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唤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礼敬,吹响了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集结号。
仰望浩瀚星空,俯察苍茫大地,中华儿女筚路蓝缕,繁衍生息,养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标准、精神标识、生活习惯与审美气质,积淀起丰厚的文化沃土,创造出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被誉为“百戏之祖”“诸腔之首”“最高范型”的昆曲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其艺术水准、文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承认,受到普遍尊崇。昆曲不是供奉在博物馆里锈迹斑斑的文物,而是世代相传、并在适应周围环境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得到再创造的文化遗产。从长远和根本的观点来看,应本着以人为本、活态传承、活态保护、合理利用、融入生活的总体原则,进行抢救记录,保留记忆,挖掘整理,开拓产业渠道,培植创新基点,凝聚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理念,赋予昆曲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通过与国际社会无缝对接和广泛交流,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念,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昆曲是明清传奇的最佳载体,《牡丹亭》则是昆曲和传奇结合的典范。对于中国戏曲界来说,刚刚过去的2016年,的确令人难忘。从年头到岁尾,围绕昆曲和汤显祖的纪念研讨活动接连不断。各类舞台演出应接不暇,极一时之盛。上海昆剧团经过一年的筹备,推出《临川四梦》全部四大本完整版的世界巡演,以老中青五班三代同堂的最强阵容,全面展示出人出戏出影响力的成果。与此相辉映,《临川四梦》中兼具戏曲经典与文学名著双重身份的《牡丹亭》成为搬演的热点,以版本繁多、歌舞精湛的昆曲为主力,展现原著艺术风貌,其中包括全国七大昆剧团联袂合作的大师版、上昆的典藏版、浙昆的御庭版、苏昆的青春版、江苏省昆的南昆版、北昆的大都版、湘昆的天香版、永昆的永嘉版、北京皇家粮仓为代表的厅堂版,以张军领衔制作的上海朱家角园林版,苏州昆剧院原昆剧传习所旧址园林实景版,台湾兰庭昆剧团多样化小剧场版、《雅韵兰庭》版、《移动的〈牡丹亭〉》版等,应有尽有。演出的文本类型繁多,从形制样式上看有折子、半本、概本(大本)、类全本、连台本之别,从内容上看有原著本、浓缩本、删减本、改编本、解构本等品类。
汤显祖和昆曲的纪念演出活动在全国产生了热烈反响,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英媒跟踪报道称:“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在2016年安排了丰富的以莎士比亚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因为这一年是莎翁逝世400周年。活动包括戏剧表演、讲座,甚至还宣布计划在江西省建设‘三翁小镇’(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再现莎翁故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但笔锋一转,又说道:“正如许多组织者所认为的,莎士比亚只是一个由头。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英国的这位戏剧家宣传中国戏曲家汤显祖。”
如此报道显然不够厚道,而且自相矛盾。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自豪和骄傲,汤显祖是中华文化骄子,震烁中外的文化巨人,他一生驰骋于政治、哲学、历史、教育、宗教、戏剧、诗文、书法等领域,硕果累累,卓有建树。汤显祖素怀“变化天下”之宏愿,清明政声冠于两浙。他胸襟磊落,风骨拔俗。抨击时弊,指点江山;更以至情至性的浪漫神来之笔,“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留下《临川四梦》的皇皇巨制,作为他的后人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地缅怀纪念呢?!我们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热爱崇敬莎士比亚,更因汤显祖引以自豪。
莎翁故里斯特拉特福镇上空飘扬着105国的国旗,人口不到3万的小镇每年平均接待游客达500多万……莎士比亚的戏几乎全部搬演在舞台上,而且有各种各样的版本,300多部歌剧、600多部电影、20多版《哈姆雷特》,引起了万众瞩目。与西方对莎士比亚大张旗鼓地宣介推广相比,中国“莎士比亚”汤显祖则显得冷清落寞。迄今为止,仍然有不少中国人对于汤显祖了解甚少。看看莎士比亚受到何等待遇?莎学何等红火?我们过去做得太不够了,太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了!
有的学者认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之间很少交集,因而质疑他们之间的可比性,担心文化交流的不对等。其实,汤显祖不是被中国人封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早在20世纪之初,日本著名汉学家兼戏剧家青本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便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他二人虽未能同年生,却在同年卒;他二人都拥有良知和洞见,富于激情和肝胆,善于以戏剧表现人生哲理和社会理想,既追求个体的自由、个性的解放,又不回避人性弱点,思考人性理想的终极状态,强调情感和理性的统一。他二人剧作的主调是一致的,色彩是相融的,始终如一地贯穿着对真、善、美的热烈向往和对自由光明的执著追求,放射着人文主义思想光辉,不仅是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然而,大自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海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手印和DNA,他们固然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背景、迥异的身世生平和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但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是人类文化的杰出创造者,共同站在世界文化巨人的行列,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和共同点。将二人放到一起来纪念,绝非是偶然巧合的儿戏,而有其深刻的道理和必然性。鉴于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文明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着眼于人类未来的发展,类似的纪念、交流、研讨、比较活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献、文物资料,加强田野调查,多出研究成果,更多上演汤显祖的经典作品,使汤显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昆曲活得更好,活得更久。通过广泛深入的交流,增进了解,扩大共识,敞开胸襟,放开眼界,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