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越剧(尹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芳华越剧团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20世纪初由“落地唱书”的说唱艺人化装登台演出,自此逐步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并在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诸多艺术流派。   尹桂芳创立的越剧尹派艺术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当时越剧名家云集上海,各领风骚,尹派艺术即在这激烈竞争的氛围中脱颖而出,日臻成熟。它有力地推动了越剧的革新,为越剧从以花旦为主要行当到以小生为主要行当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尹派越剧...
查看更多
越剧
2018.12.14
越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1938年改称越剧。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长...
查看更多
越剧
2018.12.14
越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1916年进入上海时称为“绍兴文戏”,1930年以后又发展成为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1938年改称越剧。以后在发展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形成优美抒情的艺术风格。   越剧是一个晚出的剧种,它善于博采众...
查看更多
武安平调落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武安市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市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平调落子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阳、新乡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等地区。   武安平调俗称大戏,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是河南怀调与武安地方民间音乐结合的产物。它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早期文场主要用...
查看更多
评剧
2018.12.14
评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黑龙江省评剧院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黑龙江省是评剧发展的一块沃土。从评剧诞生初期至今,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评剧名家都曾到黑龙江省各地演出,解放后,黑龙江更涌现出了很多评剧名家,如刘小楼、喜彩苓、吴素舫、碧燕燕等。   善于表现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早在20世纪20年代,评剧创始人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演出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安重根刺伊藤...
查看更多
评剧
2018.12.14
评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      辽宁是评剧的主要流行地区,金开芳是中国评剧的创始人之一。1915年,参与成兆才等人成立的第一个评剧团“警世戏社”。1919年,参加了评剧《杨三姐告状》的创作,并首演“杨三姐”,成功地带动了评剧现代戏的一场革命。此后由他主演的剧目有近百出,其中首演的达四十余出。1948年,他随东北文协赴沈接收“大观茶园”,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国营剧团“唐山(沈阳)评剧院”,任副院长。1956年后,他专职从事戏曲教育...
查看更多
评剧
2018.12.14
评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      评剧是我国近百年来成长较快、流布较广、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之一。源于河北省唐山地区,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及东北各省。   评剧以唱工见长,演唱明白如诉,曲调流畅自然;表演自然、朴实,动作健康,姿态优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剧目约有二百三十多部,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时事要闻、古今小说等。代表作有《花为媒》《打金枝》《玉堂春》《窦娥冤》《杨三姐告状》等...
查看更多
评剧
2018.12.14
评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评剧院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10年前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在河北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皮影、大鼓等的唱腔音乐和表演艺术,并在演出中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形成了评剧的基本样式。在实践过程中,新兴的评剧艺术不断发展完善,日趋成熟...
查看更多
评剧
2018.12.14
评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中国评剧院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10年前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在河北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皮影、大鼓等的唱腔音乐和表演艺术,并在演出中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形成了评剧的基本样式。在实践过程中,新兴的评剧艺术不断发展完善,日趋成熟...
查看更多
评剧
2018.12.14
评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沈阳市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10年前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和剧目,后来又吸收京剧、皮影、大鼓等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并在演出中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形成评剧的基本样式,这一新兴的戏曲声腔剧种后来又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