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祭祖仪式完毕,家家户户打开大门,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宣告着新年的正式到来。开门爆竹,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春节习俗,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告别和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成为春节独特风景。北宋诗人王安石《元日》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新春佳咏,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新年的各种习俗中喜气洋洋、欢度佳节的情景。
正月初一的“开门爆竹”,既有“开门大吉”的含义,也有除旧布新的象征。开门爆竹的起源,与一个古老的传说紧密相连。相传,远古时期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它身形庞大,性格凶猛,每到除夕之夜,便会从深山里窜出,袭击村庄,吞食人畜,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恐惧。人们为了躲避“年”兽的侵害,每年除夕都要逃往深山。直到有一年,一位智者发现“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人们便在除夕之夜,在家门口贴上红色的春联,点燃竹子,竹子燃烧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成功地将“年”兽吓跑。从此,这一习俗便代代相传,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开门爆竹。
在不同的地区,放开门炮的讲究也各有不同。在江南地区,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纷纷起床,争先恐后地打“开门炮”。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寓意多子多福;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而且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词:“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开门爆竹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那一声声清脆的爆竹声,仿佛是人们对过去一年的告别宣言,告别烦恼、告别忧愁、告别不如意;同时,也是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祈愿新的一年里,生活如爆竹般红红火火,事业如烟花般灿烂辉煌,家庭如暖阳般温暖和睦。它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一场盛大的烟火仪式,尽情地释放出来。目前,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流行放炮仗。不过,由于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基于环保等因素的考虑,在一定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人们过年也越来越环保,年俗本身也在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