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支撑体系的构建
论坛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作为我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整体保护的重要途径,对于优化文化生态环境、尊重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维护国家民族文化主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及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推进,为文化生态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受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影响,也存在对文化生态的破坏和过度开发。因此,从宏观层面,积极探索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支撑体系的构建,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
查看更多
泉州提线木偶的传统与传承
论坛
泉州木偶戏《赵氏孤儿》剧照 资料图片  多年前,笔者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传统是相对的,创新是绝对的。”拿泉州的提线木偶和布袋戏来说,究竟多少年以前的东西才算是传统的?  最近十余年来在国内获得好评的几台泉州提线木偶戏,如《钦差大臣》《赵氏孤儿》《卢俊义》,不论在木偶形态、舞台样式、观演关系等方面,都不同于新中国成立时的剧目,可是人们非但没有谴责这些剧目背离了传统,反而认定它们继承了传统。  问题就在于传统是相对的。上述三台剧目,采用的是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第...
查看更多
传承艺术才是最好的追忆
专题报道
  唯有一代代人接续对艺术的虔诚,不叫“世间再无梁山伯”,不让越剧经典变成“绝唱”,给更多人以艺术的熏陶、美的享受,这才是对“化蝶而去”的艺术家最好的纪念。  日前,93岁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派”艺术创始人范瑞娟逝世。媒体报道,范瑞娟的家属和弟子遵从老人遗愿,低调处理后事,不举办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会,不接受媒体采访。  尽管家属和弟子力求低调,但沪上各大媒体还是争相推出大篇幅报道,向海内外传递这一信息,网上旋即出现海量悼念博文和跟帖,“梨园痛失巨擘...
查看更多
高密“非遗”传承人:异域寻“灵感” 致力传统“手艺”走向国际
专题报道
具有吉祥、富贵、招福、招财等寓意的剪纸作品。沙见龙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齐秀花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聂臣希的鸡年春节没能在山东高密同家人一起欢度,而是为了让自己的非遗“手艺”走出国门“奔波”在瑞典,展示着传统的中国民间非遗技艺。    山东省高密市是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高密不仅民间艺术的品类繁多,还有可以冠绝的特技,其中扑灰年画、剪纸和聂家庄泥塑,被称为“高密三绝”。齐秀花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剪这些形状、姿...
查看更多
93岁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化蝶”而去
专题报道
范瑞娟演出照 资料图片  提起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得不说范瑞娟。在很多观众心中,梁山伯就是范瑞娟,范瑞娟就是梁山伯。2月17日中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3岁。一代越剧大师“化蝶”而去。人们说,她代表了一个时代,也见证了越剧百年。  范瑞娟的家乡在浙江嵊县,此地乃越剧故乡,1947年因同台演出《山河恋》而得名的“越剧十姐妹”,有一半出生于此地。1935年,11岁的范瑞娟入龙凤舞台科班学小生,14岁时,跟随人...
查看更多
越剧“范派”艺术创始人范瑞娟逝世
其他新闻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越剧“范派”艺术创始人范瑞娟,因病于2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范瑞娟,别名范竹山,1924年1月6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县黄泽镇。1935年4月18日,范瑞娟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工小生,后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1945年,范瑞娟携手袁雪芬在九星大戏院首次演出《梁祝哀史》,首创越剧“弦下调”,为越剧剧种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范派”表演艺术。1953...
查看更多
在非遗中寻回长沙的美丽乡愁——长沙市非遗保护回顾
专题报道
太平老街,长沙火宫殿大庙会匠心庙会专场在湖湘戏曲展演和传统手工艺术展览中火热开启(摄影:王志伟)  原标题:“长沙市非遗保护回顾:在非遗中寻回长沙的美丽乡愁”   春节过完,火宫殿庙会依然年味不减。大年初十,太平老街里人潮涌动、锣鼓喧天,《刘海砍樵》、《胡大回门》等花鼓戏精选片段,引得台下不时鼓掌叫好。  长沙博物馆内,长沙棕叶编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佳霖和丈夫黄小平耗时半年完成的棕编巨作《百鸟朝凤》,让参观者啧啧称奇。  春节期间,长沙各地开展了10大非物...
查看更多
西藏加紧实施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其他新闻
  日前从西藏自治区群艺馆获悉,西藏今年将启动1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工作,为后人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西藏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区,近年来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西藏共有8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但近年来,其中十多名传承人相继离世,部分健在的传承人也年事已高,逐渐丧失传承能力,高龄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在于传承人。”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阿...
查看更多
青海率先启动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数据库建设项目
其他新闻
近日,青海省正式启动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数据库建设项目,项目将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段,“活态”保护和传承格萨尔文化,改变“人亡艺绝”“艺随人亡”的局面,将极大地推动格萨尔文化在信息技术时代的抢救保护工作,弘扬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此项目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家格萨尔文化数据库。这是记者2月17日从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了解到的。传承人是格萨尔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者和保护者。抢救性发掘记录、数字化整理保护是目前格萨尔文化保护传承不可...
查看更多
湘南大山里的傩戏
专题报道
 傩戏《打狮子》   在湖南临武县油湾村,“神”仿佛就存在于村民的生活之中,在不大的村庄中,有两座祠堂、一间神庙和一座古戏台,而当傩戏上演时,村民们将各方神灵“请”到一起,汇聚一堂。当平日里普普通通的乡亲们穿上戏服、戴上面具,舞于高台之上时,神圣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已然降临,仿佛神灵真的已经到来,人与神之间正在进行一场面对面的交流。    初见傩戏    身为一个北方人,此前,我对傩戏只有耳闻,未亲见。同行的湖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梁向东告诉我,作为上古时代...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