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8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一   立夏 立夏
龙泉青瓷文化传承调查
创建时间: 2009.04.21 14:02:15

 

龙泉青瓷文化传承调查

吕 鸿,刘春燕,施佩佩,郑春波,雷蒋蕾,朱琳玲,黄京茜

    摘要:龙泉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经历1000 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光彩夺目。龙泉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形成和发展了青瓷文化为了让龙泉青瓷文化更加完满地传承,就青瓷产业现状、青瓷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并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龙泉青瓷文化;传承;措施

    龙泉青瓷是我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丽水乃至浙江省的一张文化名牌。1 000 多年来,龙泉青瓷经历风雨、饱经沧桑,至今依然光彩夺目,2006 年,龙泉青瓷被入选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保护项目。为了让青瓷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对龙泉青瓷的生产现状、青瓷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途径、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青瓷文化的重视和宣传情况等方面,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青瓷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作出如下报告。
    一、青瓷文化历史与传承
    早在南朝时期,龙泉人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开始生产青瓷,至今已有1 500多年的历史。龙泉查田下保村出土的“永初元年”(公元420 年) 的墓葬品中有青瓷“鸡首壶”、“鸡冠壶"”、“莲瓣碗”等8 件作品,皆灰胎青黄釉,为龙泉青瓷的创始年代提供了可靠例证。青瓷窑业在当时的生产规模不大,产品单一,生产操作简单,制作粗糙。
    经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业初具规模,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淡淡的灰白色。产品花式除祭祀用的多管瓶外,已有碗、盘、壶、钵等民间生活用瓷,部分上等的青瓷器还被征为贡品。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篇》中提到:“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出于此。”
    南宋是龙泉青瓷生产的顶峰,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南移,王室和达官贵人纷纷南迁,江南人口巨增,统治者为了解决财政危机,鼓励外贸,青瓷便是当时外贸的重要物品之一,再加上当时北方名窑(汝窑、定窑) 相继遭到战争的破坏而停止生产,越窑、婺窑、瓯窑也相继衰弱,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瓷器主要由龙泉供给。当时窑场遍布龙泉,多达260多处,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瓷器质量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做工异常精细,出现了龙泉青瓷“哥窑”与“弟窑”两大工艺风格“, 哥窑”跻身于五大名窑的第二位,产品不仅远销国内外,而且为宫廷烧制专用瓷。
    元代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龙泉青瓷产业的发展,窑址和产品数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到了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青瓷的生产,青瓷产品质量下降,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
    明朝,统治者对私人海外贸易实行禁海,龙泉青瓷外销锐减,青瓷生产受到沉重打击,在政府的苛税下,青瓷行业难以支撑,窑场纷纷倒闭。到清朝初期,青瓷窑场所剩无几,盛极几个朝代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
    龙泉青瓷虽然停产200 多年,但它那古朴端庄的造型,简洁秀美的文饰,柔和淡雅的釉色始终被世界各地博物馆和鉴赏家所珍视。民国时期,许多外国商人不断到龙泉收购古青瓷,龙泉不仅成为世界考究青瓷的圣地,而且成为商人发财致富的宝地。当地仅有的私人小作坊看到古青瓷价高利厚,开始到大窑古窑址寻找古瓷片,研究并仿造宋代产品,使龙泉古青瓷生产技术和工艺得到了一定的复承。许多有识之士为龙泉青瓷业的复兴献计献策,如“朱乃华于民国二十二年向县政府递交《改良龙泉瓷业之意见》”;浙大教授陈万里(解放后任故宫博物院陶瓷馆馆长) 到龙泉考察研究青瓷,提出许多研究性意见;当时县政府也重视青瓷行业的发展,民国三十年,计划准备建立瓷业合作社;民国三十三年,龙泉八都区瓷业改进研究会成立。当时的龙泉县长徐渊若喜爱青瓷,并著书立说《哥窑与弟窑》。抗战期间,由于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加重,当地交通封锁,窑厂陆续倒闭。解放前夕,龙泉瓷业生产基本停业,仿古瓷技术濒临绝境,整个龙泉青瓷这一民族艺术遭受毁灭性破坏。
    解放后,一些私人瓷作坊在龙泉西乡八都一带恢复日用瓷生产。1955 年,私营瓷窑合并为生产合作社。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上指示“要恢复五大历史名窑,特别是要先恢复龙泉窑和河南汝窑”。随即浙江省政府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对龙泉青瓷生产进行调查指导,在上??开办了国营瓷厂。瓷厂组织一批仿古青瓷老艺人进行青瓷仿古实验,终于掌握了失传已久的制瓷技术。1959 年底,省轻工业厅组织国内专家对龙泉青瓷开展研究,经过3 年努力,终于使失传300 年的龙泉青瓷工艺得到恢复,并以崭新的姿态重放光彩。同时,许多有识之士矢志不移地进行青瓷文化的整理,为龙泉青瓷文化做起了修旧起废、变通传承的事业。  
    目前,龙泉建有青瓷宝剑园区、上??青瓷基地等集聚青瓷企业的工业园区,全市共有青瓷企业128 家,其中产值在500 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4 家,从业人员6000 余人。与过去相比,整个青瓷行业的规模有了很大地扩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势头;现青瓷行业有工程、工艺美术设计人员92 人,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3 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0 人、工艺美术师45 人,助理工艺美术师50 人,艺术研究创作人才辈出,可以说是青瓷生产的鼎盛时期。1996 年,龙泉县被命名为“中国青瓷之乡”;2001 年,龙泉青瓷被浙江省确认为受保护的15 个“浙江省首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之一;2003 年,龙泉市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确定为“龙泉青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产区”;2006 年,龙泉青瓷被入选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保护项目。
    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创造性活动,既创造物质财富,又创造精神财富,以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切创造过程及创造结果,都体现为“文化”。青瓷文化是龙泉人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作活动及其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历代龙泉人民在青瓷制作及实践中内化和外化、主体与个体、过程与成果的统一显示。青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本土民众生活的地域,也必然带有这种地域变化的特点。龙泉山区特有的地理、自然、人文环境,历代人民在征服自然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培养的勤劳、坚韧和聪明的本性,以及青瓷行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社会制度、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反映龙泉本地民众的本性特点;青瓷作品中无论是艺术瓷还是日用瓷的制作,都进行了美的和艺术的加工,而且还富有一定的人文内涵,都是本乡土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们以其行其色,以其不同的人文内涵,使本土的环境更具有特色,无论在可视的外在形态,还是可感悟的人文内容上都显得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这种动态的非物质文化,它的传承直接表现在人类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它是在人类不断更新和叠加的历史文化记忆发展中继续传承,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内涵是在生产和传承的历史时期中动态递增,不断抛弃一些落后元素,同时吸收新时期新元素的文化生产过程。今天,保护和传承好青瓷文化,不单是青瓷生产行业和制瓷者的责任,也不仅是当地政府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二、青瓷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11 宣传力度不够文化氛围欠浓
    青瓷不仅是一种世界性商品和礼品,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使者,它替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开拓了一条海上通道,向全世界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聪明才智。诚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原杭大教授陈桥驿所述:“一千多年以来,就是这个县份,以它品质优异的大量青瓷器,在世界各地为我们换回了巨额财富,赢得了莫大的荣誉。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岸,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这条漫长的‘陶瓷之路",实际上就是中国陶瓷特别是龙泉青瓷开拓出来的”。“世界各地博物馆和陶瓷收藏家都将龙泉青瓷视为珍品,以拥有龙泉青瓷为荣”。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在2006 年宜兴市八届中国艺术品评比会中指出:“现在只有龙泉青瓷能代表中国陶瓷出国展示。”青瓷的文化价值受到古今中外的推崇。但是由于历史上生存的艰难,当地民众受教育的缺陷,民间百姓实用主义的根深蒂固,青瓷在当地只是商品,其孕育出的文化没有被关注,其体现出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近几年政府大力提倡发展青瓷业,但是在青瓷文化的弘扬上没有做好文章,缺乏应有的宣传力度,缺乏全方位的、系统的多种形式的引导和传播。我们在与许多青瓷企业负责人座谈时听到反映:“我们去外地旅游,都可以看到介绍本地特色产品和名胜景区的碟片和录像带,为什么我们龙泉没有这方面的宣传呢?”“我们也缺少介绍自己特色产品的杂志和报纸”。
    目前,龙泉百姓还不能真正地理解青瓷文化的价值,也没有把青瓷文化的传承变为自觉的意识。我们通过问卷方式向普通民众了解他们对青瓷的认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青瓷的认识只停留于:“它是龙泉生产的”值得欣慰的是,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存放有少量青瓷的产品,包括工艺瓷和日用瓷,如花瓶、浮雕瓷、碗、茶壶、茶杯等样式不一。
    在日用瓷的选择上,许多家庭主妇都选择景德镇白瓷的轻巧、价廉、物美而不看重自己本土的青瓷,普遍认为青瓷笨重、颜色单一、价格昂贵;更不知道龙泉青瓷产品的原料“紫金土:”,是本地出产的独一无二的不含铅、汞的国家免检的日用瓷生产原料。由于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龙泉的年轻一代从小缺乏对青瓷的认识,缺少青瓷文化的教育熏陶,为此也影响了他们对青瓷文化传承的热情。最典型的表现在择业上,大多数年青人宁可外出辛苦打小工,也不愿在家乡学制青瓷。青瓷行业中,缺乏真正热爱青瓷艺术并为之献身的青年人。
    21 经济利益驱使追名逐利
    现在的龙泉青瓷不但恢复了古代青瓷的艺术特色,而且在造型、装饰上达到了更高的工艺水平,近十年来,龙泉青瓷有千余件作品荣获省级和国家级陶瓷设计创作评比奖,其精品被誉为“国宝”,龙泉因青瓷而生辉,青瓷行业已成为龙泉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青瓷身价的提高,人们过分追求青瓷的经济利益,导致行业人士过分地追逐名利,当青瓷产业成为赚钱工具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浮躁和泛滥。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青瓷产品的售价是分作者身份等级的,国家级、省级工艺大师的作品及他们瓷厂生产的产品价格就很高,各级美术师的称号起到很大的名人品牌效应。本来出自名家之手的优秀作品,价格高也是理所当然,但是,身份不应是评判作品好坏与价格的唯一标准。正因为行业的这种大师效应,驱使青瓷从业者谁都想拥有一个高级称号,浮躁的攀比现象严重;为荣誉奔波,不可避免地导致不正当的竞争和不公平评价。这些现象不予从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必然会影响到青瓷行业的健康发展,影响青瓷文化的健康传承,特别是影响青年一代的青瓷从业者,他们会不会为了经济利益而走捷径,放弃应有的刻苦钻研、潜心艺术的耐心和志向呢? 会不会为了追名逐利而忘记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责任呢? 这不仅值得整个制瓷业的思考,也值得全社会去思考。
    31 缺乏培养机制教育后人乏力
    目前,当地政府虽然十分重视青瓷行业的发展,但在培养人才上缺乏长期规划和应有的扶持。我们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到解放以来,青瓷人才的培养形式单一,力度很小:上世纪50 年代,龙泉瓷厂选派26 名优秀工人到高校深造;六七十年代,浙江美院、省轻工业厅的教授、工艺美术师长驻龙泉瓷厂搞创作设计,先后帮助龙泉瓷厂培养了一批工艺美术人才;1980 年,瓷厂职工子弟学校开设青瓷技术班,毕业学生60 余人;80 年代选派40 名职工到全国各大专院校培训学习;本世纪选派到高校学习的只有少数几位青瓷后起之秀。当今的青瓷行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几十名省级美术师和国家级大师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没几位,年青一代也很少人受过高等教育,制瓷技术的学习主要靠师徒和家庭成员的传帮带。目前,龙泉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一个陶瓷专业,班级学生只有三四十人。陶瓷专业的负责人洪老师告诉我们,学校陶瓷专业前途渺茫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招生难,如果直接凭陶瓷专业是招不到学生的,所以只能通过电脑美术专业吸引学生;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青瓷行业的也不多,即使进入青瓷企业工作,也因为受不了工作的单调辛苦而半途改行,如前届陶瓷班毕业的40 多名学生,现在坚持在青瓷厂工作的不足10 人。
    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开展乡土文化教育不重视。如目前仅有的地方乡土教材《浙江绿谷》,其中涉及青瓷文化内容的微乎甚微,小学版中只有三年级第十一课《龙泉青瓷》中涉及到青瓷的一点历史和当今一二位大师作品;中学的《浙江绿谷》在内容编排上值得我们质疑,龙泉青瓷只在“工业与制造”模块中被提到“青瓷宝剑园区”,而在“绿谷文化”知识模块中却丝毫没有涉及,编者把青瓷当作纯粹的商品介绍,而不是一种文化看待。龙泉本地学校在青瓷文化教育方面也缺少有意识的引导,如龙泉市青瓷博物馆、大窑龙泉窑遗址这些青瓷历史文化的场所,很少有学生问津。
    据我们了解,多年来,除了小梅镇中心小学组织学生到大窑龙泉窑遗址参观过一次,其他学校基本上没有组织学生参观过青瓷文化场所。
    三、青瓷文化传承的措施及对策
    11 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文化服务
    我们今天保护和传承青瓷文化的目的,是使龙泉人民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加深对自身的认识。龙泉青瓷文化的自发的传衍,是经受各种社会和自然条件的考验而自生、自衰、发展和传承,生、衰、灭有它内在与外在的原因,内因来自这种文化的艺术质量,但很大程度是要靠社会环境的外在因素对它的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又有同类文化产业竞争的影响。因此,当地党委、政府要为青瓷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弘扬青瓷文化中优秀的传统与精髓,着重关注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青瓷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龙泉及相关区域的文化多样性的保持有特殊价值。这种特殊价值就是由于它的本土文化传承或文化史具有相当程度的渊源关系,对本民族历史具有再认识的价值,它是我们今天成为本地经济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传承它的理由。而传承主体对龙泉青瓷文化内涵的认同心理的强弱是影响其生存和传承的关键要素之一。为此,青瓷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当地政府及教育、文化、宣传等部门发挥方向性的引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本地民众的积极参与作用,他们真正的置身于传承的中心位置,才是核心力量所在。目前,地方发展以文化论输赢正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政府各部门着实需要思考如何在青瓷文化传承和建设上发挥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扮演好服务角色,在教育、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以高品位的文化服务来延伸与拓展青瓷文化传承功能。加大宣传力度,可以从电视传媒、书报杂志、文化读物等途径展开宣传,更需要在青少年一代强化青瓷文化的教育。
    21 加强引导措施促进健康发展
    近年来,政府在传播青瓷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开办青瓷文化节、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举办中国龙泉青瓷精品展示会,重视企业产品商标注册工作等,龙泉青瓷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但是,青瓷文化的传承,不能以单纯扩大生产、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收入为代价,谋求青瓷商品的物质利益而破坏青瓷产品所传承的文化精神层面的价值。知名度并不能让企业“常青”,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文化,培养公众对企业及产品的认可,才能“常青”。为此,政府需要加强对青瓷行业的引导和教育,充分发挥青瓷行业协会的作用,做好青瓷企业的文化建设,营造优秀的企业发展环境,包括生产环境、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与国内外同行建立良好的艺术交流关系。要树立良好的企业精神,建立行业规范和良好的企业价值观,使龙泉青瓷的从业人员和各级大师们有一个共同目标:“一切为了民族的工艺和文化,共创青瓷的辉煌”。同时,将体现龙泉人民世代相传的“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文化发扬光大,以此来教育、影响年轻一代。正如龙泉青瓷协会2006 年的工作思路中所写:“加大宣传青瓷1 500 多年的历史文化的力度,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企业品位和产品档次,真正把青瓷推向世界”。
    31 健全培养机制保障文化传承
    人才是青瓷文化传承最关键的因素。首先,政府在教育培养人才的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保障培养目标措施的落实;形成有利于青瓷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和传播途径,大力宣传技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宣传技能型人才在培养、使用、待遇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其次,通过青瓷行业协会,组织开展青瓷生产中各个环节工种的技能大赛,为技能人才展示技能水平搭建平台,并授予技能称号,通过大比武,形成良好的社会效果;第三,将青瓷文化的教育渗透到各个教育层面,建立自己的青瓷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努力办好现有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陶瓷班的同时,利用丽水学院这所地方高校的教育平台,按照“整合资源,按需培养,政府扶持,注重实效”的原则,有计划地选派青年瓷业工人进行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深造学习;地方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围绕企业用人需求,创新专业设置,与企业联手实行“订单式培养”,及时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同时,让企业家们走出去,以定期培训、轮训、外出考察等途径,接受国内外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文化理念、管理理念等;还可以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本地讲学,为人才的多途径培养提供政策措施保障。

    (来源:《丽水学院学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