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中幡(安头屯中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香河县      中幡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香河县、正定县和福建省建瓯市。它源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幡由幡杆、伞、旗子、幡面和铃铛等组成,十几个套路,五十多个动作,集造型、亮相等各种高难度技巧于一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安头屯中幡起源于隋唐,初为民间杂耍,后逐渐发展出各种花样和手法,并出现有组织的民间表演艺术团体,名为“中幡会”,主要流传在河北省香河县安头屯镇。   目前,安头屯中...
查看更多
中幡(正定高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正定县      中幡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香河县、正定县和福建省建瓯市。它源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幡由幡杆、伞、旗子、幡面和铃铛等组成,十几个套路,五十多个动作,集造型、亮相等各种高难度技巧于一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高照又名“中幡”,起源于民国以前,是正定民间花会表演的一个有代表性的重要项目,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高照所用道具主要是粗大竹料,长短、粗壮不一,最重的达72公斤。表演前用...
查看更多
天桥中幡
2018.12.14
天桥中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表演最为有名。   耍中幡源于晋朝军中。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尽显武勇与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走会中各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标旗,竞相演练耍幡高...
查看更多
聊城杂技
2018.12.14
聊城杂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聊城市      聊城地区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聊城是东夷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当时东夷人的首领蚩尤据说便是一位杂技高手,古代杂技就源于角抵戏即蚩尤戏。聊城杂技现分布于东阿、茌平、阳谷等县及其周边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杂技马戏得到初步发展,到汉代已经基本成熟。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在聊城的东阿一带已很盛行,成为一种以杂技为主兼有其他技艺的表演形式,东阿王曹植曾以“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的诗句来描述这种状...
查看更多
吴桥杂技
2018.12.14
吴桥杂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吴桥县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沧州管辖,是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   吴桥杂技文化伴随着中国杂技的发展而形成,现在主要流布于吴桥县域、山东省宁津县和陵县的部分地区。   河北省是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战国时期中山国成王墓中已有演练杂技形象的银首人俑铜灯出现。吴桥很早就是冀州大地杂技密集的地区,晋代墓室中已有宴乐杂技表演的壁画出现。到了宋朝,杂技走向民间,出现“勾栏”、“瓦舍”等演出形式。清代和民国时期,吴桥杂...
查看更多
托勒敖
2018.12.14
托勒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托勒敖”为哈萨克语音译,意为“抒怀”“抒情诗”“启示歌”“宣叙调”。作为曲艺表演形式,托勒敖是指由一人以冬布拉自行伴奏,坐着(后来有站在舞台上)用哈萨克语进行说唱叙述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人世居的阿尔泰山脉及天山山脉腹地。 托勒敖被认为源于古代宫廷中御用文人用以歌功颂德的赞歌,其渊源可追溯到公元5至6世纪,到13至15世纪形成较为成熟的唱叙表演形式,到20世纪发展为哈萨克族重要的典范曲艺形式。托勒敖题材新颖,音乐丰富,形式活泼...
查看更多
宁夏小曲
2018.12.14
宁夏小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宁夏小曲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以及永宁县、贺兰县、中宁县、同心县、平罗县、石嘴山市惠农区、吴忠市、固原市、灵武市、盐池县等地汉族、回族、满族等各族民众中流传的曲艺表演形式,俗称“小曲子”,又称“宁夏说书”。 清初宁夏地区就有从陕西和甘肃等地流入的小曲艺人的流动演出。至清咸丰年间,宁夏本地艺人“旦”(本名郭俭)带着妹妹在银川市、永宁县一带采用本地方音演唱“小曲子”。一般认为,宁夏小曲是在外来的唱曲表演形式吸收本地艺人和本地音乐曲调、采用本地方音说唱表演的本...
查看更多
桂林渔鼓
2018.12.14
桂林渔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桂林渔鼓是以桂林方音说唱表演的鼓书类传统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桂林渔鼓由18世纪初从湖南传来的湖南渔鼓与广西桂林当地的方音及音乐曲调逐渐融合、发展演变而成,至20世纪初,发展成为桂林地区重要的说书表演形式。桂林渔鼓流传的范围遍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通用桂林官话的桂北、桂中、桂东北和桂西北四个地区的近40个县市和南宁市、崇左市的部分县乡。 桂林渔鼓的演出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打单筒”,即一人左手抱渔鼓,右手击鼓,自打自唱;第二种是二人至七八人甚至十余人不等的组合说唱...
查看更多
湖南渔鼓
2018.12.14
湖南渔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湖南渔鼓是广泛流布于湖南省各地的传统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湖南渔鼓的历史源头可上溯至唐宋时期的“道情”,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为湖南省地方性的独立曲艺形式。清末民初,湖南省各地涌现出很多职业艺人,演出方式也由流动行艺走向坐场说书,并成立了行会组织,每年集会公祭祖师韩湘子。 湖南渔鼓采用湖南方音,说唱相间、以唱为主;曲本体裁为散韵相间的叙事文体,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唱词格式基本为“二二三”词格的七字句,及在此基础上变化的“三三四”词格的十字句。典范的曲本构成一般由...
查看更多
跳三鼓
2018.12.14
跳三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跳三鼓是流行于湖北省中南部的石首市、公安县、江陵县、松滋市及湖南省华容县、安乡县、南县等县(市)的曲艺表演形式,原名“跳丧鼓”,是“坐丧鼓(鼓盆歌)”的演变。在鄂湘边境一带,人们将“打丧鼓”分为“坐丧鼓”和“跳丧鼓”。因“坐丧鼓”无表演内容,比较单一,有些地方就将其发展成为多人演唱、边唱边跳、伴奏也较丰富的“跳丧鼓”。《石首方志》记载:“丧事,则有丧礼,亲朋纷纷来祭,并守灵柩,整夜打丧鼓伴灵。” 传统的跳三鼓活动以演出场合分为跳丧、跳寿、跳喜,即“三跳...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