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是藏语对同仁地区的称谓。热贡艺术是以青海省同仁县为核心区域的藏、土族民间艺人传授制作知识、手工技能,并以唐卡、壁画、堆绣、雕塑、沙画坛城、建筑彩绘等为表现形式,以藏传佛教、神话故事、史诗以及传统知识为内容的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主要流传、分布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谷中游是热贡艺术传衍的中心,也是热贡艺术传承最集中的区域。目前,热贡艺术从业群体以同仁县为核心,辐射发展到尖扎、泽库、河南三县。
热贡艺术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热贡艺术项目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
一、10年来保护实践情况
(一)开展非遗普查,建立数据档案库。组织四县文化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对各县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普查登记和建档,运用有效手段进行抢救性保护,对97项国家、省、州级非遗项目及381名传承人、工艺师建立了数据档案库,运用数字化、网络化、规范化管理机制,为后续非遗保护工作提供资料及理论平台。
(二)推进文化立法,提升热贡艺术品质量。编制完成《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办法(试行)》《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评审管理办法(试行)》《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综合传习中心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点评定规定(试行)》《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暂行)》《黄南州民间工艺师及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标准和实施细则》等地方性法规,对热贡艺术的保护传承、挖掘利用、宣传交流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注重传承人培养,不断发展壮大非遗从业队伍。在同仁县2所小学内开设热贡艺术绘画课,在州民族高中、州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热贡艺术中专班,在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开设热贡艺术本科班,并将生态区作为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研究生实习基地。州职业技术学校近四年来,每年培训人数达300余人次。打破了热贡艺术传承“传内不传外、传僧不传俗、传男不传女”的旧有观念,从家族封闭式传承走向了开放式传承,传承基地增多、传承渠道多元化、传承区域拓宽。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类传习馆所,建成47个各类非遗传习中心,其中与热贡艺术保护相关的非遗传习中心30个,每年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次。热贡画院、热贡龙树画苑、热贡民族文化宫、仁俊热贡艺术有限公司等10多家热贡艺术传习中心也已经成为黄南州主要的旅游景点,每年游客达30余万人。通过免除学费、食宿费,发放补助的形式招收学徒进行传承,形成了集教学培训、创作生产、展示收藏、宣传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传习中心。认定非遗示范户128个,每年培训人数达500余人次。鼓励和支持学校将热贡艺术纳入当地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了寺院、村落、家庭、传习中心、协会、学校多渠道传承非遗、培养非遗传承人群的发展格局。涌现出了如娘本、夏吾角、扎西尖措等一批有固定传习场所、规模开展培训教育、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辐射带动力强的传承人,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艺,从事设计、创作、生产、销售热贡艺术品,热贡艺人从5年前的80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2万余人,堆绣、泥塑艺人数量从百余名增加到上千名,从业队伍蓬勃发展。
(四)规范了项目传承,提升了项目品质。制定颁布了《热贡唐卡青海省地方标准》《热贡唐卡矿物颜料-绿松石》等六种矿物颜料企业联合标准和《唐卡中矿物颜料的测定 X射线荧光光谱法(能谱法)》。在全国率先启动热贡艺术品等级评价与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和热贡唐卡质量追溯体系、唐卡二维码身份识别信息设置工作。做到了“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从源头上解决了唐卡艺术品质量问题,规范了热贡艺术品经营市场秩序。堆绣、泥塑、石刻、银器等艺术门类,呈现题材多样化、产品个性化的特点,融入现代生活取得新突破。
(五)成立行业协会,规范艺术品管理。相继成立青海省唐卡艺术协会、青海热贡艺术协会、黄南州热贡文化协会、同仁县热贡艺术协会、同仁县唐卡商会、同仁县热贡艺术技能鉴定站,提供业务咨询、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开展技艺培训、学术交流、宣传展示等活动,加强与国内相关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协调和合作,有效阻止不合格热贡艺术品流入市场。在黄南州热贡文化协会成立了唐卡鉴定中心,经常性开展唐卡艺术品鉴定活动,并颁发鉴定证书。
(六)打造文化品牌,热贡艺术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通过政府的主导宣传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热贡艺术、唐卡之都的品牌基本形成,热贡艺术走出了省门、走向了世界,热贡艺术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已成为对外传播青海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一是省政府连续举办了五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二是黄南州连续举办四届“中国·热贡唐卡绘画大赛”。三是同仁县政府举办两届热贡艺术节活动。四是在北京、天津等地举办全国热贡艺术巡回展、热贡艺术精品展等,热贡唐卡相继在法、德、美、英、日、泰、蒙等国外亮相,尤其在联合国总部、法国卢浮宫等做了精品展览、现场绘制,并被收藏,引起轰动,国际宣传影响力不断提升。五是相继出版了《神秘的热贡文化》《热贡艺术》《热贡唐卡》等学术著作。六是近年来注册“热贡”、安多唐卡、尕藏牌唐卡、仁俊泥塑、等系列商标及非遗产品设计专利,为生产性保护保驾护航。七是同仁县(热贡艺术)被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仁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唐卡之乡”。热贡唐卡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全国地理标志产品。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热贡文化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称号。热贡文化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青海名牌。八是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凤凰卫视、东方卫视、青海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新民晚报、西海都市报等媒体多次报道热贡艺术保护传承情况,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
(七)非遗技艺助推精准扶贫,不断探索文化致富路子。传习基地、综合传习中心和民间艺人,其培养招收的徒弟中,首先考虑困难家庭、残疾家庭等贫困户的子女,这些孩子通过学习并掌握非遗技艺,以自己的一技之长获得经济收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同仁县的吾屯、年都乎、加查玛、郭麻日、尕萨日村因非遗保护传承受益,已成为青海精准扶贫工作和文化技能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唐卡、堆绣、泥塑、石刻产品销售已成为当地群众主要的家庭收入来源。例如: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劳模尕藏组建农民工工会,组织100多名贫困艺人发挥非遗技艺优势,每年劳务输出到省外进行彩绘、泥塑、壁画等创作,人均收入5万元以上,为吾屯村创收500万元以上。经统计,吾屯村从事热贡艺术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98%,人均收入从5年前的5000余元增长到目前的3万余元。年都乎村从事热贡艺术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70%以上,人均收入从5年前的3000余元增长到1.5万元。在吾屯和年都乎村,随手推开一家农户门,即可看到“家家作画、人人从艺”的繁荣景象,已经成为闻名全省的文化致富先进村。
二、保护传承工作计划
(一)对热贡艺术项目传承人和主要实践者每年签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他们非遗保护传承的义务和责任,支持举办非遗技能培训班,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技艺持续传承下去。
(二)明年编辑出版《唐卡绘画教材》,今后相继出版《泥塑制作教材》《堆绣制作教材》《雕塑制作教材》等《热贡艺术教材系列丛书》。
(三)在全国一线城市以及在欧洲、北美洲、东南亚等各国组织举办热贡艺术精品展,加强与网络媒体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热贡艺术影响力。
(四)进一步完善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及艺术品种、艺术形式、制作工艺、传承方式等非遗数字化建设。特别对身怀绝技且年迈的热贡艺人及其作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热贡艺人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五)在中小学普及非遗知识,特别是热贡艺术知识的传授,将热贡艺术的传承纳入到中小学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对热贡艺术的兴趣与认同感。
(六)进一步修订《热贡彩绘唐卡》青海省地方标准,使之上升到国家标准,出台《热贡堆绣》《热贡泥塑》等地方性标准。(供稿: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