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
冬至节气知多少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是我国农事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冬至日就已经被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了出来。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的一个节气。
冬至民俗
古代有 “冬至大如年” 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他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赋予的福气。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宋代杨侃《两汉博闻》中记载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要在这一天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宋代沿袭冬至习俗,要更换新衣,摆酒设宴,祭祀先祖,即使贫困的家庭,也很重视冬至节的习俗。宋代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卷十中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到了明清时期,冬至日,皇帝在北京天坛举行祭天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表达对上天和自然的尊崇之情。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饮食特色,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 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现在,一些地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过后,进入“数九”时节。明代,在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 智能游戏。不管是画还是写,统称作“九九消寒图”,只要认真填画,都能成为一份宝贵的冬日记忆。
九九消寒图(来源:故宫出版微信公众号)
冬至农事农谚
冬至后,虽进入了“数九天气”,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 以上,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菜麦青青,一派生机,正是“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更是花香鸟语,满目春光。
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同时要施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江南地区更应加强冬作物的管理,做好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结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
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其主要农事有:一是三麦、油菜的中耕松土、重施腊肥、浇泥浆水、清沟理墒、培土壅根;二是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床冬翻,熟化土层;三是搞好良种串换调剂,棉种冷冻和室内选种;四是绿肥田除草,并注意培土壅根,防冻保苗;五是果园、桑园继续施肥、冬耕清园;果树、桑树整枝修剪、更新补缺、消灭越冬病虫害;六是越冬蔬菜追施薄粪水、盖草保温防冻,特别要加强苗床的越冬管理;七是畜禽加强冬季饲养管理、修补畜舍、保温防寒;八是继续捕捞成鱼,整修鱼池,养好暂养鱼种和亲鱼;搞好鱼种越冬管理。
冬至农谚
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
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冬至节令天,稼接桃李奈。
冬至稻无刈(yì),
一夜脱一箩。
冬至大白霜,来年谷满仓。
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冬至天晴日光多,
来年定唱太平歌。
冬至文化
“冬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之中,涵盖了诗词曲、戏剧、小说、绘画、音乐、雕塑等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以古诗为例:
唐代诗人杜甫《小至》(节选)中写道: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琯动浮灰。
大致意思是说:自然变化的时序、人事的变化,逐日相催。到了冬至,阳气初动,春天快要来到。绣娘添丝加线,因冬至后白天逐渐变长,刺绣的工作量会比前一日增加一线之工。
“吹葭六琯动浮灰”说的是十二律管(六琯)内的灰相应飞出则知冬至已到。这是因为古时人们将十二律中测候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八节的律管依八方的位置植埋于地,使律管的上口与地面平齐,然后在律管中填入由芦苇内膜焚成的灰,每月节气到来,主候相应时令律管内的葭莩(fú)灰就会飘飞而出。
杜甫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即将冬去春来的喜悦,并且记载了唐代用十二乐律测定节气交替的方法。
宋朝诗人朱淑真,在《冬至》中写道:
黄钟应律好风催,
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
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
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
参差又欲领春来。
这里的十二律 “黄钟”,同二十四节气“冬至” 相对应,也是用十二律中的“六管”、“飞葭”来定节气。虽然寒风凌冽,挺立寒冬的植物“冬葵”、“梅花”、“腊柳”,必将迎着“好风”,美好的春天就要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