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前者确保了非遗的血脉传承和基因延续,后者则为非遗营造了生机永续的土壤和环境。如何从抱残守缺走向与时俱进,从固步自封走向创新发展,从圈地自萌走向全民狂欢,推动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高质量发展,怀着时不我待的责任和使命意识,11月13日至16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培训班在无锡江南大学举办,来自全省文化系统非遗领域的126位学员参加本次培训。
开班仪式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裴旭在讲话中表示,江苏非遗保护工作经过十多年建设发展,正处于承前启后、创新发展的新起点上,在今年召开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工作座谈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要求各省要大力加强非遗传播,提高专业水平,形成相关单位积极支持、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的传播局面。本次培训班的举行是江苏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做好非遗传播工作的实际举措,是推进当前江苏非遗传播工作发展、提高非遗传播工作质量水平的需要。他要求全体学员要高度重视,认真参与,掌握培训相关内容,严守规章,确保培训安全圆满。把参加学习培训与解决自身非遗保护传播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为江苏非遗传播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为提升培训效果,本次培训班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教授黄楚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公共文化与创意设计系系主任、副教授杨红,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副教授孟磊等国内传媒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非遗普及传播及其方法与途径、非遗规范用语表述、如何撰写报送非遗新闻传播信息稿等内容进行辅导授课。
黄楚新在题为《新媒体时代的非遗传播》的讲座中提出,非遗传播应充分借助和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综合优势,把握好时度效要求,积极探索新型传播路径,增强非遗传播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做到深化媒体融合,打造立体化非遗传播矩阵;创新思路方法,实现高效化和精准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杨红在非遗传播创新的“效”与“度”的讲座中,从非遗传播工作的重要意义、非遗保护的传播视角、如何提高非遗传播的效果和如何把握非遗传播的尺度等方面展开交流,并就近年来涌现出来的非遗相关影视传播、普及传播、新媒体传播等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孟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法与途径探析”为主题,围绕“如何探索最适合当代当地文化口味的情感表达”的主线,从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切入,提出非遗传播的具体实施路径:包括解读语境的客观全面性、演变脉络的完整真实性、承继文化的创新有序性、提升教学与当地生活的关联共享性,同时考虑展示技术的恰当性和传播策略的多样性。以提升非遗传播的温度和质感,提升传播对象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并与学员开展讨论:“文化消费升级”升级的是什么?我们理想中的非遗馆是什么样子?如何认知与评判传统工艺中的“无心之作”和“有意而为”?
三场讲座各有侧重,既有独立思考的理论深度,又有面向时代的视野广度,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为高效利用时间,培训期间连续两天晚上,学员们就“如何撰写报送非遗新闻信息”和“如何加强新时期非遗场馆建设”等话题开展分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就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疑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11月15日下午,学员们来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实地参观。苏州市非遗馆位于太湖园博园内,于2016年4月正式开放。6500平方米的展陈布置独具匠心,根据苏州非遗的生态特点,分为一个序厅以及“光耀历史的一刻”“市井生活的一天”“岁时节令的一年”“人生礼仪的一生”和“生态苏州的一城”五个主题展厅,既有时间的延续,也有空间的眼神。学员们沿着序厅地面的一条御窑金砖铺就的参观通道,系统而全面地了解苏州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展馆嗨以异形LED屏幕、多通道融合同步视频播放系统、AR增强现实互动游戏、声音捕捉感应、红外捕捉互动触摸桌、多屏互动数字沙盘、可触摸互动透明屏、人体感应互动视频等科技展项动态还原非遗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参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11月16日上午,来自中央及省内主流媒体的4位传媒工作者,分别介绍了各自媒体的不同特性和功能,以及有关如何加强非遗传播的针对性措施和高规格平台建设。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信息中心网络媒体科副科长靳扬扬、省非遗中心办公室主任范萍则就本系统非遗信息的报送、采用、考核等情况作出详细说明和答疑解惑,有效提升了学员下一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李金芳在培训班总结时,就如何做好非遗传播工作提要求作部署。他说:“当非遗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完成之后,非遗传播将是非遗保护工作题中应有之义。搞好非遗传播,是非遗法赋予我们的法定责任,义不容辞。我们要把丰富新媒体新手段,拓宽非遗传播界面,当作年度大项工作来抓,要建立新闻报道、信息报送相应的通联机制、信息报送机制、奖励机制。加强非遗信息沟通联络与报送。”李金芳还就江苏非遗信息报送范围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范。
三天的培训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创新,将理论教学和观摩展示相结合,互动交流和集体授课相结合,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为各级尤其是基层非遗传播工作者提供发声的渠道和平台,更提供增长见闻和才干的路径和方法。对提升江苏非遗传播效能、讲好非遗故事、传播江苏声音具有良好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