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8日,“2021年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暨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理事会”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召开。本次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不忘来时路 再启新征程——构建二十四节气传承发展新格局”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来自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二十四节气代表性社区和保护传承联盟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共计约200人参加会议。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荣誉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出席会议并讲话。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指出,自2016年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五年以来,中国农业博物馆会同中国民俗学会以及各地的相关社区,联合保护传承联盟成员,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基础,在促进代际传承、推动学术研究、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保护传承活动,有力促进了二十四节气传承活力与影响力的提升。希望有关方面准确理解把握新时代文化工作、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完善工作机制,凝聚多方合力,更新并落实保护计划,提升履约工作水平,做好履约报告撰写,巩固二十四节气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弘扬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理事长、二十四节气申遗牵头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隋斌研究员,总结了该项目五年来保护传承工作主要成效,并介绍了今后五年工作思路和主要举措。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副司长侯曜禹指出,加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究,传承弘扬好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并发布了2021-2022年度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开放课题立项名单。
本次会上,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各代表性社区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座谈交流各地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以及学术研究进展,研讨今后五年(2022-2026)工作计划。会议公布了第二届二十四节气文化作品设计大赛获奖名单。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多年来,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指导下,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组织中国民俗学会、代表性社区等有关方面,创新保护传承工作机制体制,形成3+N工作模式,即一年一个计划、一年一次会议、一年一份报告,开展多项保护传承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传播的良好氛围和可喜局面,保护实践不断丰富,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共有二十四节气相关项目12个,各地的省级名录中也有数十个相关项目,有力提升了中华文化软实力,促进了人类文明成果的交流互鉴。
本次会议是在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第一个五年保护计划即将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启的重要时间节点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汇聚更大力量共同做好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为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