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剪纸以其“秀丽、灵动、柔美、典雅”的艺术风格成为南方剪纸的杰出代表。它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求新求变,“圆如秋月、线如胡须、尖如麦芒、缺如锯齿、方如青砖”,各种技法的巧妙运用,从而形成了扬州剪纸特有的“剪味纸感”。
近年来,扬州市逐年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力度,其中扬州剪纸属重点项目之一。经多年努力,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通过普查、收集、考证、保存,初步理清了扬州剪纸的历史发展脉络,收集整理出一批相关资料、实物,并予以存档和保存。通过对传承人实施保护,激发了他们创作精品和开展传承活动的积极性,他们先后授徒13名。深入研究扬州剪纸的传统技艺,录制了扬州剪纸《美在人间永不朽》电视资料片,先后撰写并发表一批理论研究文章,出版了《熊崇荣艺术剪纸》、《张秀芳剪纸艺术》、《张慕莉剪纸艺人》、《爱上剪纸》(小学教材)、《扬州剪纸》、《爱上剪纸》(免费发送杂志),以及受中国民协邀请编写的《中国民间剪纸集成·扬州卷》(2020年完成)等著作。积极探索扬州剪纸的历史,积极开展田野采风,发现包钧剪画实物遗存, 并对包钧其人和作品进行研究;收集扬州民间花样2000多张,填补了扬州剪纸史研究上的一项空白。
从2007年开始至今,相关社区、群体和有关单位不间断地开展宣传、展示、讲座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传播活动,使扬州剪纸在海内外广大民众中取得广泛认同。10年来,扬州剪纸开展了“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进商圈”活动。每年进学校不少于30次,并将扬州市杨庙小学列入传承基地,培养了一批年轻美术老师作为扬州剪纸传承人,通过她们在学校开展传承活动,并同学校研发了教本教材《爱上剪纸》。每年进社区不少于30次,让老人帮助宣传扬州剪纸,在虹桥社区举办了剪纸兴趣班,让有剪纸基础的爱好者当好组织者,将老人创作的剪纸作品放在剪纸馆展览,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进景区主要把大师工作室开进去,进商圈是让年轻剪纸传承人,推介宣传扬州剪纸。每年利用寒暑假,在非遗大讲堂,让传承人开设扬州剪纸知识的专题讲座,每年接待中小学生数千人。每年邀请扬州文化名人、非遗专家和大师开座淡会,让大师对历史和现今扬州剪纸发展有系统了解。10年来,通过剪纸博物馆宣传阵地,举办大师作品展、专题展、新力量展、小学生展等,每年展览不少于4场。
同时,实施生产性保护,开发剪纸工艺品和旅游产品,为扬州剪纸的活态传承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2年,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发展国家级非遗项目扬州剪纸,在扬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工艺美术集团的组织指导下,由中国剪纸博物馆联系相关群体和个人,统筹编制了《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剪纸中长期(2013—2022)保护规划》。《规划》中提出了今后十年的总体目标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扬州剪纸保护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保护机制;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该项目,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逐步实施数字化管理,并适时纳入资源共享工程;建立健全传承、保护、生产、管理的专业或志愿者队伍;对扬州剪纸的历史、文化及其艺术特征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并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创作一批既保持、发扬传统特色,又融入时代气息和精神的扬州剪纸精品;扩大传播,注重解读其精神内涵,让扬州剪纸走进千家万户,共同守望人民的精神家园。《规划》中还提出了具体的分期目标和任务。十年规划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有连续性和相互关联性,前五年侧重基础工作,后五年重在持续和提升。十年中所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为了保持该项目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规划目标,拟定了具体的方法途径以及若干保障措施。(供稿: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