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材料
2023.11.14
材料
材料工具
图1 制作木活字字块的棠梨木 木活字字块制作一般采用又韧又硬、上好的棠梨木。棠梨,学名“杜梨”,分布于我国的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东北南部,瑞安及周边地区也有出产。杜梨的木色为土灰黄,木质细腻无华,横竖纹理差别不大,十分适合雕刻。旧时多用于雕刻木板、图章和活字等。 图2 制作好的字块备用 棠梨木经干燥后,切成一块块板料,再经锯刨加工,制成一个个尺寸整齐的小小字模。木活字根据谱牒排版...
查看更多
2023陕南民歌节暨第三届陕南民歌大赛开幕
地方新闻
11月9日,2023陕南民歌节暨第三届陕南民歌大赛在汉中市镇巴县开幕。省政协副主席孙科出席。 此次活动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汉中市委、市政府主办;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镇巴县委、县政府承办;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协办。活动旨在深入挖掘陕南独特的民歌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充分展示秦巴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助力陕南三市文化艺术交流。 民歌节为期10天,将举行“唱游班城、乐购老街”,第...
查看更多
讲好黄河故事 合奏时代新曲
专题报道
7200平方米的展厅,以黄河农耕文明、黄河面食文化两大板块充分展示黄河流域非遗保护成果;沿黄9省(区)6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3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静态展示、动态展演、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带领与会嘉宾畅享黄河沿岸独具魅力的乡土风情……11月7日至1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西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黄河非遗大展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大展以“黄河农耕文明”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彰显黄河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延续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 展示...
查看更多
牛腾 赵相翼 谭静:中国珠算的历史溯源与当代价值研究
论坛
【摘要】珠算是中国传统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珠心算是源于珠算但异于其他任何计算的创新方式与形态,是传承发展珠算的重要载体。中国珠算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兴盛于明代,汉代已经出现了算盘雏形,现代形制的算盘最迟发明于宋代。珠心算以珠算为基础,在20世纪中后期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中脱颖而出,现已成功列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立足新的发展阶段,现有理论和实践研究揭示了珠算珠心算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理论体系以及教育启智功能,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查看更多
第三届传承者·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茶大会暨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制茶大会举办
地方新闻
第三届传承者·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茶大会暨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制茶大会近期正在火热进行中。活动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武夷山市“三茶”统筹工作专班联合主办。与往届“传承者”活动不同的是,本届增加了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制茶技艺部分,武夷山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正山小种更是世界红茶鼻祖,所以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也是武夷茶人的职责所在...
查看更多
贵州携手毛里求斯 “非遗技艺线上展示宣传项目”正式上线
地方新闻
近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携手主办的“非遗技艺线上展示宣传项目”正式上线。该项目旨在通过线上平台,向全球观众展示宣传贵州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包括水族马尾绣、苗族剪纸、苗族泥哨以及黔陶等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技艺。 本次非遗线上展示宣传项目通过视频展播形式,全方位呈现贵州非遗技艺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观众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欣赏到水族马尾绣的细致绣工和精美图案,感受苗族剪纸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领略苗族泥哨...
查看更多
省非遗保护中心启动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红色资源”研究
地方新闻
11月7日上午,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在一楼会议室举行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红色资源”课题研究项目启动暨研讨会。省非遗保护中心保护传承部、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刘志荣、向葵,省社会科学院、省历史学学会等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李琳主持。 ▲ 会议现场 四川红色资源丰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型,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涉及红色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广泛,包括红色...
查看更多
1分钟知非遗事丨非遗半月报第129期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129期:2023年11月1日—12日 ❖1.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文化和旅游部举办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新闻发布会 ❖3.2023黄河非遗大展在山西太原举办...
查看更多
中国活字印刷术资源采集成果 · 访谈篇丨学者吴小淮(口述访谈片)
专题报道
编者按:为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和档案建设,形成与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相关的,全面、系统的数字化记录成果,我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支持下,自2018年起持续开展入选项目资源采集工作,并已经先后完成了7个项目。 该项工作的开展以我中心组织编制的系列文化行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相关规范为指导,关注并记录入选项目的本体内容、传承主体、文化生态、履约实践和保护成果...
查看更多
山西:“活”了非遗,火了旅游
专题报道
皇城相府冶铸博物馆(供图: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在太原古县城捏面塑小鱼,在碛口古镇跳一曲伞头秧歌,在河曲县的黄河畔制作河灯……近年来,非遗资源大省山西以旅游开发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全省丰富的非遗资源成了旅游景区招揽游客的新抓手,“活”了非遗,火了旅游。 非遗旅游双向赋能 截至目前,山西有18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9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全省14个项目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