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杨宇菲:雪山的文化过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溯源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 作者:杨宇菲 创建时间: 2022.10.09 10:42:00

【摘要】从自然山峰到地方文化传统中的“大地之母”,雪山的文化过程是当地人在雪山生态中生成地方性知识、构建社会秩序的动态的文化实践过程。围绕雪山形成的文化生态体系不仅构成当地人认识自然万物的认知图式,也参与到地方文化建构与社会变迁之中,积淀成为西藏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母体。由此生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回到母体的生成历史中进行文化溯源,理解当地人与自然相处的深层文化逻辑,以整体性原则加以保护与传承。保护这些与雪山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助力于维护雪山的自然与文化生态,推进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知识;文化过程;雪山

雪山,作为一种自然地理的山川形态,同时承载着社会文化的象征体系,尤其是在西藏神山圣湖的信仰文化中被赋予丰富的文化意涵①。人们在与雪山自然生态互动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并以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表达与传承下来。近年来,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强调物质世界本身的能动性,能动地作用于人类社会②。在漫长历史中,人们基于社会文化对雪山进行探索、想象、赋予意义的文化实践,实际是对自然进行“文化”的过程,与此同时雪山也能动地作用于地方性知识与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③。借鉴萧凤霞在研究地方社会与文化时反对静态的“结构”(structure)概念,倡导关注社会变迁的“结构过程”(structuring)④,本文提出以“文化过程”(culturing)来描述人们围绕雪山自然系统展开的文化实践过程:一方面,人们以雪山为载体进行文化编码,赋予其意义;另一方面,雪山也参与了地方社会文化的形塑过程,积淀并生成西藏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人与雪山和谐共生的文化之道。

喜马拉雅,在梵语中意为“雪域”,在藏语中意为“雪的故乡”。喜马拉雅山脉不仅有自然界造就的冰雪景观与生物资源,而且蕴含当地人适应自然过程中创造的雪山文化。本文以喜马拉雅山脉的珠峰自然保护区(包括珠峰、洛子峰、章子峰、卓奥友峰等雪山以及陈塘沟、嘎玛沟、绒辖沟、樟木沟、吉隆沟五条沟)为田野地点,探讨人们在与雪山自然环境互动中形成的一套关于自然的知识与实践经验。当地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体现在这一区域诸多文化遗产中,如因地制宜修建在嘎玛沟、陈塘沟等地的藏族村寨建筑与古墓群,散布的王城、战场及交通遗址,绒布寺及上绒布寺等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洞窟与佛塔(包含唐卡、壁画与摩崖造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更为丰富,基于雪山而形成的雪山五姐妹神话、米拉日巴传说、神山圣湖传说、藏医药知识与疗法、定日洛谐、陈塘夏尔巴歌舞和“芒羌”鸡爪谷酒酿造技艺等,均与围绕珠峰形成的神山信仰、冰雪文化息息相关。

回望以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为代表的雪山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类的文化实践塑造了其圣俗交织的多重世界,从认知自然现象到多元文化交融,兼具自然与文化属性的珠峰作为一个静默的行动者(actor)参与到当地社会文化的形塑之中。本文围绕雪山的文化过程,对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溯源,或许有助于思考人类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同时也对思考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有所助力。

一、“大地之母”:雪山相关的地方性知识

人类学家吉尔兹曾指出:“我们曾经认为看野蛮人如何从想象和现实中区分事物是一个问题,现在看来,如何发现别人透过大海或通过回廊来组织其深富意蕴的世界则是一个问题。”⑤这提醒我们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角来阐释地方性知识与文化意义系统,关于自然的神话研究不应只被视为想象,而应该对神话的象征意义进行阐释,解读其中蕴含的认识论与地方性知识体系。因而,同样的一座自然山峰,在当地人眼中呈现出怎样的文化景观,神山信仰背后是怎样的地方性知识体系,成为我们理解雪山文化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问题。

珠峰在藏区传统文化中是“大地之母”,是赐福万物生灵的神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多元的文化意涵,交织着神圣与世俗的多重世界⑥。神与山相互交织,成为藏族人认知雪山世界的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e)。从海底砂石到世界之巅,珠峰在科学解释中是地球板块运动、地质、气候等诸多复杂机制的产物,而在藏族文化的神山知识体系中则是一番美丽动人的景象:

远古时,这里本是一片汪洋大海。有一天,海里来了一头巨大的五头毒龙,它搅起万丈海浪,森林倾倒,草地淹没,狂涛恶浪。正在万物生灵走投无路的时候,大海的上空飘来了五朵彩云,变成五位仙女,她们施展无边法力,降服了五头毒龙,大海也随之风平浪静。于是,东边变成了茂密的森林,西边变成了万顷良田,南边是花草茂盛的花园,北边是无边无际的牧场。五位仙女变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五个主峰,守卫着这片乐园。为首的翠颜仙女峰便是珠穆朗玛,被当地人称为“神女峰”。⑦

珠穆朗玛下凡后,成为雪山女神。在晴日里显得特别妩媚动人。因此,云魔时常来偷吻她的朱唇,风魔不时掀起她雪白的纱衫。每当此时,平日温和的女神就会勃然大怒,施出法术,让云魔在雪中打滚,让风魔在冰岩下哭泣。⑧

“长寿五姊妹”的故事讲述了藏文化中珠峰诞生的神圣性,也让科学家们感慨于创世神话对沧海桑田的远古地貌变迁已有体现。人类文化的创造性在于运用象征符号与历史隐喻来构建起现实世界的秩序⑨。这套文化编码使珠峰周边社会得以面对大自然的雨雪风霜而有序运转。而且通过神话叙事,珠峰周边地区的社会秩序都纳入了珠峰女神的庇护之下。无论是东边的森林、西边的良田、南边的花园,还是北边的牧场,人们联结在一个共同的信仰体系中并组织起来,开启了珠峰的神圣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米拉日巴古尔鲁(道歌)和米拉日巴道歌都围绕“长寿五姊妹”有所发挥。在明代成书的藏文著作《米拉日巴道歌集》中,珠峰为主的五座雪山被统称为“岗屯婷婕穆”,意即“蓝天女王雪山”,并描述这里是“雪山连绵之地”,仿佛“被水晶围墙所环绕一样”⑩。其中有一段对珠峰进行了美丽生动的描绘:

此山本属长寿女,吉祥药母是其名,山腰以上三尖峰,极似海螺盛食子⑪。

山颈银河似网织,曦阳反照光万丈,灿烂捷先胜余峰,山顶发髻水晶上,

如絮白云冉冉飘,山腰以下草茂盛,蒸雾芬芬终年绕,微微细雨雾中降,

时见虹彩似天桥。此乃牲畜好牧地,百兽千禽之乐园。草原百花齐竞放,

神效奇药咸胜集。是故此山另有名:妙善天药大雪山。老密习禅有多处,

特于此山最长久。⑫

带有神话色彩的描述,实际上与珠峰形态一一对应:三角形的珠峰顶,山颈处稀疏的积雪与大面积的冰川,阳光反射出万丈金光,洁白如絮飘动的流云,南侧山坡峡谷草木丰茂,弥漫着雾气云烟,滋养了种类繁多的动物与植物。通过神话修辞将珠峰的自然景观置于神圣世界之中塑造“神化自然”,形塑了当地人对神山的敬畏。

神山信仰生成了藏文化的文化图式,提供了一整套的象征体系,以至于新的文化试图进入这一地区时,不得不借助于这一套象征符号来实现两种文化的并接,从而再造了藏区的社会文化秩序。这些都体现在珠峰周边的神话传说、寺庙、摩崖造像、唐卡、壁画等文化遗产上。作为藏区早期的信仰,苯教有一套以自然万物作为神灵的象征体系,而且女神崇拜非常普遍。佛教进入西藏时,受到苯教的压制。藏传佛教主要奠基者莲花生大师在公元8世纪从印度来到西藏,与其他佛教大师一起与苯教大师展开激烈的辩论。最终佛教取胜,并吸取了苯教的文化传统,逐步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⑬。而长寿五姊妹最初就是苯教中传统的雪山女神,在民间故事中,作为佛教代表的莲花生大师正是通过降伏五位仙女,使五位仙女成为佛教护法⑭。佛教与本土传统在文化意义体系上实现并接,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文化才得以在西藏民众的心中立足。与莲花生大师用法力降伏不同,后来一位藏传佛教尊者米拉日巴在与雪山女神的较量中更多是以讲道理的方式取胜⑮,渗透了佛学的伦理观念,例如众生平等、舍己利他、无畏生死,等等。这些观念体系借由雪山女神的故事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深深影响了后世藏族民众的生活世界。

在珠峰南坡,由于雨水充沛,草药、林木资源相对丰富,陈塘沟、绒辖沟、樟木沟、吉隆沟四条大峡谷形成了一些依坡而建的村落。其中,陈塘沟以建设萨迦寺时大量木材由此运输而得名,“陈”意为运输,“塘”意为路,“陈塘”即是运输之路;绒辖沟以五色圣湖加持的藏药药材而著名;吉隆沟,是历史上著名的“蕃尼古道”的起点,被称为装下了半部西藏史的小河谷:尼泊尔公主从这里进藏嫁给松赞干布,相传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途经这里并夜宿,“吉隆”在藏语中意为“舒适村,快乐村”,据说正是出自莲花生大师的赞誉⑯。关于村落的历史记忆处处可见“神荫下”,神圣性交融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历时性感知中。这些峡谷都位于蕃尼古道上,作为古代交通遗址与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脉相承,不可分割。

在陈塘沟,流传着一则神话故事,强调莲花生大师赋予珠峰地区的神圣性:

相传莲花生大师进藏后,来到了珠峰,他看到夏尔巴人生存区域冰天雪地,植被稀少,而且妖魔鬼怪横行,人们苦不堪言。莲花生大师大发慈悲,于是飞到天上,运用无边的法力从天上洒下三朵神花;它们落到珠峰的周边区域,化为神山巨石;然后他在这些地方分别闭关了三年三月零三天,并且降妖伏魔,让冰雪融化,万物生长,于是这些地方风调雨顺,形成与高海拔地区不一致的宜人气候。这三个地方如今被尊为“圣地”;然后在它们的周边,分别流淌着三条“圣河”,滋养着流域上的人民,称之为“三圣地三圣河”。⑰

这“三圣地”分别是珠峰北侧的绒布寺上方的上绒布寺、尼泊尔夏尔昆布地区的纳·堪巴龙圣地、珠峰东坡的巴当营地上方的次久圣地;“三圣河”分别是从上绒布寺流下来的扎嘎曲河、纳·堪巴龙圣地下方的秋瑟瓦河、次久圣地下方的嘎玛藏布。相传次久圣地出产一种特殊的石头,若能找到它,可以一夜暴富;亦有传说次久是药师佛圣地,饮用山泉圣水能祛除病痛、延年益寿⑱。这些圣地与圣河也成为人们朝拜祈福的地方,形成具有神圣性的地理空间。通过对珠峰地区的河流与山地等地理空间赋予神圣性的文化意义,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与爱护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日常空间的感知中。

人类学家特纳曾指出,神话、仪式等象征符号在文化秩序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们提供了大量隐喻,“将熟知的和陌生的事物特点合并在一起或者将熟悉的特点进行异化的合并”“隐含的意义、暗示、价值观念同它们的字面意义交织在一起”,被愉悦状态中的个体有意识地吸收和接受⑲,从而完成社会文化秩序的生成与转变。面对复杂多变的雪山环境,人类的生存智慧体现在借万物有灵的象征资源不断地对陌生现象进行认知与阐释,消除对未知的恐惧进而安居乐业。上述众多关于珠峰女神的神话积淀了珠峰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历史演变轨迹。自然世界的山峰、云雾、冰雪,通过神话叙事与仪式构建起雪山周边社会的神圣世界,由此生成当地的一套地方性知识,以及当地人认知自然的一套文化图式,蕴生了珠峰周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赋予了神圣性的雪山自然生态及地方性知识令当地人心怀敬畏,当地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雪山文化的神圣性世代相传。

二、人间圣俗:雪山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珠峰的神圣世界,奠定了珠峰周边村落的文化底色。珠峰脚下的生活世界,也呈现出圣俗交织的特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体现了当地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本土智慧。

(一)藏医药

藏医药浴法作为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的知识实践,于2018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藏医药具体有: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藏医外治法、藏医尿诊法、藏药炮制技艺、藏药七十味珍珠丸配伍技艺、藏药珊瑚七十味丸配伍技艺、山南藏医药浴法、索瓦日巴——藏医有关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认知与实践、藏医脉泻杂炯疗法。而藏区的神山文化正是藏医药疗法得以蕴生的文化母体之一。长寿五姊妹最初作为山神,相传居住在珠峰和周边几座雪山以及山脚下绒辖沟的五个颜色各异的冰雪湖。因此,长寿五姐妹也成为珠峰地区植物与各类草药的守护神,在藏医药中具有重要地位:

藏医认为草药生长的高度对治疗功效有很大影响,生长在定日珠峰地区的草药的高度对治疗功效影响更深。特别是五座神山、五彩圣湖的药材尤为珍贵,因为草药受到长寿五姊妹的加持,药效卓越。长寿五姊妹又是人体的守护神,她们分别守护着人体的五大轮穴,即顶轮(天星)、喉轮(濂泉)、心轮(天池)、腹轮(肝、胃、胰腺、脾、肺)、根轮(生殖器、肾)。⑳

在地方性知识体系中,将草药药效归功于长寿五姊妹的加持,并将长寿五姊妹与人体相联系,神山与环境生态、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连。神山信仰融汇于藏医的知识体系之中,进而使当地人具身性地感受神山的馈赠。神圣与日常交互编织,共同构成藏民生活中对于雪山的认知。这种关于雪山自然生态的认知深刻影响了藏医药,是藏医药知识体系中的认识论基础。传承与保护藏医药(图1),无法忽略具有神圣性的雪山文化,也只有理解和保护当地的雪山文化才能从文化之源上守护藏医药这项非遗。

from clipboard

▲图1 19世纪佚名的藏药手稿,记载了用于制作藏药的动植物㉑

(二)以唐卡绘制为代表的传统技艺

藏族唐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长寿五姊妹则是唐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唐卡记录了佛教传入后,西藏社会文化的演变痕迹。长寿五姊妹从苯教传统的雪山女神衍变成藏传佛教的护法神,在这个过程中,藏传佛教中的不同教派又产生了不同的神话故事:

在藏传佛教止贡噶举教派中,珠峰地区的雪山五姊妹和绒辖五色神湖五姊妹都是苯教传统的护法神玛卓嘉摩的化身。玛卓嘉摩本是定日县拉布吉岗雪山下一个村姑,后来成为出世间的护法,因为她与绒辖五色神湖和珠峰五座雪峰的关系,在众多护法神中,她的地位较特殊。玛卓嘉摩化身为“次仁玛切雅”,即传说中的五姊妹,她们的名字分别是扎西次仁玛、婷吉夏桑玛、米月洛桑玛、觉班真桑玛、德嘎卓桑玛。这五姊妹又分别变化为以喜马拉雅珠峰为首的五个主峰和绒辖红、绿、白、黄、蓝五色神湖。在藏传佛教唐卡艺术和壁画、雕塑艺术中,玛卓嘉摩常骑跨在骡背上,飞腾于血海上空。她化身的长寿五姊妹在下界凡间驾乘着自己的坐骑,她们的坐骑分别是骡子、角马、狮子、龙、老虎。㉒

在民间传说中,珠峰是五姊妹中的老三“米月洛桑玛”,也有典籍记载珠峰是五姐妹之首的“扎西次仁玛”。正因珠峰与雪山女神在藏族民众心中占据重要位置,藏传佛教相继兴起的各教派都以雪山五姊妹作为自己的象征资源,纷纷将她们拉入作本派的护法,并赋予她们各自不同的名字、职司、形貌特征等新内容。尽管不同传说和典籍对于五位仙女的名称与形象有不同的描述,但一致认同的是五位仙女就是以珠峰为主的五座雪山。在不同教派的唐卡中,五位仙女的形象始终与雪山联系在一起,也进一步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增强了雪山的神圣性。

17世纪以后,西藏主要由格鲁派独揽政教大权,所以现今多见的长寿五姊妹主要是格鲁派所奉之式样。格鲁派的长寿五姊妹唐卡中描绘的五位空行母形象,常以雪山为背景,五位仙女分别镇守一方,从而将神与山的神圣性具象化,成为藏族民众崇敬的对象。空行母本是古印度的女性神灵,在梵文中意为“天空舞者”㉓,由藏传佛教中萨迦派和格鲁派所吸收和传播,担任着沟通密修者与本尊的信使角色,同时拥有很多变化身㉔。从长寿五姊妹到“空行母”,是大乘佛教密教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对苯教女神的佛教化。

除了唐卡绘制技艺之外,其他传统技艺能够流传至今,同样离不开当地诸多的宗教节日与仪式活动。如自治区级非遗“芒羌”鸡爪谷酒酿制技艺,在陈塘沟,无论是节日还是在宗教仪式中,鸡爪谷酒都是苯教巫师献给神灵的贡品,信奉苯教的村民通过饮用鸡爪谷酒而获得“神力”㉕。由此可见,鸡爪谷酒及其酿造技艺凝结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与雪山文化,是陈塘沟夏尔巴人串联起神圣性意义体系与世俗社会结构的重要载体。

(三)祭祀山神的节日仪式

祭祀山神是珠峰周边社会诸多仪式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非遗项目日喀则新年、羌姆、藏戏的文化内核。作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喀则新年,在藏历的大年初一破晓时分祭祀山神,挂上风马旗、煨桑诵经,祈求新年平安顺遂(图2)。绒布寺的主要宗教活动有两次:一是每年藏历四月十五开始,连续三天的释迦牟尼诞辰宗教仪式,其中就包括“羌姆”仪式,此时的绒布寺尤为热闹;二是藏历十一月二十九,举行隆重的驱鬼仪式。长寿五姊妹作为莲花生大师的空行母、护法神,被僧人们绘制在绒布寺的壁画上,藏族民众每年也会到此来供奉珠峰女神,诵经煨桑,祈求长寿五姊妹庇护众生。正是这些僧人、修行者、藏族民众的修行实践与敬拜仪式不断地赋予雪山以慷慨奉献、福泽众生的神圣性,在世俗生活中支撑起相对完整的神圣世界,安顿着人们的精神家园与生命秩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仪式舞蹈、节日民俗,其文化遗产价值正体现在人们与珠峰之间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相互文化的过程。

from clipboard

▲图2 日喀则新年祭祀山神的仪式(摄影:梁君健)

在节庆祈福中,传统歌舞作为仪式的一部分流传至今。甚至于在攀登珠峰的商业登山兴起之后,当地的登山向导仍会带登山客举行出发前的祈福仪式,挂经幡、煨桑、跳舞。负责领舞的边巴顿珠阐释了歌舞的寓意:

举行煨桑仪式的时候,会按照我们家乡的传统,会跳上三支或者五支舞蹈,我们会选择那些歌词寓意丰富的舞蹈。珠穆朗玛峰、卓奥友峰、西夏绑玛峰等,一定要跳,跳完了我们也就放心了,心里获得了平静,自己上山的时候,会倍感轻松。其中一支舞蹈和歌词的内容是这样的:“山谷上游的绒布圣寺,上师讲经的地方/石砌的神殿经堂,弘扬佛法的根基/中游的磐石宝屋,父母恩人的驻地,幸福顽童的家。”仔细回味的时候,绒布寺是位于珠穆朗玛峰的山间,坐落于珠穆朗玛峰的脚下,似乎也是对珠穆朗玛峰的颂词。㉖

在定日县的欢庆仪式中有着古老的歌舞传统,这种舞蹈被认为是“初始舞蹈”,当地称为“洛谐”。定日县洛谐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集歌舞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源于藏族民众生产生活中祭拜天地万物的信仰仪式。虽然歌舞的韵律和步法大同小异,但是歌词完全不同,有歌颂神山的,有歌颂圣水的,有歌颂家乡的,有赞颂上师的,等等。基于这样的歌颂祭祀传统以及边巴顿珠的阐释可见,洛谐不仅是歌舞艺术,更是对神山的赞颂与敬畏的一种表达方式,从中获得神山庇佑的心灵平静。

雪山女神作为一套象征体系,从莲花生大师斗法故事而建立佛教合法性,到五姊妹名字、形象与身份的佛教化,再到现代商业登山中仍以传统歌舞与仪式求得慰藉,都体现了本土传统并接外来文化,并接现代商业登山文化的文化结构过程。作为一座雪山,珠峰在西藏历史上神圣世界的构建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尽管表面上看,地方社会在不断变迁,但神山信仰始终是一种深层文化秩序,是社会变迁中稳定不变的文化结构,是万变不离之宗,一如珠峰始终屹立于世界屋脊。

三、雪山的赐予: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本文围绕理解雪山的两种视角——人与自然共生的地方性知识、圣俗交织的生活世界展开分析,呈现人们围绕珠峰展开的文化过程,发现在历史上积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交融、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融为一体的特点。神话传说、节庆仪式、传统技艺与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珠峰自然景观及寺庙、唐卡、壁画等人文景观作为具象载体而得以传承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统一源于人类与自然万物在漫长历史中的动态的、双向的文化过程,通过对历史文化过程的探寻方能更好地理解,并整体性地保护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层面。通过珠峰的文化过程梳理人与自然相处的文化之道,诠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统一,契合非遗活态保护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雪山的文化过程中积累下“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西藏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蕴生与传承。

已有学者针对文化全球化导致的消费主义、过度商业化与生态危机,认为此乃“文化生态危机”。文化认知指导人们行动、文化安排决定物质技术的安排,只有真正意识到文化生态的保护才能言及自然生态保护、社会良性运转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处于特定文化生态之中、由文化所编码的具象产物,其背后的编码体系是特定时空下生成的文化母体。回顾珠峰的历史,亿万年的自然造物成就了它的巍峨雄奇,而千百年的人类文化创造了它的神圣庄严。珠峰融化的雪水滋养了雪山脚下的万物生灵,而珠峰的神圣性也早已融入于雪山脚下的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理解、交织于漫长的文化并接与社会变迁历程,并最终沉淀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点点滴滴,在仪式传说、衣食住行、人生修行中围绕这座山编织起神圣与世俗融为一体的多重世界。珠峰地区的寺庙、村寨等建筑群,唐卡壁画、摩崖造像等作为物质载体,文中所述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珠峰的冰雪文化之神圣性而延续,同时也反过来塑造了珠峰的神圣性,共同形成珠峰独特的文化生态。由此可见,只有保护好人与自然共生的神山文化这一文化母体,才能为西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源头活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细致地梳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过程,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整体性文化生态与文化母体进行研究,才能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事项的活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此外,从雪山的文化过程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性来看,除了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之外,更深层次地看,文化遗产实际上在于人类与自然之间、东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共生智慧。围绕珠峰产生的知识与实践是动态的人类文化实践,支撑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挑战的始终是包容、平等、共生的文化之道。文化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文化逻辑与智慧同样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需要更加细致地回溯到历史过程中去梳理,以理解其更为深层的文化逻辑与理论意义,以更好地展开整体性的文化生态保护。在这个意义上,充分理解珠峰在文化过程中所遗留下的文化遗产,对于保护人类的冰雪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冰雪日渐消融、岩石逐渐裸露的今天,重新回看雪山漫长的文化过程,或许可以帮助人们重新思考人类如何发展,如何与自然相处、与多元文化共处,如何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于人与自然共生之道的文化智慧与深层逻辑,同样也是值得我们由雪山的文化过程中去细致研究与辨析的文化遗产。

回溯雪山的文化过程所留下的文化遗产,自然之力塑造了雪山的冰雪景观,人类文化创造性地运用象征符号与历史隐喻来构建起现实世界的秩序。以雪山女神的神话传说作为隐喻来理解雪山生态的自然万物、消化社会文化的变迁,使周边社会得以面对大自然的雨雪风霜而有序运转、和谐共生。这奠定了当地社会的深层文化逻辑,并以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表征而传承下来。从远古走到今天,珠峰承载了自然的沧海桑田、人类社会的变迁与挑战,始终以雪水滋养万物,以雪山女神的动人故事引导人与自然、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共生。对生命、对差异的包容与善意,或许是珠峰赐予人类的另一种滋养。

本文部分访谈与图片出自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剧组的田野调查与拍摄,感谢雷建军、梁君健、史达、扎西旺加、张华等诸位老师的辛苦付出,谨在此一并致谢。

本文为北京市社科重点项目“中国北方冰雪运动历史研究”(项目编号:18SRA002)、清华大学文科振兴项目“冬奥会传统冰雪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2050800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杨宇菲,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类学、视觉人类学。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