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四川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会暨2021年全省非遗工作电视电话会召开。会议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厅党组工作部署和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精神,总结“十三五”时期非遗保护工作,研究“十四五”时期四川非遗保护工作面临形势和发展思路,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并就推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做了全面安排。文化和旅游厅、泸州、绵阳、南充、雅安、阿坝、甘孜等市(州)人民政府分管领导,6个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市(州)文化和旅游局分管领导在主会场出席会议,21个市(州)文化和旅游局主要领导,非遗科(处)、非遗保护中心全体同志,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局分管领导、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在全省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赵红川副厅长代表文化和旅游厅,向嘉绒文化、河曲马草原文化、康巴文化(甘孜)、龙文化(泸县)、阆中文化、白马文化等首批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对相关市(州)创新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工作给予了肯定。
会议总结了“十三五”期间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传承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聚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不断弘扬非遗时代价值;坚持高质量发展,优化非遗名录体系,建立非遗记录体系,强化传承人培育体系,着力构建非遗传承发展新格局;培育提升传播品牌,拓展互联网传播传承渠道,推动非遗深入基层回归民众,打造非遗宣传阐释新场景;振兴传统工艺,深化文旅融合,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实践,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未来五年,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宏伟目标,充分认识非遗保护工作的时代要求,强化价值导向,提高发展质量,是融入国家战略;准确把握非遗保护工作的区域特征,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强化非遗工作能力建设,推动非遗创新转化利用,不断强化法规制度建设。
会议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施行十周年之际,各级要进一步树立依法履责意识,强化政府部门非遗资源普查责任,落实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责任义务,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责任,落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主体责任,切实推动非遗保护的法定责任落实。
会议还就天府旅游美食推选推广、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等2021年度非遗保护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状态良好、文化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和有效传承弘扬,并经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2021年1月18日,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公布了嘉绒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名单,标志着我省非遗保护工作进入了整体性保护的新阶段,将带动我省更多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化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形态纳入整体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