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花儿(宁夏回族山花儿)作为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宁夏在传承中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创新探索,致力于培养山花儿唱家群体、挖掘山花儿词曲习俗、修复拓展传承空间、扩大交流互鉴传播、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建立保护传承机制等重点工作,推动宁夏回族山花儿保护传承与新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焕发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一、实践成效
(一)夯实工作基础,激活自然传承。把普查山花儿资源数量、分布情况、存续状况、建库存档当做工作常态,为科学保护、高质量保护夯实工作基础。以回族山花儿的富集区——宁夏六盘山地区为重点,建立六盘山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以县(区)、乡村传承人居住地为核心,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扶持建立山花儿保护传承基地18个,恢复延续自然传承链条,构建生态传承空间,激活自然传承能力。
(二)打树歌会品牌,辐射带动传播。在1998年创办的“中国西北花儿歌手邀请赛”基础上,持续20年演进发展,成长为“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形成唱响西部、享誉全国、延伸丝路国家的重要活动品牌,获得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项——群星奖,在黄土高原竖起了一座中国民歌(花儿)的传承传播的艺术高峰。歌会举办20年来,先后有汉族、回族、藏族、壮族、苗族、侗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等20多个民族、2000余名优秀民歌(花儿)歌手和丝路沿线国家民间歌手参赛表演,以天籁之音传递民歌(花儿)的魅力,扩大了交流互鉴空间,增强了宁夏山花儿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美誉度。每届歌会首先在区内外进行花儿歌手海选活动,为宁夏山花儿歌手的培养和涌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对促进宁夏山花儿这一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掘西部音乐资源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歌会的影响带动下,自治区级传承人吕秀峰老人也积极组织创办“固原西海子花儿交流会”,自2013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6年,每年都会有周边市、县花儿传承人慕名前往,并带动新的花儿爱好者加入其中,各传承基地的花儿歌手在此歌会中,形成独唱、对唱、连唱、合唱等传唱形式,为宁夏花儿的传承发展营造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文化空间,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每年给予资金支持,培育山花儿生长土壤,让百姓世代传唱,永远留下花儿的种子。
(三)探索“四进二出”,推动融合发展。探索宁夏回族山花儿传承弘扬“四进二出”工作模式,即进校园、进景区、进商圈、进媒体和出省、出国,形成宁夏山花儿融合发展、多维传播的成熟路径。山花儿进校园:与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印发《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计划实施纲要》,实施“绿芽计划”,组织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编写《花儿十讲》《花儿综艺》等校本教材进课堂,将山花儿传习融入学校素质教育,促进山花儿传承在校园落地落实,使古老质朴的宁夏民族民间艺术之根新发“绿芽”。山花儿进景区:组织传承人创排山花儿类文艺节目,走进镇北堡西部影城、沙坡头、沙湖等旅游景区表演,成为吸引游客观赏、互动体验的靓丽风景。山花儿进商圈:坚持“非遗惠民零距离”,在银川市新华百货CCmall、建发大阅城、新百CCPARK、金凤万达等各大商圈开展山花儿表演宣传活动。山花儿进媒体:加工山花儿词曲、演唱、表演数字资源,通过文字、图像、视频、三维动画等形式,利用“云端”通道,进行网络推送宣传。与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办《花儿声声》《倾听》等栏目,以“每天一歌”和访谈等形式面向广大观(听)众宣传推介宁夏回族山花儿。出省出国:参加国家非遗博览会,搭乘“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宁夏(香港)旅游宣传周”“2019亚洲文化旅游展”等大型文旅节会和宁夏旅游推介会进行展演交流。以宁夏山花儿为必选项目之一,开展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交流活动,赴俄罗斯、老挝、埃及、斯里兰卡等国,举办“宁夏非遗展”“欢乐春节”等特色展演活动。
(四)加强理论研究,提升艺术创作。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注重宁夏山花儿理论研究和花儿艺术创作推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同步、转化与推广相协调。编辑出版《花儿综艺》《宁夏花儿精粹》《花儿的浅释与赏析》等丛书;撰写发表《花儿十讲》《“花儿”乡土文化与学校教育传承方式的思考》《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价值及保护方法》《“花儿”进课堂调查报告》《让花儿盛放-宁夏回族山花儿的传承与保护》《宁夏回族“山花儿”的文化内涵及特征管窥》《“花儿”的数字化保存于利用》等论文;创排推出舞蹈《花儿十八》、舞剧《花儿》《月上贺兰》、花儿剧《大山的女儿》、广播剧《六盘山花儿留住你》、音乐剧《王洛宾与五朵梅》等一批高质量文艺作品。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聚焦打基础、树品牌、求创新、促弘扬关键点,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宁夏山花儿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水平,努力开创宁夏山花儿保护实践工作新局面。
(一)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继续开展山花儿资源调查研究工作,完善档案数据库。加强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市级、县(区)级“四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建设,培养壮大民间中青年传承人群队伍,逐步做强宁夏山花儿保护、传承、弘扬的人才支撑。加强与研究机构和高校的联系,提高对花儿的学术理论研究水平,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二)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持续加大“四进二出”的实践和推广力度,加强省级间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花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形成保护、传承、创意、研发、传播的良性循环圈,构建融合发展的立体平台和空间,推动全区宁夏山花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进一步增强传播影响力。树立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非遗保护工作的理念,推动宁夏山花儿与市场接轨,着力打造推出一批彰显宁夏特色、蕴含宁夏故事、展示宁夏魅力的花儿文艺精品。
(四)进一步完善保护工作机制。遵守贯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修订《自治区非遗保护条例》,以编制《宁夏非遗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完善《宁夏非遗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机制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宁夏山花儿保护实践工作上档次、出经验。(供稿: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