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剪纸(高密剪纸)保护实践总结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19-12-24 23:58:00

高密剪纸构思精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善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自成“粗中有细的金石味”,这是高密剪纸区别于其它地区剪纸的重要特征。1993年,高密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的称号,有数名高密剪纸艺人应邀出国展演,被誉为“中国魔剪”。2008年5月,高密剪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高密剪纸随中国剪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名册)。

一、高密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高密剪纸历史悠久,剪纸艺人遍布千家万户。在长期的民俗滋养下,各项民间工艺互通有无,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高密剪纸具有金石气和大写意风采的独特艺术风格,不以“形似”而求“神似”,形成携带高密地域文化品味的情感符号形式,并将高密文化以一种生命活动的投影呈现出来。

高密剪纸艺人众多,群众基础广泛,代代相传,几乎每个镇村都有剪纸巧手。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范祚信、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齐秀花、创新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曹兆爱,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任春花、李金波,齐秀芳以及郭海珍、邓辉、吴芳英、柳传香等老中青剪纸名家。随着范祚信、齐秀花、李金波、郭海珍等传承人剪纸传习场所的相继建立,也为高密剪纸传承与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全国各地剪纸风格大量涌入,被高密剪纸艺人消化吸收,他们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其中,最有成就的当属以李金波、齐秀花等为代表的“新高密剪纸派”,他们大胆吸取外埠剪纸的长处,结合本地特点融会贯通,形成高密剪纸的另一制高点。2018年李金波剪纸作品《传统吉祥节日》荣获第十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六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邀请赛金奖,获得“十大神剪”称号,并在全国剪紙现场竞技表演赛上,脱稿作品《有余》荣获“天工金剪奖”。

二、学校课堂+剪纸学校

传统剪纸从教育抓起,民间剪纸走进小学生手工课、美术课。齐秀花、李金波、齐秀芳、郭海珍等中青年剪纸艺人应教育部门的邀请,经常性到市区各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剪纸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研究课题,通过采访民间艺人、到民艺基地村考察、亲手实践制作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2018年5月,剪纸传承人郭海珍到阚家小学指导热爱剪纸艺术的老师和学生,并将该校确立为高密西乡“巧女郭海珍”剪纸培训学校。通过剪纸训练,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范祚信、齐秀花等人还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著名院校讲授剪纸技艺,并多次到香港、日本、瑞士、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作剪纸表演,使高密剪纸走出国门,名扬海内外。2019年11月10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剪纸人才培养(高密站)培训班在高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名剪纸师生参加了培训。这次培训班在高密的开班,是对高密剪纸保护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将会极大的促进高密剪纸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带动高密剪纸技艺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三、未来展望

剪纸是高密人显示地域文化渊源的最直接的文化符号,也是高密人自豪对话的资本。如今的高密人民,经济富足了,却更能认识到剪纸艺术对于这座城市的重要性:下一步,相关社区、群体和有关单位将积极开展剪纸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更多的老百姓和中小学生掌握剪纸技艺。在举办剪纸培训班和全国剪纸大赛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产业化开发,发掘出高密剪纸的现实潜力,增强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使来自于生活的高密剪纸归于当代生活并作用于当代生活,这便是文化传承的魅力。(供稿: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邓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