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工作座谈会现场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出席会议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出席会议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出席会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主持会议
为交流经验、凝聚共识,全面深入推进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2016年12月21日,正值冬至节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京组织召开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工作座谈会”。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办公室主任荣书琴、保护处处长宋伟、管理处副处长张晓莉、对外文化联络局国际处处长张玲;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副院长牛根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天文学、农业遗产、新闻传播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二十四节气两个申报群体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俗学会和十个申报社区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内乡县衙博物馆,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花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村民委员会、遂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村民委员会,贵州省石阡县文化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文化馆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座谈会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主持。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发言
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国际处处长张玲发言
马盛德首先发言,他指出,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成果的一次重要展示,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次成功实践。申报的成功并不是使命的终结,而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又一个里程碑。文化部非遗司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进一步扩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积极履行申报时做出的保护承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保持生机与活力!
张玲随后发言。她强调,列入名录意味着有更多的义务和责任需要去履行。如何在国际化语境下,扎实做好各项保护工作,履行申报时的承诺,任重而道远。她结合履约工作实践,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提出了三点建议:一、重视整体性,以整体性眼光看待遗产项目和保护工作,政府、专家、社区群体和专业机构等相关方,应形成功能互补型合作,共同构筑整体性的保护。二、提高参与性,鼓励相关方以适当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参与保护工作,尤其要充分发挥社区的重要作用。三、希望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申报群体和社区能够积极参与履约,在未来,做好履约报告的撰写和提交工作。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发言
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 陈列部主任王应德发言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和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 陈列部主任王应德分别代表申报群体发言。朝戈金表示,中国民俗学会将在人力资源和机构配置方面更好发挥作用,与“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其他成员积极探索,共同努力,构筑多元化行动方协同增效的保护机制。王应德简单介绍了中国农业博物馆近年来在保护、研究二十四节气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和相关成果,并表示将积极履行保护承诺,联合相关社区群体,有序实施五年保护计划,使这一传统知识体系得以存续,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馆长闫松涛发言
湖南省花垣县民宗旅文广新局局长龙雨发言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教育体育局(文化局)科长余仁洪发言
贵州省石阡县文化馆副馆长饶莉发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文化馆副馆长黄元忠发言
来自河南、湖南、浙江、贵州和广西的5位社区代表随后就依托“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建议协作机制,利用相关民俗实践活动推进保护工作发表了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发言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发言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发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勇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陶立璠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发言
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研究馆员肖克之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党委书记、研究员李新风发言
与会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勇,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陶立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研究馆员肖克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党委书记、研究员李新风,分别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天文历法、农业文明、文化传播等角度,就研究、保护、传承、传播、弘扬、振兴二十四节气建言献策。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并就相关保护举措达成几点共识:一、应在更广范围内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全面地调查、研究,将其与节日体系结合起来加以保护,使其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二、大力宣传,合理利用,以有效方式进行传播,努力缩短、乃至消除公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三、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
连辑同志最后发表总结发言,并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要在传统岁时节令的基础上,从宇宙观、世界观、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家庭文化、族群文化等多个角度挖掘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从学术研究角度做深入探索,启发集体认知和社会觉悟,帮助广大基层社区做好传承实践工作。其次,加大力量保护我国的农耕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灵魂、根脉与核心,农耕文化承载着先人生产生活中的秩序观、规律观、生态观、道德观、诚信观等重要的文化信息,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农耕文化作为整体保护传承,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尤为迫切和重要。第三、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开展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普及传承工作。比如,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相关内容,进行广泛的知识普及;加强民间民俗的地域性传承,关注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在国家层面鼓励使用传统历法;充分利用公共空间,传播相关知识与文化;鼓励专家学者走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进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会议最后,罗微同志表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将继续在文化部的领导下、在专家的支持下、在尊重遗产持有者群体和传承人意愿的前提下,秉承国家意识、专业意识和发展意识,认真履职,更好发挥专业机构作用。
(摄影: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