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五音戏
2018.12.14
五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淄博市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于山东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   五音戏表演时一般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极富抒情性。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
查看更多
采茶戏(粤北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韶关市      粤北采茶戏(三角戏)是流传于粤北民间的地方民间小戏剧种。其源于明清以前流行于闽、赣的“采茶山歌、小调”。在传承的过程中,其不断吸收赣、湘南地区的民间花灯、花鼓的歌舞表演形式,逐渐成为粤北地区独特的地方戏种。流布于粤东、赣南、湘南、桂东等广大客属地区。   粤北采茶戏有一大批传统剧目,如颂扬婚姻自由的《磨豆腐》、《双双配》,惩恶扬善和宣扬家庭伦理的《卖杂货》、《打狗劝夫》,以及鞭挞、讽刺社会丑恶的《阿三看姐...
查看更多
采茶戏(抚州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抚州采茶戏是在明代茶灯戏的基础上,吸取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据《临川县志》记载,迄今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抚州采茶戏脱胎于民间灯彩歌舞,受明代抚河戏和湖北黄梅戏影响,语言生动诙谐,音乐唱腔优美明快,动作朴实,亦歌亦舞,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传唱剧目有一百多部,有单台戏(独角戏)、折子戏、大戏和连台本戏。单台戏传承了原始戏曲形式,小戏多以表现底层小人物为主,大戏以传奇故事、神话故事居多。   抚州采...
查看更多
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高安市      高安采茶戏原名“高安丝弦戏”,是在早期高安民间灯歌灯彩和傩舞等民间艺术基础上,吸收了明清时期本地的瑞河戏、锣鼓戏等剧种的有益成分演绎而成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而作为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高安采茶戏具有“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气韵刚柔交错、表演质朴优雅”的艺术特色。   高安采茶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富于生活情趣。传统小戏《四九看妹》于1959年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现代...
查看更多
采茶戏
2018.12.14
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阳新县      柳阳新采茶戏是湖北省地方剧种之一,主要流传在阳新县一带。清代包括采茶戏在内的外来戏曲声腔沿长江水路和鄂赣陆路传播到阳新县,与幕阜山区的茶歌相结合,于清代道光年间形成阳新采茶戏。清末民初,阳新采茶戏在阳新籍汉剧大师朱洪寿的带动和影响下取得长足发展,并向周边县境流布。1965年,阳新县采茶剧团成立,标志着阳新采茶戏已发展成熟。   阳新采茶戏的唱腔音乐由正腔、彩腔、击乐三部分组成,正腔属板式变化体,包括“北腔...
查看更多
采茶戏(桂南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   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
查看更多
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赣州市      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   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蓝戏”,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传统曲牌有二百八十余首,根据其来源、风格、弦路、调式及使用情况等,可分为...
查看更多
歌仔戏
2018.12.14
歌仔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漳州市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丑行有三花、老婆等脚色。众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戏的内容以演唱...
查看更多
歌仔戏
2018.12.14
歌仔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丑行有三花、老婆等脚色。众脚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戏的内容以演唱...
查看更多
柳琴戏
2018.12.14
柳琴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临沂市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交接地区。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而成;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柳琴戏唱腔音乐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其曲调包括“起板”、“导板”、“拉腔”、“射腔”、“叶里藏花”、“回龙调...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