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与昆曲传承
编者按:昆曲,又名昆山腔,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性剧种。2001年5月18日, 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近年来, 抢救、保护和继承昆曲艺术, 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昆曲艺术无论是继承保护还是改革创新, 都有赖于一代又一代昆曲艺术家不懈的追求和心血投注。本报理论部特邀有关昆曲院团领导及戏曲专家,针对昆曲目前的现状,就昆曲艺术的人才培养和保护提出他们的见解和建议。
主持人 中国文化报 编委 理论部主任 徐 涟
昆曲艺术走过了400年发展之路。它盛行于明、清两代,曾独占中国戏曲鳌头长达200年之久,清中叶后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60年来, 以《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为标志,昆曲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今还活跃在昆曲舞台上的如蔡正仁、汪世瑜、张继青等一大批昆剧名家, 都代表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才培育的结晶。“文革”后,各地昆剧院团纷纷恢复成立,一批中生代演员成为昆曲艺术院团的挑梁者,一批青年演员也逐渐担纲大戏。
在不久前落幕的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一批新秀与前辈昆曲表演艺术家同台精彩演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化部艺术司还于7月6日至7日主办了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 “十佳演员” “十佳新秀”折子戏专场展演。但昆曲表演人才目前仍集中于全国7个专业院团,曾被人们称为“八百勇士”。总体上说,昆曲人才培养至今难成体系和规模,仍是当前昆剧艺术传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昆曲人才成材率、年轻演员担纲大戏等问题,迫切需要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
出人出戏 永葆昆曲艺术青春
戴英禄(著名剧作家):昆曲成功申遗之后,社会各方面都很重视昆曲传承和发展。我前后参加了四届昆剧艺术节,发现昆剧节对青年演员的崭露头角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如苏州昆剧院的王芳、江苏省昆剧院的龚隐雷等。但是我们仍要呼唤更多的新秀崭露头角,各个院团、各个戏曲学校要加大培养力度。否则,艺术人才就会断档,直接影响昆曲的传承。
昆曲是一种活体艺术。政府应加大对昆曲的扶持,特别是昆曲人才培养的力度。否则,它就真的变为了遗产。
柯 军(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昆剧表演艺术的唯一载体是表演艺术家。一招一式的口传心授是维护昆剧折子戏原生态和正宗性的最佳途径。然而,这是一种着眼于传承个体的战术继承。面对着日益严峻的传承形势,昆剧艺术的战略继承理应提上日程。
我认为,整合团队传承能力和提高折子戏的演出频率,将成为昆剧战略继承强有力的支点。江苏省昆剧院全力以赴为折子戏搭建营销平台,并借此平台,探索昆剧“保护、继承、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我们剧院推出了艺术家个人专场表演、青年演员评比展演、兰苑剧场周末演出、名著改编演出等项目,形成了老、中、青三级人才梯队的联动格局,使昆曲的传承实践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昆曲有了正确的体制建构和人才培养战略,就能为当下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我们最近同企业合作,在南京打造多媒体版《牡丹亭》,预计5年演出2000场,净收入达5000万元,将对昆曲推广、人才可持续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此外,昆曲是在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中完成的艺术品,只有走入民间、走入社会演出,才有土壤,不再是陈列品,而真正是一种活的艺术。
王安葵(戏曲理论家):昆曲和京剧曾被看作“爷爷奶奶的艺术”。理由是昆曲的剧目古老,演员年龄也都偏大,青年人不愿意看。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起到了扭转舆论的作用。
事实上,昆曲本来就是青春的艺术。汤显祖的《牡丹亭》写的是少男少女的梦,大多数昆曲剧目也都是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或者古代青年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故事。明清两代的昆曲演员大多是十几岁的“小伶”。昆曲什么时候变“老”了呢?这与它遭到的两次厄运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社会极度衰败。南方的传字辈学员和北方的韩世昌、白云生等昆曲演员本已崭露头角,但社会的衰败使他们离开了昆曲舞台,甚至流离失所。新中国成立后重新恢复昆曲院团,这些演员都已进入中年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个昆曲院团都努力培养青年演员,如南方的蔡正仁、张继青、张洵澎、计镇华,北方的蔡瑶珗、丛兆桓、侯少奎等,但“文革”又耽误了他们十年。他们重返舞台时,已是人到中年甚至老年了。由于10多年没有招收新的学员,因此昆剧演员队伍严重断档。与地方戏相比,昆曲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年轻演员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起来的。所以昆曲队伍的“老化”就格外严重。
然而从恢复昆曲院团起,南北的有识之士就重视培养青年演员。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又一批青年昆曲演员成长起来了。但从现在的舞台演出来看,青年演员不可能也不应该全部取代老演员。我们一方面为“雏凤清于老凤声”而欣喜,另一方面也为“老树着花无丑枝”而赞叹。
政策扶持 营造社会传承环境
周育德(戏曲理论家):昆曲艺术传承和人才培养要有政策扶持。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昆曲表演不是热门。人们大多把昆曲作为兴趣爱好,而不是选择它作为一生的职业。像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就存在招生不足、报考人数不多等问题。国家应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解决好学员的入学及毕业问题。 据了解,上海对昆曲实行政策扶持,采取了免学杂费及提高演员待遇等措施,昆曲专业因此报名火爆。可见政策扶持对昆曲人才培养有立竿见影之效。
戴英禄:有了政策扶持,还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加强对昆曲观众的培养,我们还要从教育入手,建立良好的昆曲社会传承机制,让昆曲进学校、进社区;借鉴京剧从娃娃抓起的办法,从小培养青年人对昆曲的爱好;还可以把昆曲名段纳入大学中文系课程,比如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省昆剧院就共同研习昆曲艺术,这有利于更多的大学生热爱昆曲、了解昆曲、学习昆曲。
蔡少华(苏州昆剧院院长):昆曲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大环境。昆曲生存于观、演的关系之中,没有观众的支撑、社会的呼应,昆曲就无法生存。然而现在,还有多少人对昆曲持有发自心底的文化认同?
应该看到,昆曲的保护,实际上是对文化传统的保护,而不只是对一种技艺的救助。我们苏州昆剧院非常注重走出剧场,把艺术行为尽可能社会化。《长生殿》与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们引进了市场营销理念与专业运作手段。我们以开放的姿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并有意识地去培育一种氛围,即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慢慢地从心灵上去贴近昆曲艺术与文化。
政府扶持昆曲事业,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维护民族文化独特个性和传承传统昆曲经典,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昆曲事业是民族文化的代表,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多形式、多层次培养人才
王安葵:我们在青年演员的培养上,必须下更大的功夫。明代戏曲评论家潘之恒要求演员才、慧、致三者得兼,在表演上要由“以技观”,进而“知审音”,最后达到“以神遇”的高度。昆曲的表演和唱腔要求都是极其严格的,所以青年演员必须打好基本功,不能只满足于掌握表演上的一招一式和演唱上的一腔一板,还要努力加强文学和美学修养,真正把昆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人物的丰富情感表现出来。
周育德:对年轻演员的培养是有战略意义的,直接关系到昆曲的前途。但是,通过第四届昆剧艺术节,我们可以看出青年演员阵容还不是特别强大,要求我们多形式、多层次、多行当地培养昆曲人才。
昆曲人才培养的“多形式 ”,是指既要有正规的戏曲学校教育,使学员在学戏外,受到全面的政治、艺术理论等方面的教育,也要有传统的以团带班和师徒相授等方式。“多层次”是指博士、硕士、本科、中专等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昆曲人才培养还应是“多行当”的。现今昆曲舞台上小生小旦很多,武生很少,武旦也很少,丑角也欠缺。
要让昆曲经典为现代观众接受,不仅要对传统“演法”进行原原本本的准确复制,还要演员以及作曲、演奏、编剧、导演、化妆等共同对传承下来的剧目作多方面的打磨,寻求传统艺术和现实人生的连接点。如昆曲乐队的笛师能吹几百个曲牌,他们才能对传统音乐进行整理;昆曲编剧在整理丰富的传统剧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还希望日后有更多的在艺术上比较成熟的昆曲演员,加入到导演这一行当。
总之,昆曲人才是多工种的,我们要确保培养形式和层次的切实有效。
(来源:www.ccdy.cn,记者刘茜整理)
(编辑: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