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山东花鼓
2018.12.14
山东花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山东花鼓又名“花鼓丁香”“打花鼓”等,是一种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的曲艺表演形式。其流行区域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中心,活动范围波及山东省全境及周边省市农村。 山东花鼓历史悠久,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杂扮或曰杂班……多借装为山东、河北村人以资笑,今之打和鼓……散耍皆是也”。清中叶前后,流行于菏泽市、济宁市等地的南路花鼓表演形式已发展比较完备,少数以一人打花鼓演唱,多数则二人对口演唱,成为山东花鼓主要演出形式。清末,不少地方已由一人多角发展为几人分角...
查看更多
永新小鼓
2018.12.14
永新小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新小鼓是创始于江西省永新县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因基本演唱曲调主要源自当地的号子,故俗称“唱号音”。现流布于江西省永新县及其周边地区,尤以该县的龙源口镇一带最为流行。 据清《永新县志》记载,永新小鼓创始于清乾隆年间,创始人为欧阳承相。他少年目盲,进入永新县立的慈善机构圣恩堂生活,借鉴当地的另一种曲艺形式渔鼓,并将渔鼓筒改制成牛皮蒙面的小鼓,自行敲击伴奏,化用当地的号子与山歌曲调,进行说唱表演,发展形成了永新小鼓。 永新小鼓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腰挂小鼓敲击...
查看更多
客家古文
2018.12.14
客家古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客家古文是在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中心的赣南客家居住区流传的曲艺说书形式,因所演述的内容在历史上多为“古人的故事”而得名,俗称“古文”。 客家古文至迟在清道光年间即已形成。其表演形式采用赣南地区的客家方言说唱叙述,又说又唱、以唱为主,通常为一人坐着自行伴奏说唱,也有加入多人帮腔伴奏的情形。自拉自演的说书表演方便,帮腔伴奏机动灵活,伴奏乐器勾筒定弦一般为5—2、2—6、1—5、6—3,在旋律行腔中充分发挥出空弦的特色。曲本体裁为散韵相间体,唱词格式多为七字句式。所...
查看更多
丽水鼓词
2018.12.14
丽水鼓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丽水鼓词是在浙江省丽水市及缙云县、云和县、松阳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和青田县流布的以丽水方音说唱相间表演的说书形式。因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故称“丽水鼓词”。又因行艺演出方式的不同而有流动演出(即“门头鼓”演出)使用的扁鼓、坐场演出(即“包场鼓”演出)使用的大堂鼓之别。 丽水鼓词通常由一人自击鼓板说唱表演,也有一人为主、多人分持大小锣、钗钹、恰恰板和六轮板等伴唱演出的情形。唱腔曲调为板腔体,主要板式有“高调”“低调”“平调”“紧流水”等。唱词以七字句为主,一般四...
查看更多
浦东宣卷
2018.12.14
浦东宣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浦东宣卷是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为核心流布地区、采用浦东方音说唱相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传统的演出方式为四人组合,两个主演作为上、下手分持老郎和木鱼,坐在书桌两侧说唱表演;另有两人分持二胡与碰铃,坐在桌后伴奏并帮腔。表演时视宝卷照本宣唱,故称“念宣卷”;又因帮腔中借用佛号“南无”作衬词,故民间俗称“捉那摩”。后增加几件乐器至七八人参演。 清乾隆年间,江苏省苏州市一带的宣卷传入上海市浦东新区,本地人学习苏派宣卷后采用本地方音和曲调表演,至清末形成本土化的浦东...
查看更多
弹唱
2018.12.14
弹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弹唱是流布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中阳县、方山县、柳林县等地的曲艺表演形式,表演时2人或多人分持彩扇以弹伴唱,边舞边唱,同时有乐队伴奏。 弹唱的艺术渊源可追溯至宋代孔三传所创的曲艺形式诸宫调,后受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的影响而得以发展形成。20世纪初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吸收了道情戏、民歌、二人台、秧歌等的音乐元素及表演技法达到鼎盛。 弹唱以弹伴唱,以对唱为主,兼有说白,以打圆场的形式演出。演奏乐队一般由7—20人组成,其中,乐队5—13人,唱手2—10人不等。表...
查看更多
梅花大鼓
2018.12.14
梅花大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梅花大鼓是流布于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等地区的曲艺表演形式,发源于北京市,盛行于天津市,产生于清代中叶,时称“梅花调”,初为票友作“清客串”时演唱,故又称“清口大鼓”。20世纪初,“清客串”的演唱流入街市,成为卖艺的手段,并出现了金万昌、韩永忠、韩永禄、苏启元等知名艺人,经他们改革并用来卖艺的“梅花调”依流行地域被称之为“南板梅花调”或“梅花大鼓”;原先“清客串”演出的“梅花调”,则被称之为“北板大鼓”。 20世纪初,金万昌到天津市献艺,将梅花大鼓传入天津...
查看更多
数来宝
2018.12.14
数来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数来宝,或称“快板”,是一种采用北京方音韵诵叙述、并用竹板等击节乐器节拍伴奏的曲艺表演形式。其表演讲求话语流利、合辙押韵、即兴发挥和机趣幽默。相传在明朝即已形成,并在北京一带出现了索、李、朱等传承门派。 数来宝经历了穿街走巷、撂地卖艺和登台表演三个阶段。由于要挨门献艺,演出的对象主要是商家铺户和有钱人家。“把商店经营的货品夸赞得丰富精美,‘数’得仿佛‘来’(增添)了‘宝’”,因而得名。20世纪30至50年代,随着北京曲艺表演场所的多样化,穿街和撂地之外,书...
查看更多
端鼓腔
2018.12.14
端鼓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东平县 端鼓腔又名“端供腔”或“端公腔”,是流行于山东省东平县一带的曲艺品种,因早期多在“敬河神”活动中演出,故东平湖一带又俗称之为“敬河神”。 端鼓腔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后来,其文化功能也由原初的专为“敬河神”而演唱,逐渐扩大为渔民庆贺丰收和婚娶寿宴等活动时的娱乐助兴表演。表演形式为一人或多人手持羊皮端鼓,边敲击边走动演唱。唱腔曲调有【七字韵】、【十字韵】、【请神调】和【送神调】等。传统节目有《魏征梦斩...
查看更多
端鼓腔
2018.12.14
端鼓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微山县 端鼓腔发源于山东省微山县境内的微山湖沿湖一带,由于端鼓腔的传艺是口传心授,迄今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历史文献记载,但它的演出剧目及唱腔苏北方言较浓,与江苏北部民间的“香火调”似有共同渊源。据老艺人讲,它始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因唐王李世民许愿请河神而来。 端鼓腔是微山湖渔民在生产、生活中祈祷祭祀、追溯历史、祝寿祈福、喜庆丰收的礼仪习俗。具体分5个环节:1.布坛;2.展鼓开坛;3.请神;4.朝神祭奠...
查看更多
1
1372
1373
1374
1375
1376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