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蒙古族民歌(新疆温泉县蒙古族短调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疆蒙古族短调民歌是新疆蒙古族人民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主要分布于新疆境内的蒙古族聚居区,包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额敏县、乌苏市,伊犁州昭苏县、尼勒克县等,尤其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最为著名。 温泉县蒙古族短调民歌的一部分是由长调民歌旋律简化发展而成的,另外一部分则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产物。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处中国的最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毗邻,为多民族聚居区。在国内外各民族交流往来的过...
查看更多
蒙古族民歌(和硕特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和硕特民歌是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传统音乐表现形式,除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以外,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等地。 和硕特是我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凡是举行节日仪式和庆典活动,和硕特人都要敬酒献歌,以营造喜庆气氛。唱出的和硕特民歌歌词、曲调,足以让每个赴宴者悦耳惬怀、兴致盎然。和硕特民歌的体裁以长调居多,种类多样,按照题材可分为历史叙事、祝福、生活风俗、爱情、思念、婚礼和赞马等。受方言、自然环境、民族习俗等影响,和硕特民歌形成了独特的艺...
查看更多
唢呐艺术(子长唢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子长唢呐是陕北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它起源于陕北民间,兴盛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主要分布于子长市全境,并辐射至周边靖边县、吴起县、志丹县、安塞区、延长县、延川县、宝塔区等地。据记载,金元时期,唢呐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并经改造发展,又被称为“喇叭”“大吹”,明代已盛传民间。 子长唢呐为大唢呐,演奏曲目以流传于民间的传统音乐为主。一般分为喜庆乐曲和苦调乐曲。喜庆乐曲用于结婚迎亲,曲调高昂欢快、喜庆祥和,主要有《得胜回营》《大摆队》等;苦调乐曲用于丧葬...
查看更多
唢呐艺术(五台八大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五台八大套是起源并传承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民间音乐,是传统器乐套曲的代表形式之一,与西安鼓乐、北京智化寺京音乐齐名,以忻州市为辐射中心,重点流布于五台县东冶、白家庄、阳白、陈家庄、五台山、建安、神西等乡镇,在山西其他地区和内蒙古、天津、北京等地也有流传。五台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因其境内的五台山是佛教名山,当地民俗环境受佛教文化影响较大,八大套曲目及表演形式与佛教礼仪、民俗活动(婚嫁庆典、节日庙会、殡葬仪式)有密切关系。 五台八大套最晚在宋代就流行于五台县...
查看更多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是蒙古族勒津部落在游牧和农耕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史称“蒙古勒津”(原为部落名,现转为地域名称),地处辽宁省西北部,隶属于辽宁省阜新市。该县下辖35个乡镇,总人口74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20%以上。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主要分布在该县35个乡镇的蒙古族村屯。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悠扬、深沉、宽广、抒情,多采用史诗说唱音乐、胡尔沁说书音乐、民歌和其他民间器乐曲,经常演奏的曲目有《阿斯儒》《普安咒》《海秀花》《春梅...
查看更多
古琴艺术
2021.08.23
古琴艺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琴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重要体现。古琴艺术在陕西省主要分布在西安地区。历史上,西安不仅是中国古琴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其重要的形成、发展与繁盛地,在中国琴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随着中国音乐文明史的发展,古琴艺术与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融于此,并一路向东,播撒于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琴艺术传承至今的主要表演形式为琴曲独奏、琴箫合奏、琴歌3种,实践方式主要是在琴器斫制等方面予以体现。古琴艺术在...
查看更多
蒙古族长调民歌(乌珠穆沁长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乌珠穆沁长调是流传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的一种蒙古族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其核心分布区为乌珠穆沁部落居住的西乌珠穆沁旗和东乌珠穆沁旗,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锡林浩特市、呼和浩特市等地也有流传。 乌珠穆沁长调是锡林郭勒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族传统民歌之一,结构庞大,音域跨度大,开阔舒展,华贵典雅,装饰技巧精美复杂,尤其以悠长的气息、高音区的泛音演唱法著称。很多乌珠穆沁长调民歌作品属于“悠长长调”——“艾吉木·乌日汀道”的范畴,需要歌者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才能完美演绎。乌...
查看更多
谚语(哈萨克族谚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哈萨克族谚语是哈萨克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凝练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在阿勒泰、塔城、博尔塔拉、昌吉、哈密和甘肃阿克塞等哈萨克族居住的地方也有分布。伊犁的特克斯县是哈萨克族谚语流传和使用的代表性区域之一。 哈萨克族谚语源远流长、脉络清晰,其外延不仅涵盖谚语,还包括成语、歇后语等文学体裁内容。哈萨克族谚语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4个方面:政治谚语,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尽”等,具有鲜...
查看更多
祝赞词(肃北蒙古族祝赞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肃北蒙古族的祝赞词也称“赞颂词”,是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人民在庄严肃穆的场合、节日或喜庆的仪式上吟诵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主要分布在肃北南山地区的党城湾镇、石包城乡、盐池湾乡以及北山地区的马鬃山镇,涉及1万多人口。肃北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肃省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境县。 肃北蒙古族祝赞词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交代吟唱祝词的原因,主体对祝福的事物进行真实地描述与赞颂,结尾表达对未来的祝福。祝赞词多在牲畜繁殖、毡包落成、新婚嫁娶、婴儿诞生等庄重肃穆的...
查看更多
禅宗祖师传说(六祖传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祖传说是以禅宗第6代祖师惠能的传奇经历、圣迹、圣物为依托,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六祖传说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新兴县,县城和集成镇的夏卢村、塔脚村、龙山塘村、寺田村等地流传最广泛。此外,在六祖惠能足迹所及的广大地区也有流传,包括广东省其他地区和湖北、江西等地。 六祖惠能(638-713)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与老子、孔子被并称为“东方三大圣人”,并与孙中山一起被称为岭南两大伟人。他24岁闻经悟道,赴湖北黄梅寺学法并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成为禅宗六祖。新兴县是惠...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