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南音保护实践总结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19-12-25 15:02:00

南音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列入名录以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重视和支持下,泉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认真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贯彻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南音的保护与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营造良好的南音保护社会环境

2004年福建省颁布了《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14年发布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15年泉州市政府制定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泉州市实施方案》,保障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实施。2016年,泉州市委市政府将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纳入当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文广新局、市各有关部门(财政局、教育局、民政局等)、各县市区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南音项目保护。

为保障南音项目传承保护工作的正常运行,泉州市逐年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年均投入700多万(不包括设施建设经费)。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南音项目的传承保护,通过捐赠、赞助等形式筹集经费。

二、加强传承和保护队伍的建设

泉州南音的保护机制非常完备:有一个南音专业表演团队——泉州南音传承中心,并建立了专业演出场所南音艺苑,建筑面积约2440平方米;同时还设立了专门保护机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依托于三个研究机构——南音艺术研究院、福建省泉州艺术学校南音专业班、泉州师范学院南音学院。

泉州先后评出各级传承人65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8名(2名逝世)、省级传承人10名个(1名逝世),市级传承人47名(4名逝世)。自2009年起,泉州市对已被政府确认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实施经济补助,同时鼓励民间力量传承,泉州地区目前南音社团200多个,社区活动点两三百个。许多新建南音社团都充满活力,如市区雅艺南音文化馆、市区风雅弦管乐社、晋江南音艺术团、南安科技学院土木工程系“咏吟女子乐坊”等经常开展海内外交流活动。

三、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组织专家对南音遗产全面“盘点”造册登记。出版了《明刊戏曲弦管选集》《清刻本文焕堂指谱》《袖珍写本道光指谱》《泉州弦管名曲选编》《泉州弦管名曲续编》《泉州南音基础教程》《泉州弦管曲词总汇》《泉州弦管指谱大全》《弦管指谱大全》《弦管古曲选集》(八卷本)及《弦管过支古曲选集》等20余种南音著作。

实施“泉州南音记录工程”,全面系统录存古曲。组织传承人和技艺较高的弦友,对65套具有南音教科书意义的“指谱”,100首艺术性高但唱奏难度较大、当今少有人唱奏的曲目进行唱、奏并同步录音录像。收集整理了100首海内外几位已经去世或因年事高不能再唱的名家的录音资料。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组织力量对老唱片清洗翻录,转录为mp3,目前已翻录长短曲目100多首,并编写出版了一部附有二维码的有声书籍《听见南音历史的声音》。

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至今已收集南音乐谱789种、1292本;见存传统曲7283首、过枝曲1998首、套曲9套170首、滚门曲牌994个、新曲1172首;收集论文363篇、相片1万多幅;建立社团和艺人信息档案近两千份。而且对所有资料实行数字化保护。

四、促进南音传承传播和研究

开展传承培训,继续推进南音进课堂,实现南音在泉州大、中、小学各个层次传播普及。泉州市和所辖各县市区每年组织培训南音传承人30多期,建立常设性南音社区活动平台50多个,进校园、进社区公益性演出、讲座、培训、展览等1100多场。自1991年起,在文化教育部门配合下,泉州市把南音推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并编辑出版了《泉州南音基础教程》等书刊分送给各校师生。每年暑期均举行中小学生南音比赛,已举办了29届,涌现出一大批南音新苗新秀。为宣传南音申遗十周年暨南音进校园30周年,今年泉州市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全市中小学生“少儿南音歌吹漫步”和中小学生南音交流会。  

福建省艺校及泉州师范学院均设南音专业,2012年起,泉州师院在全国首次招收南音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南音演奏人员和研究人员。“泉州师院南音模式”由于成效显著,于2017年获批成立了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音艺术传承基地。

加强国际交流,充分发挥南音的乡情纽带作用。泉州市政府汇聚海内外弦友联谊,已先后举办了13届南音国际大会唱,得到了海内外南音弦友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每次大会唱均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几十个团队数百人参加。泉州还先后组团参加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大会唱和香港、澳门、台湾举行的类似活动。

加强数字传播,创办泉州南音记录网站,日均访问量七千多人次。泉州戏研社组织科技人员开发软件,在原先开发工乂谱软件的基础上,制作智能曲谱。该曲谱可在互联网上传输,供需要者下载在电脑、平板电脑甚至在手机终端播放。乐曲随着旋律的行进,唱到曲中的某个字,该字就会改变颜色。听者见字听音,从而克服方言古音的障碍,加深对古乐的理解,增强欣赏的乐趣。

加强南音学术研究。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相继建立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并分别于2014年2月和2016年4月在泉州、福州举行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南音的历史文化价值等进行探讨。2014年以来,泉州师范学院南音学院开展南音传承保护抢救、南音文化推广和国际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共30项。其中王珊教授课题《南音传承方式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由王珊教授主编、郑长铃研究员副主编的《泉州南音(弦管)集成》(人民出版社),被誉为南音“永乐大典”。泉州师范学院创作的南音新作《凤求凰》,入选2017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

五、举办南音申遗10周年宣传活动

为庆祝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泉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全市各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南音演唱交流活动,1月1日,“2019年少儿南音快闪踩街”在府文庙广场举办;5月11日,“泉州少儿南音歌吹漫步”在古城泉州西街以歌吹漫步的形式展示泉州南音传承的成果;8月6至7日,第29届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举办;10月19日,2019年金秋泉州市小学生南音交流音乐会在丰泽区第二中心小学举办,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拍摄。

11月份,第13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暨纪念南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周年活动在泉州举办,为凸显该主题,泉州市还策划举办了“南音保护传承成果展”和“南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周年座谈会”等活动。整个系列活动共有包括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海丝沿线国家,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和省内外的37个南音社团,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相关院校师生550多人参加。

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专门拍摄纪录片《弦管人》,组织全市专业乐团和各县市区代表性民间乐团举办泉州市整弦排场弦管古乐会,通过挖掘和复原弦管古乐整弦排场形式,重现昔日盛况,促进全市南音艺术家之间的切磋交流。

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于7月份在泉州大剧院推出“中西交融·古韵新声”展演活动,南音与中西音乐对话“点水流香”。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继续开展南音普查活动。进一步抢救与保护南音的各项史料、曲谱,并加以系统整理、校订、出版。抢救与保护南音的各种古老乐器及其他用品,不断充实南音陈列馆。全面普查健在的老弦管先生,在生活上、保健上给于关照,并采录其经验,了解其保存的资料,避免外流或散失。

加强与充实专业南音乐团,充分发挥民间乐团的传承传播作用。将南音传承中心发展为具有示范、研究、辅导等功能的重要团体,并在条件成熟时,与艺校、师院南音专业联手研究南音演唱演奏技巧,不断发掘南音美的潜质,不断丰富与提高南音的审美价值。同时鼓励民间乐团开展常态性南音演出和培训活动。

继续推进南音专业数据库的建设。抢救“过支套曲”的古老形式,整理录制,以期永久保存又可公开发行。加强南音网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群体认识和了解南音。

加强南音的普及推广和交流。继续推进南音进校园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南音培训、演出交流、赛事等活动,通过民间300多个活动点,开展常态演出和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南音的乡情纽带作用,不断加强海内外南音的交流合作。

广泛发动海内外弦友、学术机构或个人,继续开展“南音学”研究。继续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专著。在适当的时候邀请有经验的弦管先生和研究地方音韵的学者举行座谈会,集思广益,一一将古音韵记录在案,汇编成书。

南音作为中国的古老乐种之一,是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多措并举,由点及面对南音进行传承和保护,形成文化自觉,让南音在人们的生活中继续保持活力,更好地传承文脉,留住乡愁。(供稿:泉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翟风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