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搜索
非遗需避免“文化物流”式的传承
论坛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普及和申遗热潮的兴起,以及体制内相关非遗机构的建立和保护工作的逐步完善与规范化,目前中国已成为拥有世界非遗名录最多的国家。然而,急迫的现实状况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在新世纪初以来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古老的农耕文化传统随着许多民族古老村庄的消失和习俗的流变,文化也进入快速转向遗产时期,而一些已成为遗产的项目面临着艰难的传承困境。许多上世纪初出生的非遗传人己离去。非遗申报加项目保护的工作模式和自上而下的体制化工作理念已不能...
查看更多
当代唐卡艺人的生存状态
专题报道
     古老技艺面对新困局   青海热贡地区的吾屯,现在成为新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热点地区,这里以传承了近千年的佛教唐卡画技艺闻名于世。唐卡是藏传佛教修持以及传播的法门之一:画在布帛之上的神佛,在方寸间蕴含整个佛教的义理。诸神佛的形象、姿态、手印甚至法器,都有佛经上的依据。唐卡画师必须了解所有规范,也必须彻底遵守这些规范。   从前,吾屯的唐卡画师是“无名的造佛者”,他们凭借精湛的画技,在广大辽阔的藏区乃至东土与西域间穿行游走,既为家族赚取生活所...
查看更多
贵州傩文化,隐藏在面具后的世界遗产
专题报道
      在沿河县甘溪乡毛田村,傩面具是当地小孩喜爱的玩具。 没有上色的傩面具。 傩戏师傅说唱并举,令观者不禁颤栗而肃穆。 杨云霞的父亲杨承香在表演傩戏中的“报福”节目。 杨云霞雕刻的额拇指面具栩栩如生。 杨云霞在完成傩面具最后的工序—上色。       在贵州省东北角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傩戏是当地人祈福佑吉、除病消灾、镇宅、求子等不可或缺的元素。村寨里锣鼓齐鸣,傩戏师傅说唱并举,以极具威慑力的仪式驱鬼逐疫,令观者不紧颤...
查看更多
说唱艺术活态传承是关键
论坛
    我国的说唱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在千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地演变、发展,传承存续至今,为世界文化史中所罕见、珍贵的艺术形式。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一些地方,说唱艺术的生存、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涉及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体制等。 据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统计,中国的说唱类艺术共有345个曲种。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曾经演出过的400多个说唱曲种当中,如今仍然能够演出的只有不到80个。这不足80个曲种当中,除了相声、评书...
查看更多
扎西多布吉:多颇章卓舞 热情的极致
专题报道
            卓舞被称为西藏地区的腰鼓舞,在西藏,卓舞大致分两个流派,一个日喀则,一个山南。多颇章卓舞正是山南地区卓舞的代表。他们所使用的腰鼓有两跟鼓槌,并且其舞蹈动作幅度相当大,韵律性极强。   祖辈相传的多颇章卓舞   桑耶寺以东30公里处,是山南地区乃东县多颇章乡,这里的卓舞拥有自己的名称——多颇章卓舞。卓舞这个被称为西藏腰鼓舞的舞蹈,遍布整个西藏,而追溯其起源,则是多颇章乡。   在乃东县,听说这一代的多颇章卓舞传承人扎西多布吉正在逛...
查看更多
北路壮剧——壮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专题报道
      当马骨胡的弦子奏响,开场的锣鼓锵锵地敲起来,正在吃饭的会马上丢下饭碗,正在睡觉也会一骨碌爬起来……这被壮家人称为“土戏”且分外喜爱的民间戏剧,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田林)北路壮剧。在他们看来,北路壮剧唱的不止是生旦丑武,演的不止是悲欢离合,她身上流动的是壮族的血脉,每一句唱词都拨动着古往今来每一个壮家乡亲的心弦。   北路壮剧俗称“土戏”,清乾隆年间始现于田林旧州,是一种有着独特唱腔和表演程式的戏剧形式,以北路壮话咏唱,发展至今已有近...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要从普及相关知识开始
论坛
      笔者日前在某电视台一档餐饮类节目中看到,一位业界颇负盛名的大厨在品尝技师现场制作的肉饼后,当即评价道:“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去申遗? ”听完此话,笔者心中也当即产生一个疑问:难道好东西就一定要申遗吗?申遗就是对好东西的一种肯定吗?或者说,成为非遗项目对这些好东西来说就是荣誉吗?恐怕并不尽然。     可是在当下,类似这位大厨的观念并不少见。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中,在我国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但凡是好东西就一定要争取个非遗项目,只...
查看更多
国内外专家在京交流非遗保护经验
其他新闻
      11月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会”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文化部副部长丁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格塔丘·恩吉达、文化助理总干事阿弗雷多·阿米南,与阿塞拜疆、贝宁、匈牙利、伊朗、以色列、卡塔尔、巴勒斯坦、菲律宾八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出席会议。       王文章在会议致辞中表示,作为最早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深山苗医 传承非遗
人物
    回到家中王增世开始整理采来的草药。他家门口挂着“雷山县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苗医药传习所”匾牌。 这是他的家,也是他治病救人的地方。 父亲去世后,20多岁的王增世开始为乡亲们治病,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他采摘的这个药物叫“豆佳”(苗语),可以用来治疗肺结核。 中午时分,空气不再那么潮湿,王增世赶紧晾晒草药。 他十八岁的儿子在凯里市一所学校读书。王增世希望儿子把自己的苗医药知识传承下去, 但儿子想学西医,希望能将父亲的苗医药知识结合起...
查看更多
民族文化的传唱者 ——记阿右旗国家级“非遗”蒙古族长调传承人淖尔吉玛
人物
今年83岁的蒙古族老人淖尔吉玛,作为目前阿右旗唯一的国家级“非遗”蒙古族长调代表性传承人,一直致力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使这一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瑰宝得以发扬光大。 1931年,淖尔吉玛出生在阿右旗阿拉腾朝克苏木,是喀尔喀蒙古族,从小因为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她从没有放弃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热爱。淖尔吉玛从小跟着家人、亲戚、朋友和周边的邻居学习,并通过婚丧嫁娶等宴请场合学会了不少长调歌曲,这些蒙古族长调都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