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走出非遗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
作者:3876 创建时间:2013-01-22 11:41:00


走出非遗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
 

    在新疆西南部,叶尔羌河流域的喀什地区,流淌着一条文化之河十二木卡姆。简单来说,十二木卡姆是用音乐语言叙述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集诗、歌、舞、乐、唱、奏于一体,2005年底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日前,新疆喀什莎车第二届十二木卡姆文化艺术节落幕,当地依然沉醉在喜庆气氛中。行走在热闹的巴扎(集市),常能寻到十二木卡姆艺人弹唱舞动。一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艰难前行,为什么十二木卡姆在生活中如此活跃?记者邀请莎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克比尔当“翻译官”,走访民间艺人,一探究竟。

  政府支持,让热爱更有底气

  在木卡姆文化广场,记者见到了民间艺人玉素甫•托合提。61岁的他蓄着浓密的雪白胡子,侧脸还能瞅出几分桀骜的神情。十二木卡姆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新疆当下只有4位,两名就在莎车县,玉素甫正是其中一位。
  十二木卡姆相当庞大,共分为12个套曲,演唱每个套曲至少需要2小时,不停歇全部唱完,则要花上一天一夜。听玉素甫老人讲,几百年来,如此长篇巨制并没有谱面,流传至今的歌词,主要来源还是16世纪阿曼尼莎汗王妃与喀迪尔汗整理出来的,民间艺人们口传心授。解放初期,大师吐尔迪进行谱曲和弹唱录音,音乐家万桐书夫妇此后用五线谱记录下来。
  因为祖父、父亲都曾是本土十二木卡姆表演者,玉素甫从小耳濡目染。“一摸乐器一开口就浑身舒畅。这种幸福感,哪怕生活再困窘也摧毁不了。”半个多世纪专注在一件事情上,2008年玉素甫获得国家级传承人身份,两次走进国家大剧院登台献艺。莎车当地还成立了玉素甫•托合提班社,“条件改善了,加上声誉地位的提高,周围学习十二木卡姆的人多了,弹唱起来也更有底气。”玉素甫说。
  作为十二木卡姆的故乡,莎车县深挖、整合县域内艺人资源,进行摸底统计、合理分类、登记造册。记者从莎车县文化馆了解到,当地23位贡献突出的艺人,除了享有国家津贴,每月还有400元的生活补助。此外,全县2000余名文化带头人按政策免去义务工。如今,上海文化援疆频频出力,支持民间艺人走出莎车,此前从未出过远门的老艺人登上国内外舞台,提振了信心与自尊。

  收徒授艺,广泛培育接班人

  广场的表演开始了。在玉素甫身边,54岁的坎贝尔•艾力拨动着最拿手的弹拨尔,一开嗓,声调和缓悠扬,低回处鸣咽如述,高亢时撕云裂帛。莎车县文化馆馆长塔依尔江,聊起当地艺人如数家珍:“玉素甫老人涉猎广泛,每个木卡姆都能唱上若干片段;坎贝尔音域宽、音色亮,可完整弹唱十二木卡姆中的4个木卡姆,相当了不起。我们鼓励他继续练。”
  跟玉素甫自小习艺不同,坎贝尔大叔从17年前系统学唱十二木卡姆,“一上手就爱不释手了。”坎贝尔练得很刻苦,近几年他陆续收了12名徒弟,平均年龄约35岁。年纪最小的要数11岁的阿布力克木,小男孩看上去有几分羞怯,但一拿起手中的热瓦甫,便显得格外专注。他今年刚升初一,就读于莎车县阿斯兰巴格乡中学。两年前学校组织的一次展演上,阿布力克木脱颖而出,给当时一同演出的坎贝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加上阿布力克木的父亲与坎贝尔也熟识,一段师生缘就此开始。“每星期学两个晚上,每次2小时”,幼徒阿布力克木跟着师傅,已经学会了3个木卡姆的部分选段。“乐器为什么选择热瓦甫?”“我喜欢它的音色,很清朗。”阿布力克木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紧接着,他也加入现场的表演。弹拨尔、热瓦甫、手鼓,激越铿锵地合鸣着。
  塔依尔江告诉记者,莎车县此前一期选拔了30名初高中毕业生,赴新疆艺术学院专业培训3年后,回莎车专职从事木卡姆艺术表演,并在县职业高中开设十二木卡姆艺术班,“这些年轻人才把当地文工团狠狠充实了一下。”莎车还策划编写木卡姆普及型乡土教材,把木卡姆音乐和舞蹈动作编成健身操,在中小学推广。

  日常切磋,葡萄架下即剧院

  莎车23名突出艺人的平均年龄已达65岁,他们不定期举行聚会,相互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培养新人。一到周末,各乡镇文化站站长召集大伙比“舞”。无需海报,没有固定的演出阵容,一般是30人,多时达百余人,百姓载歌载舞,自娱自乐。当地先后建设了十二木卡姆故乡园、木卡姆影剧院、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等。更多的时候,茶馆里、果园边,维吾尔人常在晚间和休息时举办麦西莱甫(聚会),一段类似念白的开场后,乐器奏响音符,歌者应声开场,长者带头跳舞,围坐在地上的男女也逐渐加入,不论舞技、不分长幼。

(来源:文汇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