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王传》简称《格萨尔》,是反映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它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是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是在藏族古老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和谚语等民间文学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保存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
《格萨尔》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在不断地演进中又融汇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的全部知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的社会历史、阶级关系、民族交往、道德观念、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等问题的一部百科全书。《格萨尔》以活态方式传播于多民族中,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动见证。此外,这部史诗还流传到了境外的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地区以及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和周边地区。2006年,格萨(斯)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格萨(斯)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除了从事《格萨尔》史诗的抢救、挖掘、搜集、整理、翻译、研究、保护等业务工作外,还对整个青海省的格萨尔工作负有联络、协调、服务、指导、宣传等任务。2005年6月,研究所与青海民族大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正式签约合作协议,并将《格萨尔》资料中心及科研办公室设在青海民族大学,承担着青海民族大学有关《格萨尔》学科的教学科研等任务,系合署办公的大学科研机构。
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最早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的“青海省《格萨尔》工作普查队”,当时青海率先组织成立了200多人的专门普查工作队伍,足迹踏遍全国整个藏区,全面对《格萨尔》史诗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调研和搜集工作。当时搜集到了大量珍贵的原始版本资料,并将绝大部分原始手抄本、木刻本等第一手资料全部译成汉文,现保存在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资料中心。至“文革”之前已经正式铅印了多部《格萨尔》藏文原始版本。为我国《格萨尔》史诗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遗憾的是,在十年动乱期间,所有资料付之一炬,《格萨尔》史诗研究工作被迫停顿。至1979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兴起,青海的《格萨尔》工作重振旗鼓,重新开始了全面挖掘抓紧抢救的新历程。青海为适应新形势下开展全面工作之需要,在青海省文联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即青海省《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这也是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的前身。机构成立后,该省对格萨尔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周密安排,先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迄今已抢救和整理出版了60多部藏文史诗部本和20多部《格萨尔》汉译本。其中,藏文本《霍岭大战》曾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一等奖,汉文本《岭·格萨尔—霍岭战争之部》多次参加国际书展,引起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86年,中国社科院、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召开的全国《格萨尔》工作总结、表彰、落实任务大会上,对青海的《格萨尔》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等3个单位荣获全国先进集体,才让旺堆等13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并为在青海《格萨尔》史诗的挖掘抢救工作做出过卓越贡献的14位已故同志颁发了荣誉证书。在全国上下全面重视格萨尔工作的大好形势下,于1987年9月由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牵头成功召开了我国首届《格萨尔》史诗民间艺人演唱会,发掘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格萨尔》民间说唱艺人,其中,具有造诣极深的著名艺人才让旺堆等30多位优秀民间艺人,这些来自农村牧区特殊的民间艺人群体为我国《格萨尔》史诗的抢救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采取的保护措施及具体做法
(一)参加青海省文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通过集体学习、个人自学、研讨交流、聆听专题讲座、观看《初心与使命》宣传片和警示教育片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加深了对党的初心使命的认识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二)积极开展科研项目申报与实施。目前正在进行的有《格萨尔》汉译部本整理翻译(8部)、藏区《格萨尔》遗迹遗物普查与考证、藏文《格萨尔》流传版本普查与研究、果洛地区格萨尔文化普查与研究、藏区《格萨尔》说唱艺人普查与研究、《格萨尔》手抄本及木刻本版本研究、宗教型《格萨尔王传》文本的普查研究等国家级社科项目。
(三)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其一,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作为格萨(斯)尔项目保护单位,在认真开展自查的基础上,根据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的通知》(青文旅﹝2019﹞123号)文件要求,填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表》等各种表格,总结上报近几年来非遗保护工作与传承发展情况报告。其二,由研究所申报的圆光艺人才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月19日,研究所在西宁对才智举行颁证、颁牌仪式,勉励他继续为《格萨尔》史诗传承发展做出新贡献。其三,开展图书捐赠活动。5月24日,研究所给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捐赠格萨尔文本、学术专著、文学作品等46种图书80余册,为该校师生查阅格萨尔图书提供了方便。其四,开展数字化及传承人培训工作。搜集、整理、出版《格萨尔》部本,对原始录音磁带进行数字化转化和保护。积极申报传承人培训等项目,培训工作逐步开展。五是举办研讨会。2019年10月10日,由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承办的“青海地区格萨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十周年(2009-2019)研讨会”在西宁召开。会议认真总结这一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取得的成绩与经验,为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提供了有益建议。
(四)做好图书编辑工作。一是向省内外学术界发出征稿函,为2019年度《格萨尔研究》内部刊物征集藏汉两种文字的学术论文,并开始对来稿进行修改完善。二是召开《青海格萨尔图典》专题会议,对资料收集、整理、补充拍摄等工作再次细化;三是《格萨尔简明读本》第一、二册的编辑工作进入终审阶段。
(五)参与《格萨尔》文化传播工作。研究所专业人员参加省广播电视局“动漫电影《格萨尔》创作研讨会,围绕动漫电影剧本和样片进行座谈讨论,提出了多个修改意见。为青海广播电视台藏语广播“《格萨尔》说唱”节目说唱录音《格萨尔》达100个小时,满足了听众需求,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六)指导和协助基层开展保护传承工作。3月份,研究所专业人员指导并积极协助玉树州召开“玉树州重大文化工程《格萨尔》项目之《格萨尔》名词术语(藏译汉)规范审定会”。与全国各地《格萨尔》研究专家和翻译界人士一道,对《格萨尔》史诗中的三千余条名词术语的“藏译汉”进行了讨论审定。参与了玉树州重大文化工程格萨尔项目藏文原始部本资料的评审工作,提出许多修改意见。
(七)推进科研成果,加强学术交流工作。除发表研究成果外,研究所人员还多次参加《格萨尔》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八)加强数字化与网络建设。一是对现有的格萨尔原始磁带、部本进行数字化处理。二是加强网络格萨尔文化建设,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格萨尔数字平台”和微博,积极与中新社、中国藏族网通、中国西藏网等媒体联合宣传和开设专题栏目,丰富网络《格萨尔》文化。
二、工作计划
(一)召开全省《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第二届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成果奖颁奖会;
(二)完成《格萨尔图典》编辑出版工作;
(三)争取项目资金,出版《〈格萨尔〉调研报告文集》一书;
(四)继续做好格萨尔数据库建设;
(五)开展格萨尔文化调研、普查工作,完成调研报告;
(六)积极配合参与全国《格》办和青海省各地开展的格萨尔学术研讨及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七)推动专业人员申报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
(八)完成《格萨尔史诗简明读本》一、二集的编译出版工作;
(十)力争完成一部《格萨尔王传》部本汉译任务。(供稿: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