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杨敬伟
2018.11.15
杨敬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8年11月生,北京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狮舞(白纸坊太狮)代表性传承人。1984年起,师从白纸坊太狮舞第六代传人刘德海学习表演技艺。继承发扬舞狮凶猛刚勇、形神兼备的特点,与狮头默契配合,体现出“以形传神,动静相依”的效果。1987年至1993年,连获七届龙潭杯全国民间花会大赛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冠军。1997年获第一届全国龙狮锦标赛冠军。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天安门广场国庆联欢、香港回归联欢等大型活动表演。2011年与人...
查看更多
蔡沾权
2018.11.15
蔡沾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4年5月生,2013年10月去世,广东省中山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六坊云龙舞)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在六坊村受到云龙舞传统风俗熏陶,特别是受到舞云龙的叔父影响,14岁开始接触云龙舞,即产生浓厚的兴趣。坚持参与每年春节村内举行的云龙舞传统巡游活动。1959年开始跟随六坊云龙舞表演队伍到各地参加各种大型表演活动。积极跟随老前辈学习舞龙技巧与云龙龙身扎制技能,参与各项活动的组织、日常排练、道具管理,以及对年轻人的培训等,并系统整理...
查看更多
丁志凡
2018.11.15
丁志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苗族,1937年10月生,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城步吊龙)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家庭熏陶,17岁正式跟随父亲学习舞吊龙。掌握整套舞龙技艺以及一系列舞龙的程序,如出灯祭祀、收灯祭祀等。在传统吊龙扎制技术基础上,运用新型材料使吊龙更加轻巧漂亮,其扎制技术没有固定模式,极其灵活,可根据需要变换龙的颜色和调整龙的长度。舞龙动作高超、场面宏大、栩栩如生,响器、唢呐演奏特色鲜明。2011年带领龙舞队获得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
查看更多
田宗林
2018.11.15
田宗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侗族,1933年6月生,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芷江孽龙)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喜爱孽龙舞,1956年开始跟随长辈学习孽龙舞,包括舞龙、耍宝、扎龙等。每逢县里重大节庆、乡村年节即受邀前往表演。在舞法上大胆创新,在腾跃、滚动、扭、探、俯等多种姿态上呈现舞龙的灵活、威武、快捷。经常组织新老艺人相互交流经验,每年都到学校、县城进行展演,并举办芷江孽龙舞培训班。培养田可元等弟子十余名,既给年轻人传授孽龙舞技艺,同时也对孽龙舞进行...
查看更多
邓斌
2018.11.15
邓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土家族,1932年9月生,湖北省来凤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地龙灯)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到父辈影响,酷爱地龙灯、板凳龙、草把龙等民间舞蹈艺术,苦练武术技艺,体格健壮,身手矫健敏捷。熟练掌握地龙灯舞蹈中的玩宝、舞龙头技巧和龙盘树、龙过桥、龙走太极图等二十三种表演动作和舞蹈套路。可以赤脚爬刀梯、裸身滚碎玻璃,还能在顶着刀尖的情况下做高空旋转动作。耄耋之年仍热心项目传承工作,在当地龙灯传习基地任总教练,每逢年节玩地龙灯走村串寨,深受民众爱戴...
查看更多
杨木海
2018.11.15
杨木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7年10月生,江苏省溧水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骆山大龙)代表性传承人。骆山大龙第四代传人。2007年协助原骆山大龙会会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书范工作,了解并掌握骆山大龙出会的全套程序,包括龙灯的扎制,起草、落草、舞龙、跳云等动作要求和表演技艺。2007年开始筹资主持修建骆山大龙陈列馆,组织骆山大龙参加了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民俗展演等活动。在骆山大龙的传承、发展中发挥了主导和核心作用。
查看更多
李成家
2018.11.15
李成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7年2月生,辽宁省金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金州龙舞)代表性传承人。20岁进入金州龙舞队,跟随老艺人学习舞龙技艺,因脚步稳、速度快、抛得高、耐力强,主要负责舞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龙脖”位置。在继承盘龙、行龙、倒把等传统舞龙技艺的基础上,与队员们一起研究创排了越脊、龙打滚、小波浪、翻江倒海等四十多个新的套路动作,并将金州龙舞各个套路和服装道具等文字、图片材料整理成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金州龙舞档案。在当地中小学校建立了多个金...
查看更多
秦梦雨
2018.11.15
秦梦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8年10月生,河北省昌黎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昌黎地秧歌)代表性传承人。自幼跟随太祖父秦来扭秧歌,12岁正式开始学习丑角,逐步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流派。从头到肩,从肩到腰,从腰到腿,都达到行云流水般纯熟;亮相更是幽默、诙谐、自然,毬帽、手帕、扇子三种道具运用自如;形体动作干净利落,千姿百态,刚柔相济,收放得体。1994年随昌黎地秧歌表演团参加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舞蹈(秧歌)节,获金玫瑰奖。同年随昌黎秧歌队参加全国老龄工...
查看更多
赵凤岭
2018.11.15
赵凤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6年10月生,北京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小红门地秧歌)代表性传承人。19岁正式拜卢德瑞为师学习小红门地秧歌会的会规会理,成为前引。1987年小红门地秧歌会第四次重整,开始随师傅参加各地演出,其间带领地秧歌会连续参加八届龙潭庙会表演。1999年正式成为小红门地秧歌会会头。2005年收董树贵、张书清、郑金立为徒。2006年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地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撰写地秧歌会的会规会理,并将地秧歌会中的道具使用、服装穿戴、走会规矩...
查看更多
吕翠琴
2018.11.15
吕翠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0年9月生,北京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西太平鼓(怪村太平鼓)代表性传承人。5岁起随母亲李云香学打太平鼓,掌握传统技巧,继承串花篱笆、四方斗、大圆鼓等套路。表演动作舒展,脚步轻盈,腰随鼓动,眼随鼓移,双肩随鼓点自然耸动,鼓点随舞步变化,充分展现京西太平鼓飘、颤、柔等动律特点。在传统基础上发展了摇鼓、新式斗公鸡、跳步圆鼓等动作,使表演套路更加丰富、更为生动且具有时代气息。根据所学所悟绘制图谱和乐谱,丰富项目文字资料。除了表演之外...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