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0   星期二   农历四月廿三   
搜索
望果节
2018.12.14
望果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望果”为藏语译音,意为“绕地头转圈”。其中,“望”指农田,“果”则是转圈之意。望果节作为藏族农民用以解除夏季田间管理禁忌、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广泛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林芝市、阿里地区的农区,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该节日通常在每年藏历的七八月间,具体日期因各地农事季节的差异而有所变动,一般在青稞黄熟之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节期一至三天,以乡为单位组织开展节日活动,活动时间由当地乡民根据农作物的成熟状况集体商议确定。 在节日的首...
查看更多
塔吉克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塔吉克族服饰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特色鲜明。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朅盘陀国王族的相貌、服饰“貌同中国,首饰方冠,身衣胡服”。正反映出古代塔吉克族服饰的特点。   塔吉克服饰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服饰包括男式、女式和儿童三种,有帽(单帽、皮帽)、头巾、外衣、裤子(皮、棉、单)、裙子(布、绸、缎)、腰带、毡靴、皮靴以及妇女的首饰等。   由于长年生活在帕米尔高原,塔吉...
查看更多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      驯鹰习俗是柯尔克孜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生产生活习俗,也是游牧民族的主要生活习俗。捕获猎鹰是驯鹰习俗的开始。   为了消除鹰的野性,牧民们一般使用“熬鹰”的方法,就是蒙上鹰眼,把它放在一根横吊在空中的木棍上,来回晃动木棍,使鹰无法稳定地站立,消除鹰的自然野性。“熬鹰”过后还要“养鹰”,养鹰也有一套方法,驯鹰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让鹰前来啄食,同时调训其从空中俯冲捕食的能力。   鹰的寿命大...
查看更多
规约习俗(侗族款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侗族款约是流布于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侗族特定区域内,相邻不同村寨在春前或秋后开展的集会议款联谊活动,民间称之为“款会”。在部分地区,集会时有埋下一块石头的习俗,因此款会也被叫作“埋岩”。 侗族款约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侗族世居的湘、黔、桂比邻地区就出现了“九溪十峒”“九溪十八峒”“五溪峒款”“九溪峒款”等称呼。直至今日,贵州省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县不仅保留着“六洞”“八洞”“九洞”“十洞”“四十八寨”“七十二寨”等传统的款会组织,还会举办形式多样的议款...
查看更多
苗族栽岩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榕江县      苗族栽岩是由苗族民间实施习惯法而产生的习俗。苗族议榔制是历史上苗族社会组织的一种,议榔制可以由一个鼓社、一个寨或几个寨,乃至整个地区组成,苗族习惯法称为“议榔规约”。每次议榔会议前,先由寨头们商议议榔内容,然后召开群众大会,宣布议定的议榔规约,由大会通过。有的议榔后在会址竖石一块,表示习惯法坚如磐石,不可更改。议榔栽岩是苗族的口碑条款规约,在苗族社会里有悠久的历史,是私有制社会以后出现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产物...
查看更多
装泥鱼习俗
2018.12.14
装泥鱼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      装泥鱼是广东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技艺,最早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在虎山村、荔山村、马山村、网山村、大海环村、石狗村尤为兴盛,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斗门区乾务镇地处广东省珠海市西部,濒临南海,属滨海大沙田地区。这里水网交错,气候温和,盛产泥鱼、沙虾、青蟹等种类繁多的水产品,六百多年来一直享有珠江口西岸“鱼米之乡”的盛名。它的西南面有一片咸淡水交界的黄茅海水域...
查看更多
径山茶宴
2018.12.14
径山茶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径山茶宴是杭州市余杭区径山万寿禅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是独特的以茶敬客的庄重传统茶宴礼仪习俗,是中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中期,《余杭县志》有唐朝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佛供茶”条目,盛行于宋元时期,后流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   按照寺里传统,每当贵客光临,住持就在明月堂举办茶宴招待客人。径山茶宴从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
查看更多
婚俗(瑶族婚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排瑶主要居住区。排瑶为瑶族的一支,因元明时期主要居住于连南油岭、南岗、横坑、军寮、马箭、里八垌、火烧坪、大掌八大排(寨子)而得名。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瑶族迁至连南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唐朝诗人刘禹锡,于贞观年间被贬为连州刺史,曾写下《莫瑶歌》:“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度千仞溪,含沙不能射。”此后,历代文献均有瑶族在连南活动的记载。依据如今八排瑶较完整的族谱房姓族谱记载,他们到连南定居已...
查看更多
婚俗(畲族婚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畲族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大约在隋唐之际,他们就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霞浦畲族诸姓谱牒显示,明代初年与中叶,大量畲民涌入闽东地区,包括今福建省霞浦县、连江县、罗源县、福安市等地。目前,闽东地区的畲族约占全国畲族人口四分之一,福建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霞浦县是闽东地区畲族人居住的第二大县,该县的崇儒畲族乡、水门畲族乡和盐田畲族乡较完整地传承着闽东畲族传统婚俗的系列礼仪和风俗。 闽东畲族婚俗宛如一场盛大的畲族文化盛宴,融合了民歌、舞蹈、服饰、礼仪等众...
查看更多
婚俗(畲族婚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畲族婚俗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以及与汉民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传统婚俗。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志》以及景宁县惠明寺所存的《唐朝元皇南泉山迁居建造惠明寺报税开垦》(原本存于景宁敕木山村蓝玉堂处)记载,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年),就有畲民迁居景宁。畲族迁入浙江后,大多居住在交通闭塞的山区,保持着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畲族婚俗便是其特色文化之一,自唐代迁入浙江后一直传承至今。1924年,沈作乾在《括苍畲民调查记》中对畲族的婚俗仪式...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