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凡提故事于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其多元文化内涵还未得到深入探研。通过跨文化考释发现,古代中原地区的类型故事、哲理思想及民俗符号在阿凡提故事中体现明显,中原文化对阿凡提故事影响深远。古印度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对阿凡提故事产生影响,它们是形塑阿凡提故事的重要力量。阿凡提故事是独特地域中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民间范例,作为古代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它清晰地表征着古代世界多元文化与新疆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这一事实将有助于当前“文化润疆”工程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阿凡提故事;多元文化;考释
汉书》中记载:“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①因地理构造、自然环境、气候植被以及历史发展道路等多方面条件决定: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孕育和发生场域,成为中华文化形成的核心基础和构成主体,成为中国人永恒的思想和精神家园。
季羡林曾言:“在古代很长的时间内,新疆是东西各国文化交流的枢纽,许多国家的文化,包括世界上几个文化发源地的文化,都在这里汇流。……今天在新疆许多民族中流传的民间故事,比如阿凡提的故事等,是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好材料。”①由此可见,新疆具有世界多元文化汇融的现实地理条件,生长于此的阿凡提故事是跨文化研究的典型个案。2014年,阿凡提故事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其多元文化内涵还未得到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本文对阿凡提故事中的多元文化进行考释探究,以期能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阿凡提故事与古代中原文化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钟敬文说:“中国的民间文学是多民族的民间文学,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流、影响的明显现象。……汉族的民间文学与各民族民间文学交错着、联接着。尽管彼此都有独自的基本部分,但大都有接受影响,形成彼此民族间的共同色彩的部分。”②中原文化对新疆影响久远而广泛,这在正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文物中均有明证,不仅如此,它还潜移默化地渗入新疆民间,并对民间文学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至今在阿凡提故事中仍清晰可见。
(一)中原地区类型故事对阿凡提故事的影响
一般认为,类型研究是民间故事最常用、最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有助于厘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揭示同类型故事之间的影响和流变。从民间故事类型上看,中原地区的类型故事对阿凡提故事存在影响,在此试举一例,借以窥豹一斑。
顾希佳在《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一书中对中国古代传统民间故事进行分类,其中有一类他称之为“激怒治病”型,该类型故事的主要叙述情节单元(motif)为:“某人得一怪病,请名医诊治。名医故意设计激怒病人(或是揭发其隐私,或是故意摆架子,讲条件,拖拉治病等),病人中计,果然大怒,怪病恰恰在大怒之后得以痊愈。事后,名医向此人说明缘由,此人重谢名医。”③“激怒治病”型故事在古代中原地区流传由来已久,其原型早在《吕氏春秋·至忠》中已出现。
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履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④
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也撰述过此类故事,故事情节较上文更为简洁,故事主人公也由文挚改换为名医扁鹊。
赵简子有疾,扁鹊诊候,出日:“疾可治也,而必杀医焉。”以告太子,太子保之。扁鹊频召不入,入而着履登床。简子大怒,便以戟追杀之。扁鹊知简子大怒则气通,血脉畅达也。⑤
宋代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中也有此类故事出现,只是故事主人公由扁鹊变为华佗,据编者所言,此故事来自唐代的《独异志》一书,可见,类似故事在唐代亦有流传。
魏华佗善医。尝有郡守病甚,佗过之。郡守令佗诊候,佗退,谓其子曰:“使君病有异于常,积淤血在腹中。当极怒呕血,即能去疾。不尔无生矣。子能尽言家君平昔之愆,吾疏而责之。”其子曰:“若获愈,何谓不言?”于是具以父从来所为乖误者,尽示佗。佗留书责骂之。父大怒,发吏捕佗。佗不至,遂呕黑血升余,其疾乃平。⑥
此外,清代宋永岳所辑《志异续编·叶天士治潘宪失明》、夏敬渠所撰《野叟曝言·怪医方灯下撕衣惊痘出》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情节,因其篇幅较长,这里不再一一录出。不仅如此,祁连休在《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中也将此类故事归结为“激怒发痘”型,并列举多则清代及近代的故事详加说明。由此可见,“激怒治病”型故事在中原地区流传历史悠久,且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可谓根生土长的类型故事。同时,笔者发现,在阿凡提故事中也有《奇妙的药方》一文,故事情节与中原地区流传的故事极为相似。
阿凡提当了医生。一天有个胖得不成样子的富翁来见阿凡提,他说:“医生呀,我现在每走上十步,就累得喘不过气来。只要你能帮我摆脱这个灾难,你要多少钱我就给多少。”阿凡提把富翁从上到下打量一番,说:“你十五天以后必定完蛋,吃药也是白费。”富翁回去愁得茶不饮,饭不吃,十五天内竟瘦得像一根柴禾棒。到了第十六天,富翁没有死,就去找阿凡提算帐。“你算什么医生?你说我十五天以后就死,今天是第十六天了,我怎么还没死呢?”“对呀,我那句话就是给你开的药方。现在你的病已经好了,快把看病费给我拿出来吧!”阿凡提说。⑦
与“激怒治病”型故事相比,《奇妙的药方》中的主人公虽已变为阿凡提,但其故事梗概与“激怒治病”型故事基本一致,因此,从民间故事类型学来看,《奇妙的药方》也应属于“激怒治病”型故事。季羡林在论及民间笑话时曾说:“创造一个笑话同在自然科学或精神科学上发现一个定律同样地难。”⑧他认为,两个地方各不相谋地产生相同笑话的可能性不大,而大多是影响的结果。用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常用的历史—地理研究法分析,中原地区“激怒治病”型故事对阿凡提故事《奇妙的药方》可能存在着事实上的影响,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从故事产生的时间上看,阿凡提故事出现的时间尚无定论,但参照丝绸之路上其它地区纳斯尔丁(阿凡提)故事出现的时间,其产生应在10世纪以后⑨,而上述中原地区此类故事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远早在于其后流传的阿凡提故事。其二,从地理空间来看,古丝绸之路自汉代开通以来,一直是连接中西文明的纽带,它可为古代中原地区类型故事向西流传提供必要的通道,而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使团、僧人等就成为民间故事传播的载体。古老的丝绸之路有多长,阿凡提的故事就有多长⑩,阿凡提故事正是在不断吸收和借鉴丝路沿线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与之交往密切的中原文化。
(二)古代中原地区诸子思想对阿凡提故事的影响
古代中原地区诸子思想对西域的影响源远流长,中国历代正史对其记载甚多。《周书·高昌传》载:“(高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皆为胡语。”⑪《隋书·高昌传》载:“(高昌王)于坐室画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其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⑫从西域高昌人学习中原文化及高昌王供奉“鲁哀公问政于孔子”画像来看,儒家思想对高昌统治阶层的影响巨大。与传世文献和考古文物一样,口传故事也是古代中原地区哲理思想在新疆民间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一些抽象枯燥的哲理思想正是通过鲜活的口传故事渗入民间,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民间大众所接受,阿凡提故事《防贼》便是一例。
阿凡提从王宫路过,看见几个官员监督着一群苦工正在加高墙。他感到奇怪,便问官员:“这么高的宫墙,为什么还要往上加高呢?”“你真是聪明人说糊涂话,我的阿凡提!”一位官员回答说,“这是为了防贼进宫盗劫财宝呀!”“是的,这样一来,外面的贼是进不去啦,”阿凡提说,“可是,宫廷里面的盗贼,你们又咋个办呢?”⑬
上述故事所反映的思想早在《论语·季氏》篇中就有记载:“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⑭这里说的是鲁国的季孙氏要讨伐颛臾,孔子知道后直接指出了季孙氏之忧不是外患,而是内忧。此外,《韩非子·用人》中也说:“夫人主……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祸莫大于此。”⑮韩非子在此告诫君王,不谨防内部祸患,却在外面加固城墙,这才是国家的大祸。哲人用逻辑阐述真理,民间文学则用故事感知真理,阿凡提故事《防贼》与《论语·季氏》《韩非子·用人》虽不属同一时代,表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主体思想却如出一辙,它们都是借用“墙”这一意象来阐明国家的外患与内忧之间的关系,可谓异曲同工。据《梁书·高昌传》记载,西域的高昌国“有五经,历代史,诸子集”⑯,德国学者冯·佳班认为:“(西域高昌人)历来对中原文化的爱好未曾稍衰。”⑰不仅如此,1969年新疆阿斯塔纳唐代古墓中还出土了手抄《论语郑氏注》残卷等资料,可见,儒家及诸子思想很早就流传到西域地区,考虑到古代中原文化对西域的长期影响,阿凡提故事《防贼》一文应是吸收了《论语》《韩非子》中的哲理思想。
(三)古代中原地区民俗对阿凡提故事的影响
2013年,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西大寺出土“杂耍图”壁画,据专家考证,“杂耍图”壁画是唐代中原民间杂耍在西域高昌回鹘佛寺的残留,其中的“龙”形象是中原地区民俗符号的集中体现。可见,古代中原地区民俗活动很早就在西域民间流传。古代中原地区民俗文化对阿凡提故事也有影响,阿凡提故事中有不少笑话与生肖属相有关,如《国王的生肖》中出现的属相狗,《蟒年生》中出现的属相蛇等。这些故事中出现的狗、蛇等十二生肖动物属相究竟来自何处呢?
十二生肖作为古代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十二生肖配属始见于东汉,即3世纪中期,十二生肖就已由中原传入西域⑱。正如学者所言:“以动物纪年并与干支纪年相融合而产生的十二生肖应起源于中国,经由河西走廊传入塔里木盆地,并以新疆古代民族为中介向中亚乃至印度等地传播。”⑲此外,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尼雅文书中发现用佉卢文写成的十二生肖星占卜文,新疆阿斯塔纳唐代古墓还出土过彩绘的鸡首、猪首等生肖俑。可见,阿凡提故事中与生肖有关的笑话,实际上是在中原民俗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而且这些生肖故事还以阿凡提故事为中介,逐步辐射和影响到丝路沿线其他地区。
二、阿凡提故事与古印度文化
众所周知,佛教产生于古印度。据说,佛祖释迦牟尼为了将深奥的佛教义理传授给广大信众,往往借助生动的故事来讲说。他非常善于把枯燥抽象的佛理寄寓于鲜活生动的寓言故事之中,因而吸引了大批善男信女。后世的大德高僧纷纷效仿,他们在讲解或注疏佛典时也经常利用各种文学故事。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典中的一些寓言故事也逐渐被中国传统文人所吸收利用。据考证,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另一条是海路,佛教最早在汉代由古印度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从印度西北传到安息、大夏、大月氏、康居,东逾葱岭传入中国西北地区,经天山南路二道的龟兹、于阗等国,进入玉门关、阳关而传入中国内地。”⑳可见,在佛教最初东传进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西域是必经之地。佛教在西域地区的长期传播、发展与繁荣必定会对当地的文化艺术产生影响,佛教文学、绘画、音乐、雕塑、石窟等艺术都曾在西域盛极一时。同时,佛教还对西域的民间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一些反映佛教思想的民间故事在西域广为流传。
(一)阿凡提故事中的“打赌不说话”型故事
杨富学在《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一书中认为,在9至15世纪期间,佛教在回鹘人中流行,与之相伴,印度文化在回鹘人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除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被译作回鹘文外,不少来自印度的文学作品也被译成回鹘文,这对回鹘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㉑。该书主要以新疆出土的回鹘文献为基础,对用回鹘文所记载的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譬喻故事、因缘故事等进行了考释,详细论述了印度佛教文化对回鹘民间文学的影响,但其书中所关注的主要是回鹘文出土文献,而鲜有对民间口传故事的论述。事实上,与传世文献一样,口传故事也是佛教在西域民间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那些抽象枯燥的佛理思想正是通过鲜活的口传故事渗入民间,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民间大众所接受,因此,不少西域民间流传的口头故事中都带有印度佛教文化的因子,阿凡提故事也不例外,这里试举一例。
在阿凡提故事中有《喂驴》一文,其原文共计四百余字,略引如下:
阿凡提天天喂驴,有点厌烦了。一天他对妻子说:“……抽时间给驴添添草好吗?”他妻子不同意他的提议,……两个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从现在起,谁要是先说了话,谁就去给驴添草。……阿凡提的妻子就包上头巾到邻居家串门去了,……有个小偷到了阿凡提家里。……一看,里面坐着个人,……小偷胆子又大了,……小偷就走进卧室又拿了不少值钱的东西。临走还把阿凡提头上的帽子也摘下来……,这才牵着驴走了。……阿凡提的老婆才回了家。她看见……,少了许多东西,急得大喊:“阿凡提,……咱们的东西全叫贼偷走了!”阿凡提一听他妻子先说了话,……“好,你输了!赶快给驴添草吧!”㉒
丁乃通很早就注意到中国的此类故事,他按照故事类型的国际惯例,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将此类故事列入笑话中的夫妻笑话,命名为“打赌不说话”型,AT(分类法)编号为1351,并归纳其叙事情节单元(motif)如下:
【打赌不说话】·(a)丈夫和妻子之间(b)两个或三个人之间(c)当时贼来偷东西,或(d)猫和狗来偷糕饼吃。等到其中的一个尖叫起来,但那时大部分东西或是糕点已经没有了。㉓
参照丁乃通对“打赌不说话”型故事的总结,上述阿凡提故事应是其中(a)(c)情节单元的组合,属于比较简单的类型故事。这类故事的源头在何处?丁乃通未做说明。
(二)“打赌不说话”型故事的印度起源
《痴花鬘》是印度佛教经典之一,又因该书收录譬喻故事一百篇(实为九十八篇),故在中国又被称为《百喻经》,其中有《夫妇食饼共为要喻》一篇,主要原文如下:
昔有夫妇,有三番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余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须臾有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一切所有尽毕贼手。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㉔
《百喻经》每篇都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称为喻,后一部分是由寓言故事所阐发的佛教教义或训诫,称为法。季羡林认为:“所谓‘百喻’,实际上就是一百篇短的寓言和故事,名称虽是佛经,却是印度人民的创作,由佛教僧徒加以汇集利用。”㉕可见,《百喻经》实际上就是古印度佛教借民间寓言故事来宣扬其教义的故事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除去由故事引申的佛教教义外,《夫妇食饼共为要喻》故事情节与阿凡提故事《喂驴》大同小异,应属同一个故事类型,即“打赌不说话”型。据考证,《百喻经》在中国的译出时间是永明十年,“永明”为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永明十年,即492年㉖,这要比阿凡提故事的流传早好几百年。另从佛教流传的路线上看,西域是古印度佛教进入中原的第一站,因此,阿凡提故事《喂驴》的出现应是受到古印度《百喻经·夫妇食饼共为要喻》的影响,而“打赌不说话”型故事的源头也应在古印度。
此外,“打赌不说话”型故事在世界其它地方也有流传,并形成不同的变体,这也引起世界民间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在阿尔奈与汤普森合著的《民间故事类型》(The Type of the Folktale)一书中,他们将此类故事称为“以沉默打赌”(AT1351)。对于这一类型故事的起源,美国民俗学家汤普森认为:“常见的有关极端荒唐之事的文学性故事中,仅有一个在民间传说中普遍流传,那就是《以沉默打赌》,一个男人和他的妻子打赌,看谁将先开口说话,他们俩都坚持了很长时间不说话,最后,妻子想办法挑起丈夫的妒忌情绪,使丈夫忍不住开口骂了她,因此,丈夫输了这次打赌。这个故事的起源与佛教文学有关,它一直是文学笑话和普通喜剧及民谣的主题。”㉗可见,西方学者也认为这类故事与佛教文学有关。从上面所引故事的出处来看,这类故事最初的原型是古印度《百喻经》中的《夫妇食饼共为要喻》一文,世界各地流传的此类型故事应是其诸多变体之一,至于具体流变情况,尚需深入考辨,但阿凡提故事受其影响确属无疑。
三、阿凡提故事与古希腊文化
从历史上看,古希腊文化曾随亚历山大东征对西域地区产生大规模影响。西域地区第一次大规模受到古希腊文化影响正是亚历山大东征时期,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带领希腊与马其顿的大军,征服了小亚细亚、波斯、埃及等地,建立了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是侵略战争,但其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及绘画、雕塑等文艺作品在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中逐渐进入西域地区。亚历山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古希腊人的后裔分别在西域周边地区建立了具有希腊文化色彩的大夏与贵霜王国,开启了历史学家所谓的“希腊化”时代。古希腊文化沿丝绸之路继续影响西域地区,这些影响可以从历史遗址和考古发掘中得到体现,一些在新疆出土的具有古希腊风格的犍陀罗艺术㉘便是明证。
(一)伊索寓言对阿凡提故事的影响
在阿凡提故事中至今还有伊索寓言的影子。伊索寓言是公元前6世纪流传于古希腊民间的寓言故事集,其中的多数故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以说理见长,这些小故事通俗易懂,反映了古希腊人对世界的看法。伊索寓言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民间故事影响深广,这其中就包括阿凡提故事,在此试举一例。伊索寓言中有《父亲和两个女儿》一文,原文如下:
有个父亲有两个女儿,他把一个女儿嫁给菜农,另一个女儿许配给陶工。过了一些日子,父亲去看望做了菜农媳妇的大女儿,问她日子过得怎么样。大女儿回答说,他家什么都有,他们只求老天爷一件事:希望下一场雷暴雨,让田里的蔬菜喝个够。没多久父亲又到做了陶工媳妇的二女儿家,也问她日子过得怎么样。二女儿回答说,他家也什么都不缺,只祈求一件事:希望天气晴好,阳光灿烂,陶器就能晒干了。于是父亲对她说:“你盼望晴天,你的姐姐却希望天天下雨,我该为谁祈祷呢?”㉙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同时要做两件截然相反的事,其必定会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而在阿凡提故事《过错在我》中,也有类似的情节。
阿凡提有两个女儿,一个名叫帕蒂嫚,一个名叫祖合热。帕蒂嫚嫁给了一位农民;祖合热跟一位木匠结了婚。……大女儿帕蒂嫚殷殷勤勤地说:“……假使今年风调雨顺,老天爷美美降下几场雨水,您的女婿春种秋收,粮食满仓,到那时节,他准定会给您买一匹马骑的!”二女儿祖合热娓娓动听地说:“……若今年是个大旱年景,家家盖屋,户户修房,您的女婿就会挣来很多钱,秋后给您买一头奶牛送来!”阿凡提听毕,和颜悦色地说:“我的两个乖女儿,你们一个盼望天降大雨,一个盼望年成干旱……”㉚
由以上伊索寓言与阿凡提故事的比较不难看出,两个故事情节基本一致,考虑到古希腊伊索寓言出现的时间及其在世界上的流传情况,并结合上述故事的形制,基本可以断定,阿凡提故事曾受到伊索寓言的影响。与之相印证的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过被译成回鹘文的《伊索寓言》残卷,可见,伊索寓言曾在西域地区的回鹘人中流传,日本学者羽田亨对此已有论述㉛。美国学者米华健在论及古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文化交流时也认为,一些寓言和民间故事很早就在欧亚大陆流传,“和其他由丝绸之路联系起来的事物一样,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4世纪)可能把伊索传统带到了印度北部和中亚”㉜。由此可见,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可能很早就已进入西域地区,并在民间一直流传,阿凡提故事受其影响也实属自然。
(二)古希腊哲人故事对阿凡提故事的影响
钟敬文认为,对不同民族间相同或相似的民间故事,即使不是全部的、直接的影响,也大多存在间接的、部分的影响。“在国境外,甚至在地球上相隔比较遥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或谚语等,不仅有许多构想、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后者大都是传播的结果。”㉝对民间故事而言,“外借”是其最常见的产生方式,一个民族的传统故事很容易被其它民族以口耳相传的方式移植、改编与借鉴,阿凡提故事中就有一些外借自古希腊哲人的故事,这里试举一例。阿凡提故事中有《两抵》一文,原文如下:
一天,阿凡提去集上买裤子。他把价钱讲妥以后,正掏钱时又变了卦,……于是便把裤子递还给掌柜,说:“换件衫子瞧瞧。”掌柜的答道:“成!”便递给阿凡提一件衫子。阿凡提接过衫子,也不付钱,转身就走。掌柜的站起来喊道:“你打算不给钱吗?”“这件衫子钱不是拿先头那条裤子抵上了吗?”阿凡提说。㉞
上述故事有多种变体,也经常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出现,它的原型究竟来自何处?从现有的材料来看,这类故事最早出自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它与第一个自称为“智者”的人——普罗泰格拉(Protagoras)有关。作为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能言善辩,以诡辩著称,与其相关的同类故事在《关于普罗泰格拉的故事》一文中有明确记载,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引出,具体可参看《古希腊哲学家的故事》㉟一书中的记述。
世界各国不同的民族,不管地理距离多么遥远,文化背景多么不同,在民间故事方面却总是互相学习㊱。西域与古希腊看似相距遥远,文化背景差异明显,但事实上的文化交流却持续不断,这在当今考古发掘中屡见不鲜。对民间故事而言,西域与古希腊的交流也很频繁,但由于口头文学不易长久保存的特点,被记录存世的古希腊民间故事在西域并不多见。尽管如此,阿凡提故事中仍有不少古希腊文化的遗存,古希腊文化对阿凡提故事的影响亦是事实。
结语
阿凡提故事亦称“纳斯尔丁”(Nasreddin)或“纳斯列丁”故事,其在我国新疆、中亚、西亚、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及北非等地广为流传,它是研究丝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经典个案。20世纪80年代,随着伊朗阿凡提故事、土耳其纳斯尔丁笑话、阿拉伯朱哈趣闻轶事等译入中国,我国学者开始关注阿凡提故事与国外相关故事的联系,丝绸之路西端的阿凡提(纳斯尔丁)故事遂成为研究的重点。与此同时,学者们却忽视了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原文化对阿凡提故事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也乏善可陈。通过以上考释可见,古代中原地区的类型故事、哲理思想及民俗符号在阿凡提故事中体现明显,中原文化对其影响深远,这一点应引起高度重视。此外,古印度文化、古希腊文化也在不同时期对阿凡提故事产生影响,它们也是形塑阿凡提故事的重要力量。众所周知,民间故事中的阿凡提常以智者形象出现,智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但其智慧的源泉又在哪里?显而易见,古代世界几大文化圈的哲理思想,包括先秦诸子思想、古印度佛理思想、古希腊哲学思想等是其智慧的源泉。阿凡提故事正是在吸收古代世界多元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独特地域中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民间范例,作为一个来自民族地区的典型个案,它清晰地表征着古代世界多元文化与西域文化社会的互动关系。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㊲,揭示这一事实将有助于“文化润疆”工程的顺利实施。
本文为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中传播的创新路径、模式、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0100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昌吉学院新疆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研究中心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陈强,昌吉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