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强化责任担当 振兴浙江曲艺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陈瑶 创建时间: 2017.05.23 16:32:04

    浙江人文渊薮,曲艺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非遗曲艺项目24个、省级曲艺项目49个,涉及保护地62个,是全国重要的曲艺大省。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加速,曲艺作为非遗的一个重要门类,总体存续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现代大众娱乐的兴起、民众欣赏习惯的改变,使曲艺的能见度和接受度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演出市场的萎缩,无法吸引年轻人学艺,传承后继乏人,而方言作为曲艺的载体日渐式微,使曲艺的传承传播举步维艰,许多本土曲种难以为继。曲艺作为濒危项目类别,亟须加强保护力度,探索传承路径。

    浙江省的非遗保护工作立足项目存续情况,致力于濒危项目保护,长期以来,围绕曲艺项目保护传承,针对项目保护传承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传承人培育。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曲艺演员是曲艺项目得以传承的根本。浙江省高度重视曲艺演员的培养。一方面借助专业曲艺表演团体和省、市艺术院校联合招生,定向培养曲艺传人;另一方面,通过免费培训班、传习所等平台,发展业余曲艺爱好者。这些举措有效扩大了传承群体,厚植了传人土壤。

    二是立足活态传承,坚持在生活中保护。曲艺保护的关键在于活态传承,浙江省支持各地开办各类曲艺书场,开辟曲艺表演交流展示平台。如杭州的老开心茶馆、宁波的民乐剧场、绍兴的水乡戏台与闲园、金华的明月书场、舟山的古城书场、台州的三门书场、丽水的大港头鼓词场等常年定期举办曲艺演出,形成相当规模的观众群体,影响不断扩大,在艺人与观众的良性互动中,得以活态传承、创新、发展。

    三是开展抢救记录,保存濒危曲种基因。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中,优先开展曲艺类项目的记录,同时,在全省各地大规模开展曲艺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运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手段,全面记录传承人的核心技艺和相关知识,结合文字、实物资料的搜集,保存濒危曲种的基因,为曲艺多样性保存火种。

    四是注重凝聚共识,营造良好保护氛围。借助浙江非遗博览会、非遗节等传播平台的影响力,举办以中青年演员为主的“非遗薪传——浙江曲艺展演展评”活动;全省各市连续多年在“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曲艺巡回演出、曲艺汇演等活动,以期实现曲艺的有效传播,增强公众认知,凝聚保护共识。同时,各地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开展非遗传承教学基地评选、编写校本教材等方式,使地方曲艺得以在学校教育中传承普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曲艺的保护,在保护振兴传统戏剧实践的基础上,浙江省将启动新一轮对曲艺保护的系列活动。一是研究出台政策,重点推进曲艺保护传承、曲艺创作表演、曲艺团体发展、曲艺人才培养和曲艺普及推广等工作,努力在“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上出实招,在建立健全曲艺保护传承工作体系上下功夫,切实推动浙江曲艺传承发展。二是引入智力支持,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合作,在浙江举办为期5年的“中国浙江·全国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活动,以全国性的高平台活动全面带动浙江省曲艺的学术研究和传承发展。同时,浙江省在对曲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的基础上,还将组织开展对曲艺专家的学术记录工作,开展曲艺相关书籍的编纂工作。三是加强宣传展示,充分发挥曲艺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和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方面的作用,组织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文化礼堂等系列惠民演出活动,推动浙江曲艺的创作繁荣、市场培育和人才培养。我们还计划每年在曲艺“三进”的基础上组织全省性的展演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进一步扩大曲艺在基层群众中的传播与影响,推动曲艺的传承和振兴。

    浙江将按照建设文化强省的任务要求,进一步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责任担当,凝聚各方力量、营造有利环境,形成全社会对优秀曲艺保护的共识。我们相信,通过几年的努力,浙江的曲艺一定会重新焕发青春和活力。

   (作者系浙江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