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6   星期三   农历六月廿二   
搜索
新疆哈密“国宝绣娘”阿加汗:绣针下的创新与传承
人物
拿起绣针,阿加汗比任何时候都快乐。 钟欣 摄    唧唧复唧唧,“绣娘”当户织。8月中旬,在哈密皇室第七代刺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阿加汗·赛买提家的工厂里,绣花机上几十个绣花针一起上下跳动,一连串的声音整齐又规律。随着有节奏的声音,几十幅刺绣花样渐渐成型,丰富、饱满起来。而这些机器所绣的图样,正是64岁的阿加汗所设计的。   度过十余年“空白期”的传承人   阿加汗生在“刺绣世家”,天生就和刺...
查看更多
中元节的由来和习俗
专题报道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又称“鬼节”、“七月半”等。按照传统习俗,中元节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  相传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七月原本是小秋,这时已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按照惯例,人们要用新米祭祀祖先,报告收成。东汉时期,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后来,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
查看更多
文化部: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戏曲院团的扶持力度
其他新闻
  “所有人物的语言都是那么充满泥土气息,就像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庄稼”“使人的心灵受到了净化与震撼,这是一出难得一见的好戏”……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已持续近一个月,不少县级院团首次亮相京城,他们接地气的演出赢得专家和观众的由衷掌声。   29日举行的基层戏曲院团发展座谈会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也为他们点赞:“基层戏曲院团是维系民族戏曲生态的重要力量,最能让老百姓留住乡音、记住乡愁、回味乡韵。基层院团会演是探索地方戏曲从农村到城市再反哺农村的良性发展平台...
查看更多
昆曲俞派传承研习班在上海开班
其他新闻
  上海昆剧团奠基人、京昆大师俞振飞曾以“日取其半”来形容昆曲曲目传承和人才的式微。8月1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昆曲俞派传承研习班”在上海昆剧团开班,以上海为基地面向全国青年演员展开为期一年的培养计划。   俞振飞是著名的昆剧小生,博采众长,将昆剧历史上的“清工”和“戏工”集于一身,融合京剧、昆曲之长而形成了儒雅秀逸、书卷气浓郁的风格。俞振飞还培养了蔡正仁、岳美缇等众多弟子,令昆曲传承有序。   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保护昆曲传承的主要载体是人,希...
查看更多
浅议徽派雕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论坛
  徽州大地,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名人辈出。在这特殊的地域文化中孕育出的徽州文化各艺术门类里,雕刻文化独树一帜,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徽派雕刻艺术成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徽文化浓厚的积淀分不开的,它是在古徽州雄厚的文化基础上产生、变化、发展起来的,与徽州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成、宗教伦理、文化思想等因素组合成相关矩阵,并在各种因素的交叉作用下,形成徽派雕刻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清两代,徽商崛起,刺激了雕刻...
查看更多
金漆镶嵌技艺传承人柏德元:传承技艺至美
人物
柏德元正在展示金漆镶嵌工艺中彩绘的描金技艺   15岁入行漆艺的柏德元,与“漆活”打了一辈子交道。     他是清宫造办处第四代传人王珍大师的关门弟子。在师父的指导下,他不仅恢复了始于宋代后失传多年的金漆镶嵌“四大断”技艺,还研发出雕填类断纹产品,填补了国内漆器工艺的技术空白。     在北京工艺美术行业中,大家都评价他是“行业里的虫”——从学徒工做起,干过工会组长、生产班长、调度员、副厂长、厂长,直到今天成为北京金漆镶嵌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干遍...
查看更多
蒙古族皮靴制作:传不下去的手艺
专题报道
吴润达和他的蒙古族皮靴 挖云子 穿针引线契云子 制作皮靴的工具   吴润达师傅家五代祖传,老人现在71岁,在15岁时就和父亲学习做靴子。吴师傅坦言,制作一双靴子约半个月时间,出售约一千五百块一双,费力费时,销售也不好,现在没有徒弟,他悲观的认为这门手艺将失传。记者不是第一个采访吴润达的人,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个。   71岁的吴润达站在马路边,手里拿了一双亲手制作的蒙古族皮靴。“看到这双靴子,你就知道要找的人是我了。”吴润达知道自己吸...
查看更多
百年龙舟厂的坚守与失落
专题报道
赛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仍在传承,福建百年龙舟厂已被拆除。  作为发源于中国,在东亚、东南亚地区盛行的民间活动——赛龙舟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且并不是一项只在端午节上演的民间活动。与赛龙舟密切相关的载体之一——龙舟制作手工技艺,在福建省的福州、漳州等地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独有的文化肌理。  在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的方庄村,“龙舟世家”方氏三兄弟经营的龙舟厂仍在坚守着祖传的技艺,却很担心手艺后继无人。而位于漳州市龙海市海澄镇月港的崇兴造船厂,已经在今年2...
查看更多
各国“非遗”专家谈城市化进程下如何传承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他新闻
   7月6日,《传统伦理下的非遗传承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  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我国北京市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学者与研究员参与讨论。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何力说:“西南云贵高原多民族共生共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一个省份,随着全球化、城市化与现代化,也使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非遗项目应该去商业化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解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
查看更多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深度报道(三)
专题报道
  编者按:本篇展示竹木雕、织绣唐卡、金属玻璃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部分参展作品。部分照片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提供。   竹木雕   王笃纯,1932年出生,13岁随父学习黄杨木雕。1953年进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民美学习班,师从父亲王凤祚。 王笃纯的黄杨木雕秉承家风,贴近生活。作品选题和构思多以农村生活为旋律。作品在继承父辈优秀技艺和风格的同时,力求创新和突破,致力于探索传统黄杨木雕与时代相结合的创作途径。其作品多以反映浙南乡村生活风情为主题...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