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思忆往·盼愿美好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制茶、饮茶传统,都是中国人探索自然宇宙、认知生命健康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更替,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饮用和相关观念与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各个节气给予了茶不同的滋味和功效。
茶作为民间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简单的饮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俗、茶礼。“茶” 体现着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传递着中国人“谦、和、礼、敬” 的价值观。
“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应四时之序,将节气与时令和我们的“茶生产”、“茶生活”、“茶文化” 紧密相连,体现出中国人顺应天时、敬畏自然、自省自律、推己及人的传统观念。让我们在节气里,识茶事、品茶香,探索先辈的智慧,知世界、和天下。
一、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
每年(公历)4月4-6日,太阳到达15°便为“清明”。《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一)作为节气的清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作为节气的清明,蕴含着祖先们的农耕智慧。清明时节,大地回春,雨水增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摸索出节气规律,指导农事活动,创造出“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种瓜、车装船拉”等丰富的农谚知识。并总结出了各个节气的物候表征,认识自然事物推移变迁的现象。
清明三候是:“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茶叶作为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从清明时节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茶园进入了“采茶忙”的时间,是春茶采摘的好时期。正如茶谚所说:“清明时节近,采茶忙又勤”、清明采茶家把家,谷雨采茶遍万家”、“惊蛰过,茶脱壳;春分茶冒尖,清明茶开园”等。
(二)作为节日的清明:祭祖怀古,踏春赏春
作为节日的清明节,具有祭祀和踏青两种功能。清明节祭扫活动的实质是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清明扫墓祭祖的各种仪式、活动的背后,包含了“寻根问祖”、“忠孝节义”、“报本感恩”和“继志述怀”等多重意义,体现了“孝道”理念下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崇本尊亲的价值理念和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
清明踏青嬉戏的习俗,蕴含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清明时节,在祭扫结束后,人们进行聚餐、踏春、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一系列迎春游乐活动,亲近自然,唤醒身体,驱散疲劳。清明时节,顺应天时、融入自然的“踏青”活动,是生命的祝祷仪式,蕴含着回归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境界。
二、清明·茶饮
清明前后天气多变,时阴时晴,寒气尚未完全退散,时常伴有雨水,寒湿之气并存。此时,品一杯热茶,有利于保护体内阳气正常滋长,驱除寒气,是清除身心淤堵的好时节。
清明之后,天气容易燥热起来,人也容易上火、困倦,此时适宜喝绿茶降火去燥。而绿茶中的维生素C含量偏高,可以缓解因上火带来的口腔溃疡等,绿茶内的咖啡碱也有利于提振精神,赶走春困。所以,在这一时期,很多人会选择喝婺州举岩茶、紫笋茶、安吉白茶等绿茶,生津止渴,提神醒脑,护肝养肺,缓解疲劳。
清明·宜饮绿茶
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2008年)
婺州举岩茶,产自浙江省金华市北山双龙洞顶一带。大多生长在岩石缝隙或山冈斜坡上,一般在清明至谷雨期间茶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时采摘,炒制1000克干茶需采摘6万片左右的茶叶。举岩茶叶细紧略扁,微带茸毫;色泽银翠交辉,香味持久;冲泡时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入口鲜醇甘美,清新宜人。
婺州举岩制作技艺主要有拣草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焙、精选储存等7道工序。炒制时以焙为主,炒焙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制茶工艺。
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2011年)
紫笋茶又名“顾渚紫笋”,产自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顾渚山一带。茶区气候湿润多雨,早晚多云雾,茶树多在“阳崖阴林”中。紫笋茶芽叶微紫,芽形似笋,茶圣陆羽称之为“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在唐代,曾是宫廷祭祀与赏赐的重要茶品。
紫笋茶的制作要求每年于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紫笋茶制作技艺包含分拣、摊青、杀青、回凉、初拣、复炒、复回凉、复拣、初烘、复烘、贮香等十余道工序。制成的极品茶芽味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饮用时齿颊甘香,生津止渴,回味无穷。
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2011年)
安吉白茶产于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属烘青型绿茶。白茶自古种源难得,茶树难养,以野茶为贵。
安吉白茶茶叶叶白脉绿,经水冲泡后汤色清澈透亮,香气高而持久,白、活、香、鲜、清是其最佳写照。炒制过程主要包括:采摘、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收灰干燥等7道工序。
安吉白茶制作技艺-理条
三、清明·茶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春秋战国时期,祭祀已被纳入到国事的位置。祭祀是仁、义、忠、孝等道德伦理的生动表现。古人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怀念,祈求祖先神灵庇佑,攘邪消灾。
茶祭是用茶叶、茶具等进行缅怀逝者、敬神、祭祖,供佛的祭祀活动。茶祭体现了茶文化中的“礼”的功能,人们通过奉茶,敬天祭祖、厚待先人,在实践中感受其蕴含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
(一)茶祭·缅怀逝者
古人有“视死如视生”的文化观念,茶祭是联结生者与逝者之间的情感媒介,寄托着人们对逝者的牵挂与怀念。我国古代把茶及相关事物作为随葬品,由来已久。山东济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有出土过煮泡过的茶叶残渣。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画、茶的简文和木牌文。在陕西的汉阳陵中也出土过少量的茶叶。
而现在的人们,仍保持有茶祭习俗。在湖南中部地区,有用白布包裹茶叶做成茶枕的葬俗。在江苏,人们会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盖棺时再撒一次,起到干燥、除味的作用。福建福安,在仍保持土葬的农村,人们在棺木入土前会在坟穴里铺上红毯,将茶叶、麦豆、芝麻等物撒在毯子上,再由家人捡起放入布袋,称为“龙籽袋”。把“龙籽袋”挂在楼梁或木仓内长期保存,作为逝者留给家里的财富,以求以后的日子平安、幸福。
少数民族的人们也很重视茶祭,通过茶与逝者对话,寄托哀思,得以慰藉。纳西族人有把少量茶叶、碎银和米粒的红布包放入病者口内,等病人去世后取出,挂在逝者胸前,以寄托家人的哀思。相传,畲族人以茶枝作为神龙的化身,在举行葬礼时,逝者右手执一茶树枝,得神龙的保佑。
(二)茶祭·敬神 祭祖
在敬神、祭祖的时候,茶作为供品经常出现。比如清代宫廷在敬神、祭祖的仪式中根据不同的节庆时节,会有摆“茶九盅”、“八路茶三盅”和“五路茶三盅”等不同的礼仪。而民间有“三茶六酒”进行茶祭的习俗,“三茶六酒”就是“三碗茶、六碗酒”。在民间用茶祭祀,一般有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为象征。
南岳祭茶大典现场图片(来源:美篇“光影猎人”)
现在,每逢传统节日、节庆敬神祭祖的时候,也会有茶祭。湖北大治地区在每年鬼节、“小年”时,都会烧纸祭茶,其茗山茶场在一年三季采茶前进行早、中、晚三道祭,祭告茶神。福建安溪的人们有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向观音菩萨、地方神灵敬奉清茶的习俗。人们会赶在日出前,打山泉水或井水,起火烹煮,泡上三杯好茶,放在神位前,保佑家人出入平安、家业兴旺。
在茶业繁荣的少数民族地区,鄂西土家族人视茶为圣物,祭祀用茶前必先洗手,煮茶的小陶罐称为“敬茶罐”,茶祭的过程也被称为“敬茶”。祭祀后要恭敬地把茶泼在神龛前的地面上,再次以示敬意。哈尼族其中的一个支系爱尼人,每户都会供奉祖先“阿培明燕”,到了每年秋收的时候,每个寨子举行“新米节”的仪式时,都会用新鲜的茶叶、稻谷、米酒来祭祖,感恩祖先的护佑。这样的习惯也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在米饭上要滴三滴茶水或酒水,以表示对众神的尊敬,祈求平安健康。
(三)茶祭·礼敬佛祖
茶祭中以茶供佛体现了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互动、相通。僧人以茶助修、以茶待客,以茶供佛,体现了对茶的崇尚,对佛的虔诚,将茶文化中的“礼敬”与佛教文化倡导的“敬供养”相契合。人们用茶礼敬佛祖,达到护持佛法、祈福求安的作用。
在唐代,高僧怀海在《百丈清规》中将茶供“三宝”(佛、法、僧)纳入佛教仪轨中。每逢圣节、佛降诞节、佛戒道日、涅槃等重要的佛教活动时,必以茶汤供养。王敷的《茶酒论》中说“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供养弥勒,奉献观音。”也可以看到茶作为供养品的作用。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部分)
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现有一组用以供奉佛骨的精美煮茶茶具,有茶碾、银锅轴、银茶罗、琉璃茶托、茶碗、盐台、长柄银匙、量器银则等,造型庄严、工艺精湛。茶具的材质都是银质或琉璃制品,是当时的上佳之选,体现了人们对供佛的重视。
茶滋养着日常生活,浸润着精神世界。茶祭反映出人们尊老慰祖、追远尽孝的文化传统,表达了人们对天地、先人、逝者的关怀与重视,对生命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