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弘扬五四精神与非遗工匠精神,歌颂与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五一”假期前后精心组织了一系列非遗展示展演、非遗进校园进社区、非遗公开课等活动,选调了京剧、评书、皮影戏、东北大鼓、琥珀雕刻等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为沈阳、大连、鞍山、海城的广大劳动者、青年人送去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大餐。
“非遗进校园”弘扬五四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五四青年节”前夕,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传承人们先后走入大连理工大学、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为大学生们开展了非遗知识讲座、非遗技艺展示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高校,更让匠心匠意在当代学子们中绵延传承。
传承人为同学们演绎盖州皮影戏
在大连理工大学,盖州皮影戏传承人林敏老师不仅表演了传统剧目,还与校剧团的同学们合作,创作了新剧目《大工特色故事短剧》。而古彩戏法传承人孙志海老师则用一系列精彩的魔术震撼全场。同学们惊叹于古典戏法的绝妙手法,纷纷拜师学艺。在演与练的过程中,传统技艺再一次薪火相传。近距离观察琥珀对许多同学而言是第一次,而在如此神奇的原材料上进行精密雕刻更是令同学们啧啧称奇,感叹不已。
同学们体验盖州皮影戏
孙志海老师表演古彩戏法
师生观赏传统相声
在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文艺汇演中,4000名师生一同欣赏了京剧选段《汉津口》和相声《欢声笑语》,会场上笑声阵阵,掌声雷动。同学们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多,越有一种踏实的归属感。像京剧,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让我觉得很自豪。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青年人要成为五四精神的继承者,也要成为中国梦的奋斗者。”
传统非遗项目助阵海城梨花节开幕式
三春月满,梨花尽绽。4月27日,“2019中国∙海城首届梨花艺术节”开幕式主场演出辽宁海城正式开始。活动在一场欢腾热闹的抚顺地秧歌表演中拉开序幕。一曲《欢腾的满乡》鼓乐声响彻云霄,表演者们身着鲜艳明丽的服装,用他们最舒展奔放的舞姿表现蒸蒸日上的生活。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传承人韩梅演唱了《四海》和《春天来了》两首曲目。一袭青绿色的传统服装映衬于雪白的梨花中,悠扬高远的歌声里尽是对春天的召唤与礼赞。具有辽西评剧“第一女小生”之称的刘爱华此次表演了《人面桃花》。舞台上,她一边演唱一边用双手挥墨,绘声绘色、酣畅淋漓。辽西木偶戏《国色天香》戏如其名,美轮美奂,几名演员化身飞天仙女,与手中的人偶一起弹奏琵琶,舞动彩绸;造型婀娜,身姿曼妙。来自铁岭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节目《西厢观花》掀起了全场的高潮,铁岭二人转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春丰与搭档王超表演生动,收放自如,一把扇子上下翻飞,一段唱词丰富多情,诙谐幽默的演出引得观众开怀大笑。整场活动气氛热烈,几千名观众将舞台层层围住,掌声雷动。观看演出的李阿姨说:“今天的演出好,热闹有意思!马上就是农忙的时候了,大伙都先乐乐,然后加油干活。”
抚顺地秧歌
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传承人韩梅
辽西木偶戏《国色天香》
辽宁非遗曲艺专场走进景区,向广大劳动者致敬
5月1日,千山书场——辽宁非遗专场在鞍山拉开帷幕。老中青三代曲艺传承人纷纷登台亮相,用精彩的演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及鞍山本地观众送上了节日的祝福。鞍山被称为评书之乡,千山书场将评书艺术与千山风情交融汇合,弘扬、发展了传统评书艺术,向全国游客展示出评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色古香的书场座无虚席。首先登场的是年轻的评书演员裴冠红,她表演的传统段子《杨志卖刀》,一招一式的动作、有张有弛的节奏比起男性演员毫不逊色。她的精彩表演也迎来观众的连连叫好。张娃佳作为青年东北大鼓传承人给观众奉上了一段新编鼓曲《国歌从这里响起》,积极向上的内容,韵味十足的唱腔,展现出传承百年的东北大鼓新的活力和时代魅力。国家一级演员、快板书传承人张千先生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张千又返场了一个小段。最后出场的是78岁的郝赫先生,他是国家一级编剧,曾经发表过十几本评书著作。如今他从幕后走上台前,将自己创作的《棋韵》呈现给观众。富有磁性的声音,不温不火的节奏将故事情节逐一呈现,巧妙的扣子和悬念让人人听得津津有味。
穆凯
郝赫先生
此次展演,是评书、快板书、东北大鼓等曲艺类非遗项目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非遗进社区、进景区的一次成功试验,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用非遗人特有的方式向广大劳动者致敬。
“非遗进社区”让文化传承融入百姓生活
四月春明,梨花正艳,非遗进社区活动也加快了它的活动脚步。从4月28日到5月2日,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分别走进了海城的耿庄镇天源吉布世和王石下沟村,以及沈阳的雨坛社区和建大社区,先后选调辽西木偶戏、古典戏法、评剧、糖人、二人转、抚顺地秧歌、海城高跷、阜新东蒙短调民歌等八个项目,为广大居民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非遗展示活动。
走进雨坛社区
在海城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场地设于室外。舞台架起,红毯铺地。观众们既可以坐在席上欣赏,也可以走到舞台边观看。演出的界限消失了,节目的距离拉近了,会场的气氛更热烈了。大风穿过宽广的庄稼地,呼呼作响,空气中的鼓乐声欢快热烈。观众们随着音乐一起扭起来、唱起来。阜新东蒙短调民歌的传承人韩梅说:“我喜欢唱家乡的歌给大家听。只要观众想听,我就返场给大家唱。这是我们传承人的光荣,也是我们来这里的意义。”
海城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
沈阳的会场设在社区里。巡街的高跷一起,附近的居民纷纷赶来,录像拍照,十分热闹。孩子们则围着糖人李老师,盯着金黄的糖浆,满心欢喜。本次活动恰逢五一劳动节,不仅增添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也拉近了观众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观看演出的王阿姨说:“家里有好饭菜,小区里好节目,咱们这个五一节过得真好!就像这个糖人一样甜!”
“非遗公开课”让传统技艺在生活中弘扬
五四青年节当日,丹东面塑非遗公开课在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馨苑如期举行。本期公开课特别邀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丹东面塑传承人刘云驰老师来沈授课,不少青年人与孩子们一起来到非遗的课堂上,通过学习传统技艺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丹东面塑非遗公开课
丹东面塑承袭了传统的制作工艺,以糯米和白面为原料,用这种原料制成的作品可保持数年摔打不变形。这让平时只见过橡皮泥、手工粘土等材料的学员们十分好奇,纷纷围到传承人身边近距离观看这些色彩艳丽的“面团”。刘云驰老师这次所教授的面塑造型是“鲤鱼跳水”,几朵浪花之上一只鲜活的鲤鱼一跃而出,形象传神又别具一格。初次接触面塑的学员们一步步跟着老师的演示,学习捏、搓、掀、揉等面塑技法,再借助面塑刀的切、刻、点、画等技巧,手中的鲤鱼和浪花开始生动起来。小祝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她在学习过面塑这项传统技艺后说:“我今天和同学一起来参加非遗公开课,想用体验传统文化的方式来过一个特别的青年节。面塑以前只是看过,今天能自己动手体验、向传承人学习,最后做出自己的作品我特别开心。希望以后在生活中能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到传统技艺,更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加入到非遗保护的行列中来。”
五月活动预告
为了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走进百姓生活,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5月份策划承办了多项公益性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详情请关注“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了解掌握非遗活动及相关抢票、赠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