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3   星期二   农历四月十六   立夏 立夏
搜索
秧歌戏(朔州秧歌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朔州市      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逐步形成戏曲形式。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   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
查看更多
秧歌戏(定州秧歌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定州市      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逐步形成戏曲形式。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   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
查看更多
秧歌戏(隆尧秧歌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隆尧县      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逐步形成戏曲形式。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   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
查看更多
曲子戏
2018.12.14
曲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白银市      《西厢调》小曲发祥于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盛行于白银市黄河两岸及周边地区。大川渡举人张海润在国子监期间以《西厢记》情节内容为参照,根据陇中地区特别是黄河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业余爱好和习惯,于1875年创作完成了歌舞小曲,冠名《西厢调》。曲调有27种,大致归为4类:叙述型、欢快型、忧伤型、风趣幽默型,在具体演唱中4类曲调常常穿插运用。   《西厢调》剧本内容丰富,如《渔舟》、《游寺》、《赠伞...
查看更多
曲子戏
2018.12.14
曲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曲子戏是新疆地区特有的戏曲剧种,流传于新疆五家渠、北疆昌吉地区和兵团农六师奇台垦区、芳草湖垦区、新湖垦区及红旗农场垦区等地。它是18世纪中叶中原移民、清朝驻军和逃荒灾民带来的中原戏曲、音乐与新疆当地语音结合而逐步形成的,同秦腔、眉户戏、甘肃大鼓及陕甘宁山歌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曲子戏有为期不短的发展历史,早在清朝末年,《三下屯》、《十岁朝》、《蓝桥担水》、《绣荷包》等小调就在新疆各地传唱。曲子戏曲...
查看更多
曲子戏(敦煌曲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敦煌市      曲子戏是流行于我国西北五省区的民间小戏。它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清末民初在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的地方小戏,如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新疆曲子戏、宁夏曲子戏等。曲子戏的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在发展过程中又吸取了秦腔、眉户的艺术成分。其演出形式有舞台演出和地摊坐唱两种,其中舞台演出俗称“彩唱”,有文武场和服装道具,道白用当地方言,表演要求旦角扭得欢,走得漂,舞蹈轻盈活泼,形象生动,丑角则需幽默诙谐...
查看更多
曲子戏(华亭曲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华亭县      甘肃华亭县地处关山东麓,古代是关陇通往西域的丝绸古道。总面积1186.55平方公里,辖5镇5乡,112个村,总人口155017人。   华亭曲子戏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华亭曲子戏是戏剧的一种,在流传地习惯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具有元杂剧的遗痕。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
查看更多
曲剧
2018.12.14
曲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      河南曲剧亦称“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的。伴奏乐器原本只有坠子,登台表演以后逐渐增加曲胡、三弦、软弓京胡、手板、笙及古筝、二胡、琵琶等,同时也出现了武场乐器。曲剧音调优美,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马头】、【阳调】、【汊江】、【诗篇】、【清江】、【银纽丝】、【满江红】等。根据剧情需要,一个唱调可以通过特殊的表现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绪的唱法,如阳调有一般阳调、哭阳调、喜阳...
查看更多
茂腔
2018.12.14
茂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高密市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
查看更多
茂腔
2018.12.14
茂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胶州市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