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搜索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制定与贯彻落实情况
地方新闻
5月11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杜金根就《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制定与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介绍,参与《条例》立法工作的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梅、惠敏莉与艺术评论家丁科民回答媒体提问。 杜金根表示,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制定的戏曲类地方性法规,《条例》紧扣秦腔艺术传承发展的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立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保护传承上体现了新担当,在创新发展上展现了新...
查看更多
湖南省文旅厅启动2020年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通查工作
地方新闻
5月9日至10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长沙召开2020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通查工作会议。会议组织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湖南省曲艺家协会、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潇湘影视集团等单位的专家对记录成果进行了评审,厅二级巡视员王鹏出席会议并讲话,厅非遗处、省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参加。 2020年,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筹部署,湖南省文旅厅选定了花鼓戏(长沙花鼓戏)传承人李小嘉等10名记录对象,组织省非遗保护中心对传承人所掌...
查看更多
习近平的文化情怀
要闻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这是习近平同志30多年前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的一段深情告白。 多年以后,领航“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习近平总书记自豪地宣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仰望华夏文明的历史天空,淬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以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带领中国人民阔步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查看更多
微视频|习近平的文化情怀
要闻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引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之路。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文化的印记,浸润在他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查看更多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
通知公告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 (办非遗函〔2022〕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11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文化和旅游部将于2022年...
查看更多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
要闻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 (办非遗函〔2022〕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11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文化和旅游部将于2022年...
查看更多
赓续中华文脉 绽放陇原华彩——甘肃省大力推进非遗工作上新台阶
专题报道
秦安小曲亮相“如意甘肃·多彩非遗”全省非遗展演。 话剧《八步沙》演出场景。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省主会场活动。 文县白马文化节目展演。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脉如流,绵延不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
查看更多
形式之变与观念之续:基诺族特懋克传承研究
论坛
【摘要】基诺族特懋克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重构,表现为节日时间、空间与程式的变化。但是,因自然环境、经济行为、亲属制度、居住格局等的延续,根植其上的重农、人伦与村寨共同体观念并未改变,节日的内核亦得以传承。作为特懋克内核的观念及其表征正是基诺族对认知实践的诗性表达,是用想象与类比手法对生活世界进行的理解,钩联历史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应走向人类学诗学,关注文化持有者的主观表述与自我呈现,注重其连续性的诗性创造与美学想象。 【关...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天地人和
节气资讯
冰墩墩打卡二十四节气·霜降。颜麟蕴、雒圆编制(新华社发) 立夏(新华社发 王斌 作)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根据天地运行以及气候变化规律创造的时间制度。它不仅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体现,也浓缩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循环发展的生态智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认识和...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天地人和
论坛
冰墩墩打卡二十四节气·霜降。颜麟蕴、雒圆编制(新华社发) 立夏(新华社发 王斌 作)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根据天地运行以及气候变化规律创造的时间制度。它不仅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体现,也浓缩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循环发展的生态智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认识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