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山花儿会是每年农历“六月六”在大通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2006年老爷山花儿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作为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将近年来老爷山花儿会保护工作总结如下:
一、历史渊源和现状
老爷山花儿会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大通县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它产生于明代,伴随着老爷山朝山会活动的产生,经过 500 多年的发展,从以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现在的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传统民俗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老爷山花儿会得以新生,定名为“六月六”花儿会暨物资交流大会,1984年大通县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对全县花儿进行全面普查、搜集、整理、编辑出版了《大通县花儿集》。2006年,老爷山花儿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大通县被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儿)”,2008年,大通县再次被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花儿”。2005年,升级为“2005青海大通‘六月六’花儿文化旅游节”。2009 年又定名为“2009青海大通‘六月六’老爷山花儿文化旅游节暨中国西北大型花儿演唱会”。目前,县委、县政府已确定老爷山花儿会为大通县四大文化品牌之一,力争把老爷山“花儿会”打造成国家级知名文化品牌。近年来,以老爷山花儿会不断向周围辐射,影响产生了鹞子沟花儿会、娘娘山花儿会、祁家寺花儿会等,形成了以老爷山花儿会为中心的花儿文化空间。自1986年开始,在传统“六月六”花儿会暨物资交流大会期间,为挖掘花儿文化艺术资源,打造花儿文化品牌,大通县文化部门组织举办了23次大型花儿会,演出240多场次,观众达300万人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多年来,老爷山花儿会以其规模大,时间长,参与人数多而享誉国内外。花儿会期间,外国友人、港澳同胞和外省市游客曾多次到会观看、采风,对花儿这一带着泥土芬香的民间奇葩大加赞赏。人民的歌手人民中生,唱的是人民的心声。经过多年的艺术陶冶,全县涌现出花儿歌手300百多人,其中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歌手近20名。这些歌手曾参加过全国、省、市、县民歌大赛,获得过78个奖项。1998年青海电视台录制的专题片《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其主要镜头取材于老爷山花儿会。2008年6月,大通县优秀花儿艺人马得林被命名为花儿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颁发了证书。
二、基本内容、特征和主要价值
(一)基本内容 老爷山花儿会于每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开始,作为大型的传统民俗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由大通县政府主办,县文化旅游部门承办。老爷山花儿会由朝山会拉开序幕,每日清晨有两个朝山队伍进山,有众多的牌、幡、旗、伞、吹打乐等仪仗,众人唱佛号、奏乐、鸣炮,逐庙焚香,礼毕下山。朝山仪式结束后,老爷山花儿会随即开始,各族群众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老爷山,在密林花丛中,成百上千人用花儿互诉衷肠、互相唱和。嘹亮的花儿声在老爷山上此起彼伏。听众人山人海,场面热闹非凡。有诗为证:“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 在老爷山脚下,同时进行的还有外地商家云集的大型商贸活动,地方曲艺、灯影、秦腔以及外来剧团的演出活动。老爷山花儿会期间,游客每天达20万人。老爷山花儿会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群众性自发演唱,农历“六月六”在老爷山的密林花丛中,或数十人或几百人自由唱和,情景交融;二是1949 年以后兴起的有组织的演唱,有固定的演唱场所和舞台,歌手经过层层选拔,在舞台上赛歌竞技。老爷山花儿会以演唱“河湟花儿”为主。演唱者有汉、回、土、藏等民族的歌手,他们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这是老爷山花儿和花儿会不同于其他民歌和歌会的显著特点。老爷山花儿内容主要以歌咏爱情生活为主,也涉及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新人新事等类型。其唱词以七字(一三句)与八字句(二四句)相间的四句体为主,特别规定二四句句尾必须是“双字”词,另外一、三句和二、四句分别押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唱词格律,在全国汉族民歌中也属特例。河湟花儿的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明快,多用赋、比、兴等修辞手法,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大通老爷山花儿有《大通令》《老爷山令》《东峡令》《长寿令》《梦令》等代表性曲目。这些曲调韵律独特、优美抒情、高亢嘹亮、婉转悠扬,深受大通各族人民的喜爱。
(二)基本特征 老爷山花儿会自明代产生以来,经过500年的发展传承,形成了如下一些特征:1、伴随着朝山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对民俗活动的依存性特征;2、大型商贸活动、一系列文艺演出和其他民事活动围绕花儿会的开展,形成了老爷山花儿会在“六月六”期间的主导性特征;3、演唱人数之众,观众参与之多,时空之广阔,形成了老爷山花儿会规模宏大性特征;4、从四月初八踩青会开始至六月十五观经会结束,中间达到“六月六”的高潮,形成了老爷山花儿会节令适时性特征;5、影响并带动了周边鹞子沟花儿会、娘娘山花儿会、祁家寺花儿会的举办,形成以老爷花儿会为中心的辐射性特征;6、汉、回、土、藏等多民族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形成了老爷山花儿会的多民族性特征;7、优美、抒情、高亢、嘹亮、婉转形成了花儿韵律的独特性特征;8、一首同一形体的花儿唱词,可以根据不同的心情、情景、环境等用近百种曲调来演唱,形成了花儿曲令的丰富性特征;9、花儿以歌唱劳动人民爱情生活为主,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形体短小精悍、犀利、明快,反映生活迅速及时,形成了花儿反映生活的广阔性、迅速性和尖锐性特征。
(三)主要价值 具有上述特征的老爷山花儿会,在整个河湟地区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河湟地区各民族共同拥有的优秀民间文化,是数百年古老岁时习俗的遗存。发掘、抢救、保护老爷山花儿会,其价值主要有:1、学术价值:老爷山花儿会伴随着朝山会而产生,至今仍然保留着和朝山会的依存性特征。发掘、抢救、保护老爷山花儿会,对研究河湟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民族、民俗、文学、音乐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2、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老爷山花儿会,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文化旅游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进一步办好“六月六”老爷山花儿文化旅游节和各种节令民俗活动都将 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三、主要工作
(一)老爷山花儿会保护传承工作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为了做好“六月六”老爷山花儿会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大通县制定了《大通县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补助方案》《老爷山花儿会专项资金护计划》《关于进一步开发大通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工作的实施意见》。大通县以老爷山花儿会为重点,对分布在全县的花儿会进行全面调研,摸清花儿会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表演技艺、规模、现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情况,开展全面普查,掌握全县各民族花儿艺人的基本状况和活动情况,积累各种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像),建立各项资料、艺人传承谱系的档案,出版了多部研究成果。以老爷山花儿会为龙头,影响带动娘娘山花儿会、鹞子沟花儿会、祁家寺花儿会更大规模地发展,增强老爷山花儿会的传播和辐射功能。目前,大通营业性花儿茶园约19个,每年盈利达20余万元,优秀歌手在花儿会和花儿茶园演唱所得收入每人每年约在5000至20000元,也成为大通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多年打造“老爷山花儿会”名片,辐射周边花儿会发展。连续多年举办的“老爷山花儿会”已成为大通县的文化名片,花儿会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递增。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爷山“花儿会”为主的文化艺术品牌,彰显大通人文特色,激发大通发展活力,2013年,创新思路、精心策划,将“老爷山花儿会”文化艺术品牌与绿色中国行活动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大通世界•花儿之乡”的深刻内涵,也把大通的生态之美、绿色之美和大通正在提倡的健康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理念融入活动主题,使之成为花儿会的一大亮点。2015中国.青海第六届老爷山花儿会活动分“花儿大通”“多彩大通”“古韵大通”“相约大通”四大板块,包括开幕式文艺演出、老爷山花儿演唱会及原生态花儿演唱会、“花儿寻亲”专场文艺演出等18项活动。于此同时,对“老爷山花儿会”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展示了“老爷山花儿会”的创新成果,推动了“老爷山花儿会”的繁荣与发展,创建了“老爷山花儿会”品牌,特别是中央电视台、青海日报、西宁电视台等媒体对“老爷山花儿会”的全程报道和对传承人马德林的专题采访,进一步扩大了“老爷山花儿会”的知名度。老爷山花儿会已逐渐成为青海省乃至西部最有影响力的花儿会之一。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已连续成功举办10届,向外界树立“老爷山花儿会”这一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提高了老爷山花儿会知名度。老爷山花儿会已逐渐成为青海省乃至西部最有影响力的花儿会之一。
(三)连续多年举办培训班,提升花儿歌手素质,培育花儿新人。大通县文化馆每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和老爷山花儿研讨会。每年培训班上,聘请有关专家和人员详细讲解花儿的基本知识、花儿演唱技巧、花儿歌手的基本素质以及花儿歌词的创作等,通过多年的培训,培养了一大批花儿演唱者与歌词创作人,提高了他们的演唱水平和即兴创作水平。
(四)动员传承人,做好“非遗进校园”工作。大通县积极动员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花儿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培养传承人。目前,宝库中学、桥头小学、三中、县园林小学等8个学校开设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乡土教育,让学生了解本地的优秀民间艺术,并在在老爷山花儿会演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演出、“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示等活动中有意识地吸收学生参加,扩大了传承人队伍。
(五)精心做好非遗保护成果出版工作。2011年,大通县对流传在大通地区的花儿曲令、唱词进行搜集整理,在搜集到的五千余首唱词中精选了千余首,并正式出版发行了大通花儿集《花儿大通》,它的出版对大通县乃至全省花儿文化品牌的打造和保护,都产生了深度的推动和影响;2015年又出版了《老爷山花儿集》(第三集)。2019年出版了“老爷山花儿会”传承人及优秀花儿歌手专辑。传承人马得林搜集、整理、创编了《花儿千首漫青海》《大传花儿集》两册花儿集,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从2004年至2017年,在刊物杂志上分别发表了《闲话青海花儿》《花儿给了我一颗不老的心》《花儿的挖掘与发展》《花儿植根的沃土》《中国花儿漫谈》等有关花儿的文章。一系列保护成果的出版,也是近年来“老爷山花儿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对老爷山花儿会保护传承,主要工作目标是实施“八个一”工程,即建成一个花儿文化主题公园、制定一个花儿发展规划、出版一部花儿词曲专集、录制一套花儿音乐光盘、培养一批花儿专业人才、建立一个花儿艺术团体、编排一出花儿风情剧、办好一场花儿盛会。通过几年努力,把老爷山花儿会打造成全省知名文化品牌,逐步推向全国。(供稿: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