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魏显德
2018.11.15
魏显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3年生,2009年去世,重庆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马镇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1985年至今已经采录民间故事1320则。他讲述的走马民间故事既有纯乡土特色的内容,又有川东城镇特有的风味,能够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1989年,《魏显德民间故事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1998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民间故事讲述家”称号。
查看更多
刘德方
2018.11.15
刘德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8年生,湖北宜昌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堡坪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刘德方自小热爱民间故事,长期从事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传承工作,现能讲述故事四百多则。这些故事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品位高,以反映社会生活、赞美男女爱情居多。故事中常见诗词与对联,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刘德方所讲的民间笑话令人捧腹不止,孝道故事能启迪教育年轻人,受到群众欢迎和好评,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专家赞为“一绝”。2000年被宜昌市文化局授予“优秀民间艺人”称号;20...
查看更多
靳正新
2018.11.15
靳正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7年生,2009年去世,河北藁城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耿村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爱听故事讲故事,1986年在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时被发现,至2004年第十一次普查,他已讲述故事八百多个,其中不乏5000字以上的中长篇,是耿村故事家中故事最多的一位。其故事内容题材广泛,涉及神话、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与风俗、动植物传说等。讲述时方言与书面语混合使用,并穿插评书套路、诗词和顺口溜等,表情严肃且少用肢体动作,具有庄重感。靳正新的故事...
查看更多
靳景祥
2018.11.15
靳景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8年生,河北藁城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耿村民间故事传承人。14岁时靳景祥随伯父学说西河大鼓,少年时代的说书生涯和唱戏经历,为他奠定了坚实的舞台艺术基础。靳景祥善于把不完整的故事进行加工,使其首尾相连、丰满充实。他讲述故事时口齿清晰、语言精练,时而嗓音高亢,时而低声细语,模仿人物对话惟妙惟肖。任何故事经他讲述都绘声绘色、妙趣横生。他对讲演艺术领悟深刻,对眼神、手势、声调、面部表情的运用都能准确把握,还善于运用一些评书套话,结合耿村...
查看更多
乔玉安
2018.11.15
乔玉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4年生,甘肃酒泉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西宝卷代表性传承人。宝卷又名“宝传”,是明清以来流传于民间的讲唱文学,由唐代的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来。念宝卷,俗称“念卷”,又称“宣卷”,因宝卷的结构为散韵相间,念卷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读书念文,须强调音律声调,因而,念卷人非一般读书识字之人所能担当。乔玉安从1962年开始学习念卷,是该地区念卷第三代传人。1987年,乔玉安担任红水片玉花堂堂主,主持念卷。宣卷、唱卷时间主要集中在农闲时节和每...
查看更多
吴治光
2018.11.15
吴治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苗族,1946年生,贵州施秉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刻道代表性传承人。吴治光师从本寨歌师,是当地苗族《刻道》的第九代传人。他不仅演唱技艺出众,会演唱包括《刻道》在内的十二酒歌,而且对《刻道》的传承工作十分积极热心,始终坚持传艺,授徒人数众多。施秉县申报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刻道的部分资料,就是由吴治光整理提供的。海内外多家电视台录制播放了吴治光演唱的《刻道》,对弘扬苗族文化、传播《刻道》技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吴治光主要代表作品有...
查看更多
石光明
2018.11.15
石光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苗族,1941年生,2010年去世,贵州施秉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刻道代表性传承人。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称为“苗族开亲歌”,是苗族酒歌的一种。演唱者在歌唱时手持圆形竹木棒,其上刻画有歌唱的主要内容,故得此称谓。苗族《刻道》是由五言体组诗的形式构成,它叙述了苗族古老的婚姻习俗,对研究苗族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石光明是当地著名歌师吴朝贵的传人,30岁时便能把苗族《刻道》歌倒背如流,是当地最有名望的歌师之一。附近的歌手几乎都曾随他学习...
查看更多
李扎倮
2018.11.15
李扎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拉祜族,1943年生,云南普洱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牡帕密帕代表性传承人。李扎倮自幼生活在拉祜山乡,从小就非常喜爱本民族传统文化,自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芦笙舞和拉祜族口述文学《牡帕密帕》的演唱。李扎倮的演唱多为大调式,一般由一个人演唱,随歌词的多少增减音节,重复演唱曲调直至唱完全部歌词,段尾常加入“拉祜”或“拉祜搓”作为结束。随后可以加念白,念白可以是刚演唱完的歌词或将要继续演唱的歌词。念白没有固定的句数,8句、16句或更多,视当时的演唱气氛...
查看更多
李扎戈
2018.11.15
李扎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939年生,云南普洱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牡帕密帕代表性传承人。《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多在传统节日、宗教活动与婚丧嫁娶时演唱,完整地表演一遍需要三天三夜,对教育启蒙、传播民族精神及传授劳动技艺等具有重要作用。李扎戈自幼喜欢本民族文化,在跟随老艺人学习十多年后,能够完整演唱《牡帕密帕》,40岁时成为当地有名的歌手。李扎戈的演唱优美动听、生动活泼、扣人心弦,歌词通俗简练,演唱以字行腔,具有说唱特点。如今,在...
查看更多
曹明宽
2018.11.15
曹明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阿昌族,1943年生,云南梁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遮帕麻和遮咪麻代表性传承人。《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创世史诗,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区。诗中的主人公遮帕麻与遮咪麻是阿昌人传述的两位开辟神。该史诗充满了奇伟瑰丽的幻象﹐保留了阿昌族先民对天地形成﹑人类与万物起源的原始记忆﹐对研究阿昌族的历史、信仰与习俗均有重要价值。阿昌族将主持祭祀活动的人称为“活袍”,活袍是《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主要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播者,是阿昌族宗教、礼仪、道德的化身...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