彝族祭祀舞蹈,已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双柏县虎文化节,老虎笙表演。     今年3月16日到18日,“2008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在楚雄双柏举行,节前,我们一行三人带着向往与好奇上路了。其实双柏除“老虎笙”这一祭祀舞蹈外,还有大锣笙、小豹子笙,称为“三笙”,但渊源更久,内涵更广的“老虎笙”备受瞩目,成为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双柏县虎...
查看更多
传承和发扬面临着挑战:九成非遗传承人贫病交加
专题报道
传承和发扬面临着挑战:九成非遗传承人贫病交加 2008年6月14日是中国第3个文化遗产日,昆明市对122名民间艺人授予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但该称号的授予主要以精神鼓励为主,没有相应的经济补助形式。记者通过对昆明14个县(市)区传承人摸底调查发现,目前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诸多问题:90%以上传承人因生活无着而贫病交加,面临无法将技艺传承下去的危险;每年都有身怀绝技的传承人离世,如果不对他们实行抢救性保护,技艺将面临失传;此外,如何传承更...
查看更多
流传百年的汉沽飞镲
专题报道
流传百年的汉沽飞镲   什么是飞镲?其实它就是古代渔民之间的通讯工具,相当于今天我们使用的手机。当时,古代渔民出海作业,当他们在海上需要互相联系传递信息时,聪明的渔民们发现了飞镲,飞镲声音清脆,传播范围广,最适合在海上使用,所以在古代,汉沽渔民家家都有飞镲,渔民用飞镲或给家人报平安,或表示丰收的喜悦。     流传百年两年申遗  汉沽飞镲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作为渔民在海上作业时的一种通讯工具,百年来沿海渔村的飞镲继续保留着原始的味道。随着人们对飞镲的喜...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