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0   星期二   农历四月廿三   
搜索
布依族“三月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望谟县      望谟布依族的“三月三”是当地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如果节日那天恰逢星期天,小小的县城就会出现万人空巷的景观,人们都到山中祭祀山神和自己的祖宗去了。由此可见“三月三”在布依族的地位。   “三月三”那天,各家准备酒肉各数十斤,糯饭成担,上山祭祖,下午宴请亲友,酒饭后,男女对歌。   节日前夕,布依族家家户户准备五色饭,少女们还会准备绣球。村民们采来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
查看更多
布依族“三月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贞丰县      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此时正是农耕生产即将开始,春旱现象较为严重,蚊蝇害虫正在萌动,火灾事故较为频发的重要时节。为了“禳灾祈福、寨子安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在北盘江畔的贞丰布依族人民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通过舞草龙扫寨驱邪消灾、杀猪宰牛祭山拜神求雨、上山“躲虫”祈福等,表达布依族人民对农业丰收、家宅平安的企盼。同时“三月三...
查看更多
诺茹孜节
2018.12.14
诺茹孜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      诺茹孜节在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之前就已形成,流传至今。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哈萨克人把一年的第一个月称为“诺茹孜”。哈历一月正是公历3月,公历的3月21日或22日是春分,白天与黑夜持平,哈萨克人把这一天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称之为“诺茹孜节”。   诺茹孜节传统的过法为期两周。为了辞旧迎新,预示丰收,各家各户都要用小麦、小米、大米、肉、奶疙瘩、盐、水7种食品做成“诺茹孜”饭,还要食用储藏过冬的熏...
查看更多
鄂温克族瑟宾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讷河市      瑟宾节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是鄂温克人的狂欢节。每年阴历五月中下旬择日欢庆,届时部落里的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相聚在嫩江边的河谷草滩,共度佳节。传统的瑟宾节民俗活动包括:祭祀山神(或敖包),民族歌舞表演,传统竞技,游戏,野餐酒宴,篝火晚会。其风俗形态原始古朴,独具特色。   瑟宾节流传地黑龙江省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民族乡,是东北三省唯一的鄂温克族聚居区,也是全...
查看更多
俄罗斯族巴斯克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      俄罗斯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耶稣复活节”,俄语称“巴斯克节”。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汉族的春节。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开始忙碌,室内粉刷一新,圣像龛前精心布置、装饰。提前烤制出大量不同风味、不同造型的糕点。点心中有一种呈圆柱状的大蛋糕,俄语称“古里契”,蛋糕上有“XB”字母的奶油花,此蛋糕是敬神和主客共享的上等食品。   复活节是东正教徒们为纪念耶稣复活设立的节日。一般在每年公历4月下旬至5月...
查看更多
中和节(云丘山中和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乡宁县      中和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云丘山中和节因节日集散地在云丘山而得名,以农历二月十五为正日。      中和文化最早兴于夏代,至周代形成规模。《诗经·大雅·生民》说后稷在获得丰收后,对神灵举行了大规模的祭祀。云丘山古称昆仑、北顶。云丘山中和节至今保留的“朝顶”习俗是对这一行为的民俗化继承。   中和节习俗盛行于乡宁、稷山、新绛、河津、万荣、襄汾、曲沃、运城、临汾等地处晋南的县市,也波及豫西北、陕东等地...
查看更多
中和节(永济背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永济市      农历二月初二是古代的“中和节”,亦称“春龙节”、“青龙节”。“中和节”这个名字传说始于唐贞元五年(789)。当时,德宗皇帝李适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而建“中和节”。   背冰习俗是中和节活动内容之一,流传于山西永济市长旺村,是一种仪仗队列式的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北征攻打蒲津渡时,清军将领夏新强拆民房,准备太平军攻城时...
查看更多
中元节(资源河灯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资源河灯节是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资源镇、中峰乡、梅溪乡一带的传统节日,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它依附于中元节而形成和存在。 在湘桂铁路开通前,资江是连接桂北与湖南的交通大动脉。每年七月半中元节,人们会自发为葬身资江的冤魂做道场超度,最后放几盏河灯。一方面是对亡者的祭奠;另一方面也祈求自身辟邪消灾、万事大吉。咸丰二年(1852年),湖南商人在距县城两公里处的合浦街兴建了一座占地6余亩、规模宏大的湖南会馆。此后,湖南会馆每年从公产或民间捐款中拨出专...
查看更多
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      中元,是中国道教称谓。道教将每年的农历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别称为“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佛教称“中元节”为“盂兰盆节”,典出佛教故事《目连救母》。这一节日在中国民间普遍流行。   盂兰胜会,又称“盂兰节”,民间称为“中元节”、“鬼节”、“麻谷节”或“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是祭祀祖先、祭吊孤魂的日子。香港潮籍人士约...
查看更多
藏族天文历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藏族天文历算是藏族“十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流传于藏族地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藏族天文历算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由原始天文历算学、五行占算、时轮历算、汉历即时宪历、占音术、风水学等许多分支组成,相关知识与实践不仅包括五大行星运动值的推算、闰月和重缺日的设置、日月食的预报,还包括进行中长短期天气预报,依据天文历算学原理推算各地适宜的农耕牧作时机、物候、节令和人体脉相变化周期等等。每年由藏医院天文历算...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