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9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二   立夏 立夏
搜索
新春话年画
2015.03.03
新春话年画
专题报道
  □演讲人:薄松年     ■演讲人简介:     薄松年先生生于1932年,是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1952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师从著名美术史家王逊教授。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中国美协年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编委及顾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2008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美术史家。著有《中国年画艺术史》、《中国美术史教程》、《中国绘画史》、《中国民...
查看更多
高密茂腔:在传承中发扬剧种风格
专题报道
  莫言在小说《檀香刑》里多次提到家乡高密一带的“猫(茂)腔”,这种声腔演唱起来委婉幽怨,深受农村观众尤其是广大妇女的喜爱。“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在百姓中流传的这句俗语,形象地展示了其受欢迎的程度。   融会吸收 自成风格   高密市艺术剧院茂腔演员孙秀芝介绍,茂腔是在民间花鼓秧歌的基础上,以“姑娘腔”为主调形成的戏曲声腔,在民间又有“扭股子”“轴棍子”“正歌子”等不同的叫法。历史上,茂腔曾广泛流传于胶州、胶南、高...
查看更多
如何看待变化中的春节习俗
专题报道
    春节将至,“年味是否越来越淡”势必又将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之一。年味该从何处寻找,究竟什么样的春节才算中国节、中国年,哪些年俗已经消失,哪些新的时尚能够最终进入民俗的历史......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如何看待变化中的春节习俗。     一、经久不变的元素是“回家”     经久不变的元素,也许只剩下一个了。这就是回家。尤其对游子而言,是离家那一刻就开始的行动。年近,情可切;年终,则必归。这才有了“春运”,无比壮观的东方年文化。无论建多少高速,无论...
查看更多
阿曼尼莎汗与《十二木卡姆》
专题报道
  人类学家摩尔根说:“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假如谁找到了历史老人遗留在塔克拉玛干的这把金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就打开了。”的确,在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出第二个像新疆这样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区了。也正是因为不同文明在西域汇集、碰撞、交融,才孕育出新疆独具特色的文化图景。   被誉为“丝路明珠”的《十二木卡姆》,以其独有的方式记录着西域文明的进程。当一个美丽的女子邂逅一段美丽的爱情后,《十二木卡姆》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阿曼尼莎汗(1526--1560...
查看更多
西藏开展格萨尔说唱艺人数字化传承保护工作
其他新闻
  西藏首次对全区近100名格萨尔说唱艺人的作品及唱腔等进行数字化传承保护工作,目前已收录71名说唱艺人的资料。   格萨尔文化保护专家、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馆长努木说,为确保格萨尔说唱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西藏于2013年初开始筹建格萨尔多媒体资源库,该资源库历时一年多顺利建成,包括精品说唱、艺人口述史、音乐唱腔、格萨尔赞歌、格萨尔王舞蹈、格萨尔王历史遗迹六个部分。   目前,来自藏北地区的国家级格萨尔传唱人次仁占堆、自治区级格萨尔传唱人阿旺巴旦等...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我们的生存智慧与生活哲学
专题报道
春秋代序,辞以情发   张  勃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对于时间的一种重要切分方式,与季节的转换以及气候、物候的变化紧密联系。因此,人们十分强调节气是指导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仅仅关乎农业生产。试看一副对联的产生:传说明代江南有一位知府,一次到郊外游玩,恰逢一个农夫扶犁杖在道边出一上联求对: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那位知府沉思片刻,便对出下联:双手捧住...
查看更多
方言没了,方言曲艺咋活?
论坛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非遗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   所谓“文脉”,是指“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对非遗而言,“文脉”就是形成的渊源和发展的理路,就是保障非遗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传承和保护非遗,说到底,无非是使不...
查看更多
每一个祭礼都配上乐章 庙堂正音在仪式中传承
专题报道
  浏阳文庙祭祀音乐原有两位传承人,一是邱少求,一是刘百祥,他们是民国期间文庙祭祀音乐最后的两位乐生。2009年,当湖湘地理记者寻访古乐时,曾听两位耄耋老人细细讲述半个多世纪前的见闻。   1月8日,我们重访文庙祭祀古乐,得知刘百祥老人已于去年仙逝,84岁的邱少求老人,成为浏阳文庙祭孔音乐最后一位老乐生。他很担心,哪天自己眼睛一闭,就再也看不到古乐的复活。   根据老人的讲述和《浏阳古乐》一书,我们试图整理还原文庙祭祀大典。或许今年清明期间,大家便能亲眼...
查看更多
即墨地儿,醉人乡音听柳腔
专题报道
  “进了即墨地儿,踩了两脚泥儿,吃着地瓜干儿,听着柳腔戏儿。”在旧时,听一曲醉人的柳腔是即墨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而在新时期,凭借浓郁的乡情音韵、通俗的新老剧目,柳腔仍是活跃在即墨一带的文艺形式之一。柳腔一响,“针尖扎在指头上,枕头当成孩子抱”的现象今古皆然。   婉折声腔迷倒新老观众   “乾隆年间,即墨以西水旱、虫灾相继来袭,群众背井离乡,来即墨者甚多。因乞讨困难,便利用他们当地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即墨市柳腔艺术中心(即墨柳腔剧团)主任于正建介绍...
查看更多
青州花毽:多姿婀娜 魅力独特
专题报道
  每当朝阳当空,青州古城的非遗展演现场便涌现出一群踢毽的男男女女;或单人,或三五成群,时而凌空腾跃,时而俯身勾踢,那如燕的身姿和婀娜的形态伴着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花毽,吸引外地的游客不断发出阵阵地叫好声。   青州花毽由古老的运动“蹴鞠”发展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鲁国有一蹴鞠爱好者,做了一个小球,内以羽毛填充,供儿子玩耍。这种玩具被称为“蹴毛丸”。由于“蹴毛丸”空心、有弹力,内装羽毛较为轻巧,很适合老人、幼儿玩耍,因而迅速发展,广为流...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