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门笺”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春节贴“过门笺”的范围遍及全境,是莒县流传久远的古老习俗。“过门笺”的作品形式多样,体裁广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莒县过门笺项目2006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9月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0年时间,莒县过门笺这项浓郁地方色彩的技艺保护内涵不断深化,保护外延不断扩大,技艺保护也更加注重时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10年实践,莒县过门笺技艺传承紧随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焕发新的活力,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个10年的沉淀也为下一个10年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
10年间,山东省各级政府和项目保护单位认真履行保护责任,建立技艺传承与保护实践的各类活动平台,设立民间工坊和传习所,创立针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资金扶助计划等,为莒县过门笺保护提供了充分的制度性保障。
莒县人民政府加强了对该项目的引导和政策扶持,结合社会力量让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开展了莒县过门笺的普查、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展示等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普查工作,彻底摸清莒县“过门笺”的历史沿革、规模、行销范围和民间艺人的基本情况,同时征集大批相关实物,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存入博物馆进行陈列、展出。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使民众充分认识这项民间艺术的价值。举办传统艺术培训班,请老艺人传授技艺,介绍创作经验,促进传统艺术的传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举办民间艺人作品的展览、比赛,发现和奖励有突出贡献和艺术才华的民间艺人。鼓励乡镇社区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发挥各级传承人在实践群体中的引领作用,建立传承实践基地。做好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走进校园,以此搭建起学校教育和剪纸技艺结合的平台。自2010年剪纸技艺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培养人数超过12000余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主动申请开设这门特色教育课程,使“过门笺”的制作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学校开展这一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还有效弥合了剪纸技艺在代际传承上的难题,实现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扬。
截至2018年,莒县共有莒县过门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已故),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培养莒县“过门笺”传承人成为省市地各级重要目标。根据现状,2012年8月制定下发了《莒县过门笺技艺传承人保护培养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了莒县“过门笺”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履行的传承人培养职责,采取措施做好传承人培养工作。采取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技艺,全面收集本地传承人资料并登记建档。组织传承人开设传统手工剪纸培训课程,为传承人收徒授艺、辅导培训等提供支持和帮助,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必要的传习场所和材料。目前,莒县“过门笺”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群体传承、教育传承、普及传承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大批传承人,建立了传承队伍。
2019年,在文旅融合背景下, 莒县“过门笺”被列入当地政府重点项目。莒县文化和旅游局以旅游带动莒县“过门笺”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回顾10年发展,莒县过门笺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基础性困难和障碍,还需再接再厉,在新时代以新作为让莒县过门笺世世代代传承好、发展好。(供稿:莒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