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格萨尔的文化生态及其空间由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同时也包含了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态,它们的生灭变迁直接影响着格萨尔文化的演进形态。因此,对于这些空间的整体性保护无疑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果洛位于格萨尔文化核心流传区域,其格萨尔文化空间除了在广义上与其他地区格萨尔文化生态空间具有同质性特点外,受地域、历史和区域性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其独特性。这主要表现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和在当代语境中再生的文化空间。前者主要涉及《格萨尔》节庆及围绕《格萨尔》风物遗迹开展的信仰实践等,而后者则包括《格萨尔》传习空间和格萨尔文化展示空间等。
【关键词】文化空间;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文化
我国自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就不断探索既符合《公约》精神又切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保护和发展路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一大创举,可以看出,我国的非遗保护开始从单一的项目性保护转变为对与非遗项目有关的文化生态空间的保护。从2007年至今,我国已经建设了23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中有11个设立在民族地区。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是迄今全国唯一一个针对单一的文化形态设立的保护区,它的设立确保了活态《格萨尔》史诗传统传承延续的整体性空间得到保护,从而为《格萨尔》史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是指保护非遗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包括传承人和所依存的生存环境、技艺等,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是一个休戚与共的文化整体①。《格萨尔》史诗亦然,在广义上,其文化生态及其空间由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同时也包含了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态。这些要素形成了千百年来格萨尔文化得以传承和绵绵相续的整体性条件和空间,它们的生灭变迁直接影响着格萨尔文化的演进形态。因此,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体性保护的主要对象。但在狭义上,格萨尔的文化随不同的地域、族群形成了不同特点,具有一定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就果洛格萨尔而言,其唯一性和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人文生态及其空间方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和在当代语境中再生的文化空间,前者主要涉及《格萨尔》节庆及围绕《格萨尔》风物遗迹开展的信仰实践等,而后者则包括《格萨尔》传习空间和格萨尔文化展示空间等。因此,果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工作,除了关注整体和广义上的格萨尔文化空间外,更要注重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孕育发展的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要素及其生态空间。
一、格萨尔文化空间及其内涵
对于文化空间的理解从国际到国内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和讨论,最终形成了基本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发布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指出:“‘文化场所’的人类学概念被确定为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日程表等)或是一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②随后,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中,“文化空间”的概念被确定为“民间或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但也可确定为具有周期性或事件性的特定时间;这种具有时间和实体的空间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它是文化表现活动的传统表现场所”③。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包含了时间和地域这两个维度,并在其中有规律地开展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三条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二是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这里的文化空间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④。虽然我国尚没有“文化空间”类非遗项目,但我国在非遗保护实践中非常重视对文化空间的保护。
《公约》第二条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概念界定,阐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和国内非遗保护文件中,多次出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的空间、场所、纪念地的表述。在《公约》的汉译版翻译中,为了便于理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中的cultural space(文化空间)译为“文化场所”。但是在《公约》中却没有对“文化空间”进行概念界定,这也为学者提供了进一步探索和阐释的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空间、社区活动、信仰仪式、存在形式、具象化实物都被作为文化空间的重要内容进行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一环。就非遗的话语体系而言,格萨尔文化空间包含了承载《格萨尔》史诗文化的物质载体、特定场域,以及社区有规律性地开展的相关文化活动。
结合格萨尔文化空间的生态构成,首当其冲的是《格萨尔》节庆和《格萨尔》风物遗迹信仰实践,它们是社区群体在民族的历史演进发展中集体无意识传承的产物。从11世纪至今,《格萨尔》史诗故事作为集体记忆代代传承,“在每个部落成员口中都有一部《格萨尔》”,直至今日仍然延续着由《格萨尔》衍生出的节庆,以及众多被赋予了象征史诗意义和承载了信仰实践的神山圣水。
《格萨尔》节庆是史诗文化得以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史诗传统生存的重要文化空间。这一文化空间主要是由节庆周期、仪式、事件构成。一般而言,它们是相对固定的,具有周期性且约定俗成。符合《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每年定期组织举办有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传播活动。鼓励和支持当地民众按照当地习俗依法依规举办传统文化活动。”⑦
部分《格萨尔》节庆有着深厚的宗教历史文化背景,会在特定节会中举办相关的宗教文化活动。每年藏历五月十日为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诞辰日,藏族社区按照传统习俗在每月初十和二十五日举行会供轮,并表演《格萨尔》藏戏。每年藏历五月十五日的世界公桑日是为祭奉阿尼玛卿雪山、年保玉则雪山、上玛域十三神峰、下玛域九圣列山举行的重要活动。期间,僧院僧侣集中诵经祈愿,举行煨桑祭祀,并表演《格萨尔》藏戏,以此娱神。在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的燃灯节,各寺院举行煨桑、诵经、《格萨尔》说唱表演等仪式和活动。
《格萨尔》史诗衍生出的体育运动节庆涉及赛马、射箭、赛跑、摔跤等活动。这些出现在一年一度的赛马会、射箭节等主题节庆活动中的体育运动项目与史诗故事内容相呼应,同时展现在日常生活民俗中。果洛是英雄格萨尔赛马称王的起点,赛马活动成为家族、部落、个人至高的荣誉之争,必会竭力准备,力争头筹。这也塑造了果洛人勇猛彪悍的族群性格,继承了格萨尔时代的遗风。氛围浓厚的运动节庆,让格萨尔文化不断融入族群生活,强化活态传承。
《格萨尔》风物遗迹作为《格萨尔》史诗在社区集体传承过程中形成的固态文本,集中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紧密关系。《格萨尔》史诗的存在形式不仅在艺人演唱和仪式生活中,也在历史演进轨迹中和维系族群生存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可供解读的具象化的格萨尔文化空间。保护《格萨尔》史诗的文化生态,就必须要保护孕育和承载史诗的自然生态环境,它们彼此互相依存。《公约》第十四条要求:“保护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自然场所和纪念地点。”⑧《非遗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避免遭受破坏。”⑨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条件中,也包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实物、场所保存利用良好,其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良性的发展空间”,并要求在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中列出非遗项目的重要场所、形成的地理环境等⑩。《管理办法》第四条指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⑪《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要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保护当地居民权益,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持重点区域和重要场所的历史风貌。”⑫在一系列国际国内的非遗文件中,都非常重视对与非遗有关的自然空间的保护。《格萨尔》风物遗迹不仅仅是具象的自然遗产,还是具有历史表征意义的文化空间。社区群体在朝拜神山圣水的信仰民俗活动中,祈祷风调雨顺,说唱《世界公桑》《霍岭大战》《魔岭大战》《姜岭大战》《门岭大战》等史诗篇目,起到娱人和娱神的作用。在特定节俗时间,各部落社区群体自发组织所有男子前往本部落的寄魂山举行煨桑、续添敖包、更换经幡等仪式活动。周期性地祭祀山水与遗迹的民俗信仰实践,塑造了一个传承《格萨尔》史诗的文化空间。
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历史演进、时代发展、文化碰撞进行着不断地变化和更新。《格萨尔》史诗仍然以活态形式流传在多个民族社区中,一方面保持着原有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核,另一方面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被注入了新的时代文化内涵。兴起于西藏那曲地区的《格萨尔》演唱厅是《格萨尔》史诗在当代语境中传承发展的新的文化空间,其经营形式分公营和私营两种。属于公营形式的那曲地区文化局艺术馆于1987年在那曲镇创立,初期由当时刚被发现的神授艺人次仁占堆说唱,后来成为那曲各县说唱艺人的聚集地。而未被国家有关部门纳入公职体系的艺人受雇于私人经营的《格萨尔》演唱厅,他们在固定的时间演唱史诗,按月领取薪资⑬。史诗艺人改变了从传统牧业文明中发展而来的流浪迁徙的生活方式,逐渐定居在城镇的固定场所中,说唱环境也随之变得固定,这进一步促进了《格萨尔》史诗艺人的职业化发展。《格萨尔》演唱厅的出现拓展了史诗传承发展的文化空间,为史诗传统适应新的时代语境提供了参考路径。在果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由于政治、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从传统文化空间和当代语境下再生的文化空间两个方面理解《格萨尔》文化空间的存在形式和保护方式又有其地方特色。
二、果洛格萨尔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
果洛位于格萨尔文化核心流传区域,其格萨尔文化空间除了在广义上与其他地区格萨尔文化生态及其空间具有同质性特点外,也存在其独特性。这主要表现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和在当代语境中再生的文化空间。前者主要涉及《格萨尔》节庆及围绕《格萨尔》风物遗迹开展的信仰实践等,而后者则包括《格萨尔》传习空间和格萨尔文化展示空间等。果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注重传统和当下、物质和非物质、活态与动态,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模式。
(一)传统文化空间的维护与活力
传统意义上的果洛格萨尔文化空间依然是《格萨尔》节庆和以《格萨尔》风物遗迹为中心的信仰实践。由于受历史、地理、文化政策、区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果洛格萨尔文化的传统文化空间有其地方特色。
1.《格萨尔》节庆:活态空间
果洛《格萨尔》节庆既有与其他史诗流传地区相同的宗教、运动、民俗元素,也有其独特风格。文献资料记载,果洛州遇重大节日或特别喜庆之事,各地藏胞均会自发地组织演唱藏戏。藏戏是糅合了歌舞、说唱诸种形式的综合艺术,极具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演出时不搭舞台,只有简单的吊鼓、大钹之类的乐器伴奏。其剧目内容多为历史题材,如《格萨尔王》《文成公主》《智美更登》《洛桑王子》等。表演过程分三部分:首先是序幕,祝福人寿年丰,吉祥如意;然后是藏戏戏文的演出;最后是在结束时向观众祝福问好的习惯仪式⑭。
果洛当地的《格萨尔》藏戏发展十分成熟,其中马背《格萨尔》藏戏极具地方特色,是果洛藏戏中的经典。在每年公历7至8月份的果洛“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等节庆中会表演由寺院或政府组织的马背《格萨尔》藏戏。马背《格萨尔》藏戏是集中了藏族古典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马术表演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说唱、舞蹈和马术表演,再现史诗中所描写的历史场景和丰富的故事细节。藏戏表演者群体主要以当地寺院为组织和培养单位⑮。目前,果洛已有29家《格萨尔》藏戏表演单位,这是社区史诗文化活态传承和地方重视的发展成果。
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果洛打造了以“格萨尔”为主题的新型节庆文化空间。例如,开展格萨尔文化节、《格萨尔》史诗音乐节、格萨尔旅游节、《格萨尔》博览会等大型展演活动。通过建构新的节庆文化空间,植入多元的格萨尔文化项目,推动《格萨尔》史诗传统的活态传承,营造良好的社区参与氛围,提升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格萨尔》节庆文化空间以社区群体为主体构成,面向全体社区成员开放。他们在节庆中穿戴民族服饰、共享民族语言、传递格萨尔文化信仰、进行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形成了鲜活的《格萨尔》节庆文化空间。通过有规律地、周期性地开展节庆活动,使得社区群体深化了对公共文化空间的保护意识与责任感,铸牢了社区共享的精神文化传统。
果洛当地为提升果洛《格萨尔》的文化知名度,打造新型民俗节庆文化空间,使《格萨尔》史诗传统不断焕发新生,与现代接轨,适应多元情境。在一系列节庆仪式和活动中,藏族族群追念先贤,怀古思今,传承着勇敢正义的英雄品格以及敬畏和感恩的意识。同时,增强了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了社区群体的非遗保护意识。
2.《格萨尔》风物遗迹:固态化的史诗文本
果洛州有着丰富的格萨尔文化资源,《格萨尔》风物遗迹和神话传说十分丰富。玛多县境内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一带相传是格萨尔王妃森姜珠牡的故乡,湖边一处山丘曾是珠牡家族嘉洛·董巴坚参的城堡遗址。达日县境内的一处石头城遗址相传为格萨尔叔叔晁同王的颇若娘宗城堡,现在被叫做晁同城或科曲城,周边牧草丰茂,气候湿润,常被牧民作为冬季转场的理想去处。甘德县科雄地方的鲁姆德果山的一处山洞被叫做觉如(格萨尔王乳名)的口袋,相传神子觉如诞生人间之初就被叔父晁同加害,觉如央求母亲找来应对之物解除危机,这个形如口袋的山洞便是觉如放置神箭的地方。这些风物传说故事为当地社区群体津津乐道,代代相传,丰富了史诗故事的文化内涵。在反复的传诵中,这些风物遗迹和神话传说已经与《格萨尔》史诗文化融为一体。藏族保留了源远流长的自然崇拜文化,并与藏传佛教和史诗文化等不断创造的文化形式相结合,使自然环境得到了当地的严格保护。
果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结合当地的自然文化资源,将对《格萨尔》史诗文化空间的保护纳入规划体系,划分为六大保护板块,包括:黄河源格萨尔赛马称王地核心保护区、德尔文史诗村—龙恩寺核心保护区、格萨尔狮龙宫殿核心保护区、年保玉则神话核心保护带、格萨尔寄魂山(阿尼玛卿雪山)保护带、班玛碉楼文化—格萨尔寺院群保护带⑯。果洛州按照各县文化生态资源特点,将黄河源、神山、史诗村落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合并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将对《格萨尔》史诗传统的保护和相关风物遗迹的保护结合起来,形成对史诗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
整理数据发现,果洛州《格萨尔》遗迹多达132项(表1),其中包括了格萨尔时代的城堡遗址、石像、修行场所、生活场所、议政聚会场所、神山圣水遗迹,等等。通过对《格萨尔》遗迹的发掘、整理、修复,可以起到历史钩沉、辅助记忆、生态保护的作用。《格萨尔》史诗的形成过程包括了历史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包含了社区群体在早期苯教自然崇拜的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诸多神话传说的添砖加瓦。神话色彩和万物有灵思想在《格萨尔》中占据重要比重,这也是它大放异彩的组成部分。《格萨尔》遗迹承载的《格萨尔》故事传说,实际上对进一步呈现民族历史,构建公共记忆空间起着重要作用。史诗在广袤的雪域草原上长久流传,与各地的山峰、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结合,形成众多与《格萨尔》史诗有关的圣地遗迹和信仰实践。
格萨尔文化发展演进中形成的地理景观的神化和圣化,从客观上起到了保护高原环境和生态的作用。这些自然遗产和风物遗迹也成为史诗的载体,使其得以被铭记和不断传承。当地民众通过祭天、祭地、朝山、亲水等信仰实践,祭奠为藏族部落族群做出伟大贡献的格萨尔,同时也延续了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自然伦理意识,集体无意识地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与观念。在一代代民众传承格萨尔文化的民俗实践中,强化了敬畏自然和守护生态平衡的伦理意识。
(二)格萨尔文化空间的再生产
果洛处于《格萨尔》史诗核心流传地区的三江源,这里史诗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并为社会广泛认同。果洛州于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进行对《格萨尔》史诗的收集、整理、翻译、研究工作,已逐渐在果洛建立了史诗村、传习基地、传习所、“艺人之家”、宫殿、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等传承保护空间,以及一系列的史诗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展示空间。依托于果洛丰厚的文化积淀,《格萨尔》史诗的文化空间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得到了延展与再建构。
1.《格萨尔》史诗传习空间:有序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离不开人的作用,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是非遗的传承主体,对传承人的挖掘、保护和培养是非遗保护的中心。《格萨尔》艺人是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保存者及传播者,是《格萨尔》史诗的灵魂,对《格萨尔》史诗艺人传承空间的保护一直被多方重视。国际社会对非遗的重视和关注,营造了一种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果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共有《格萨尔》代表性传承人363人,其中,《格萨尔》史诗说唱类传承人76人。这些说唱艺人包括了61位闻知艺人、13位掘藏艺人、1位圆光艺人、1位神授艺人。
我国通过建立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了有效的非遗传承机制。《非遗法》第三十条明确强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其中包括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第三十六条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⑱。《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制定相关制度,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资助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⑲。果洛州各级管理部门通过设立固定的传习空间,让《格萨尔》史诗相关传承人能够有平台开展传习活动,传习和展示《格萨尔》说唱技艺。
果洛州有由果洛州和下属六县审核认定的传习基地(所)63家,其中,传习基地59家,传习所4家。从分布来看,玛多县11家,达日县3家,玛沁县5家,久治县18家,甘德县21家,班玛县5家。果洛63家(所)传习基地吸纳了162位传承人,传习总人数达2612人。政府作为非遗保护的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传承人数量、资质、辐射人口的不同,分别授予“传习基地”“传习所”“传习点”三种不同的挂牌名称。其中,当传承人数不低于3人,容纳有国家级、省级或州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方圆10公里内辐射人不低于500人时,设立传习基地;当传承人数不低于1人或2人,容纳有州级或县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方圆5公里内辐射人口不低于100人时,设立传习所;当传承人数不低于1人,容纳有县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时,设立传习点。通过建立《格萨尔》传承场所这一固定的传习空间和有序的组织管理,提升非遗传承群体的传承能力,提高传承意愿和意识。传承人群体也有了新的学习、交流、互鉴和开展活动的文化空间,营造了专门的传承环境。
果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传习空间的传承机制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并且需要建立有效的传承评估机制。果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国家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较少,需要不断提高传承人的数量和质量。实验区内仍有200多位《格萨尔》代表性传承人未纳入传习基地(所)的管理机制。从说唱艺人的年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41岁到51岁之间,占比高达57%。果洛史诗说唱艺人数量仅占“《格萨尔》史诗传统”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量的20.11%,代表性传承人主要集中在藏戏(青海马背藏戏)这一项目上。因此,在创新传承方式的同时,也要注意是否发挥实效,通过不断更新、完善管理和评估机制,得以在新的传承空间中发挥作用,实现有意识的自觉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讲究以人为本,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必须突出非遗社区、群体和个人的主体地位,突出社区的承载作用,注重氛围建设,培育独有的特色。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基本抓手是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保护生态区的环境和空间,为传承人群搭建展示、实践的平台,提供更多提高其传承实践能力的机会⑳。果洛州通过办好各级各类《格萨尔》传习空间,让格萨尔文化传承人群的才能和技艺得以有序传承和展示。
2.格萨尔文化展示空间:“动静结合”
《公约》第十三条要求:“促进建立或加强培训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以及通过为这种遗产提供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促进这种遗产的传承。”㉑《非遗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第三十六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㉒《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应当建设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根据当地实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馆,根据传习需要设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或传习点。鼓励将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或符号运用在当地城乡规划和设施建设中。”㉓
果洛的格萨尔文化展示空间并非采用“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模式,而是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保存、展示、传承着《格萨尔》史诗传统。在果洛的文化展示空间内,展示着格萨尔王和其他史诗英雄的塑像、《格萨尔》史诗唐卡、《格萨尔》遗物、数字沙盘等具象化实物,还包括《格萨尔》艺人信息、《格萨尔》史诗文本、《格萨尔》史诗研究书籍、图文影像资料以及其他档案资料、历史记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究动态性、过程性。果洛的格萨尔文化展示空间会定期邀请《格萨尔》史诗艺人前来说唱,寺院定期组织《格萨尔》藏戏表演,诸如《世界公桑》《赛马称王》《霍岭大战》等是经常表演的经典剧目。
果洛州格萨尔文化展示空间已达14处(表2),包括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文化中心、村落社区、宫殿、寺院以及其他相关文化空间,汇集了当地的史诗文化图文影像资料、具体实物、戏剧、说唱表演、信仰仪式、制作技艺等。这些格萨尔文化展示空间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营造了活态传承的文化空间。例如,每年藏历正月十一日社区僧俗群众聚集在灯塔《格萨尔》艺术馆共同举行格萨尔烟祭仪式,修缮格萨尔拉则,并举行《格萨尔》剧演出活动。龙恩寺—玛域格萨尔文化中心传承着独特的檀香艺术,包括格萨尔人物檀香雕刻艺术。此外,该寺还传承着《赛马称王》《霍岭之战》《地狱救妻》等传统藏戏,并进行藏族医药、建筑艺术、文化艺术等的研究。嘎吾金殿格萨尔文化中心每年举办一次格萨尔修供大法会,期间,僧人们用糌粑制作格萨尔朵日玛,诵经祭祀史诗英雄。学术界主张非遗应当“见人见物见生活”“活鱼要在水里看”。果洛的文化展示空间兼具了保存、展览、传承的功能,实现了“动静结合”的保护模式。
果洛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结合当地文化生态,主要从《格萨尔》节庆、以《格萨尔》风物遗迹为中心的信仰实践、史诗传习空间、格萨尔文化展示空间等方面对《格萨尔》史诗文化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果洛格萨尔文化空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共同保护,将《格萨尔》史诗的保护和开发相结合,是果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保护进程中的路径探索。
结语
我国非遗保护施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通过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的保护,对于推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有着重要意义。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自2014年8月通过审批、2017年1月开始整体规划,正在不断探索适合果洛当地的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路径。果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对格萨尔文化空间的修复和不断拓展,使得格萨尔的文化生态得以可持续发展,史诗文化记忆得以在时间和空间上绵延。这些文化空间背后的史诗故事和寓意,成为一种记忆文本,随时唤起社区群体的记忆,也供他者解读。由《格萨尔》节庆、风物遗迹信仰实践和传习空间、文化展示空间等组成的史诗文化空间被汇聚为《格萨尔》史诗传统的时空再现工具和传承方式,在整体性保护实践中保证了史诗的存续力和活态性。如今,社区、政府、学界正在形成三方合力,其他多元行动方共同参与,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适自身,使其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 注释:
①马盛德.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J]. 中华手工,2020(6):109-111.
②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98)[EB/OL].(2010-04-21)[2021-04-09]. http://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5719.
③转引自: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 民族艺术,2008(1):15.
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05-03-26)[2021-04-09].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63227.htm.
⑤⑧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EB/OL].(2003-12-08)[2021-04-09]. http://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1668.
⑥⑨⑱㉒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2011-02-25)[2021-04-09]. http://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
⑦⑩⑪⑫⑲㉓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EB/OL].(2018-12-10)[2021-04-09].
http://zwgk.mct.gov.cn/zfxxgkml/zcfg/bmgz/202012/t20201204_905345.html.
⑬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35.
⑭《果洛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概况[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79-80.
⑮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Z]. 内部资料.2016:44.
⑯国家级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落户青海果洛[EB/OL].(2017-01-18)[2021-04-09].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7-01/18/c_1120337046.htm.
⑰本文原始数据资料均由果洛州文化体育局、玛沁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甘德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达日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玛多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班玛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久治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提供,后文不另作说明。参见: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Z].内部资料.2016.
⑳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青海黄南召开[EB/OL].(2017-07-31)[2021-04-09].
http://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6160.
▼ 作者简介:
何城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