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昆曲
2018.12.14
昆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梁辰鱼将传奇《浣纱记》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使原来主要用于清唱的昆曲正式进入戏剧表演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万历年间,昆曲从江浙一带逐渐流播到全国...
查看更多
昆曲
2018.12.14
昆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梁辰鱼将传奇《浣纱记》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使原来主要用于清唱的昆曲正式进入戏剧表演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万历年间,昆曲从江浙一带逐渐流...
查看更多
昆曲
2018.12.14
昆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梁辰鱼将传奇《浣纱记》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使原来主要用于清唱的昆曲正式进入戏剧表演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万历年间,昆曲从江浙一带逐渐流播到全国...
查看更多
纳孜库姆
2018.12.14
纳孜库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纳孜库姆是维吾尔族男子舞蹈,多在婚礼、喜庆节日和麦西热甫等娱乐场合表演。主要流传于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的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以及哈密市、库车市、和田市等地,在天山南北的其他维吾尔族居住区也有流传。“纳孜库姆”一词源于波斯语“纳祖苛”或“纳祖库姆”,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有“精致”“和善”“秀丽”等意。 纳孜库姆舞者人数不限,单人、双人、多人均可。乐队与众人围坐成圈。伴奏由四首乐曲组成,通常前两首先跳赛乃姆舞蹈,第三首《阿秀巴格达》开始跳纳孜库姆。这部分舞者...
查看更多
锅哇(玉树武士舞)
2018.12.14
锅哇(玉树武士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玉树武士舞是流传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一种民间舞蹈,藏语称“锅哇”。“锅”在藏语中指兵器,“哇”指舞者,意为持兵器的舞者。多数藏族民间舞蹈可分为两种,一是百姓生活中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二是寺庙中僧侣表演的“羌姆”。而锅哇不同,是由民间艺人表演、寺庙宗教乐队伴奏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民间舞蹈,是民间舞蹈与寺庙文化在艺术上的结合。 锅哇主要流布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结古镇,与之相连的称多县也有表演传统,属地域性的群体传承。锅哇每年开春时在结古寺举办的庙会...
查看更多
怒族达比亚舞
2018.12.14
怒族达比亚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怒族达比亚舞是以“达比亚”乐器名称命名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是怒族代表性舞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的怒族村寨。 云南省福贡县地处怒江峡谷,江东和江西的怒族达比亚舞由于地理位置和语言的差异,在弹跳舞步和音乐曲调方面稍有差异,以父子、家族或师徒方式传承。 “达比亚”是怒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外形似琵琶、三弦,音色清脆、柔和、明亮、节奏鲜明,曲调丰富,富有表现力。达比亚早期为三弦演奏,后演变为四弦演奏,有12种定弦法,可以弹奏出不同内容的怒族民间曲调...
查看更多
水鼓舞
2018.12.14
水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水鼓舞是德昂族的代表性舞蹈之一,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瑞丽市、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等县市及保山市、普洱市、临沧市的德昂族村寨。 在德昂族创世神话传说中,水鼓被认为是“远古回音”的再现而受崇拜。水鼓舞最早用于祭天、祭地、祭谷魂等祭祀活动,后来发展为德昂族“浇花节”“泼水节”“龙阳节”等节庆活动的自娱性喜庆舞蹈。传承方式主要有家庭传承、拜师学技和看后自学成才几种。 水鼓又叫“嘎奔当”,是德昂族的主要打击乐器。鼓身一般长为1.5—2米,其形状...
查看更多
铓鼓舞
2018.12.14
铓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铓鼓舞是由哈尼族男性表演的以铓鼓为道具的民间传统舞蹈,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南部坡头乡、普雄乡的8个哈尼族村寨,并辐射元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周边地区。铓,铜制,分公母,母铓声音沉闷,仅为舞蹈伴奏;公铓声音清脆,为舞蹈用具。鼓,舞蹈用具,制作程序严格,伴有隆重仪式,蒙鼓皮时要在鼓里放谷子、豆、银器等物,杀鸡敬献后背过身子,反手将牛皮蒙在鼓框上。铓鼓舞一般为师承,由颇受尊重的老人教授给年轻人。 铓鼓舞是祭祀寨神“昂玛”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更多
耳子歌
2018.12.14
耳子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耳子歌是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检槽乡白族民众中流传的一种具有傩文化特征的传统舞蹈艺术。“耳子歌”系白语,意为“哑巴跳的舞蹈”,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分家传和师传两种。 耳子歌表演有严格的禁忌,一般只在结婚或建新房时演出。表演队伍由12人组成,分别扮演老倌、老妈、耳子、耳子媳妇、春官、郎中、主人、指点人。指点人为全场表演的指挥者。这些人物全部由男性来扮演,并根据角色化妆。春官着明朝官服,戴一副纸糊眼镜;老倌穿当地白族服装,戴白纸剪的长须,拄杖。耳子有三人,从...
查看更多
布依族转场舞
2018.12.14
布依族转场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转场舞”在布依语中称“勒呜”,是流传于贵州省册亨县布依族居住村寨的传统舞蹈。布依族转场舞是在土司制度下因村寨内部斗争而产生的舞蹈,每年正月十三到十五,布依族村寨男女老少着盛装聚集在村寨晒坝场上参与实践。 册亨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南、北盘江在县境内交汇而过,以布依族为主体民族。相传清康熙年间,册亨县威旁大寨的寨主王包赛带领村民击退入侵者,并成为当地首领,但在此后常欺压百姓,让民众无法度日。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隆冬,众人趁寨主催缴柴草之机,多积柴草堆于...
查看更多
1
1435
1436
1437
1438
1439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