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茂腔
项目序号:211
项目编号:Ⅳ-67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山东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
保护单位:青岛市黄岛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

茂腔源于明中叶的“姑娘腔”“肘鼓子”,是主要流传于山东省的传统剧种。青岛市黄岛区(原胶南县)的泊里、董家口是茂腔的发源地。茂腔在这里形成以后,深受民众欢迎,很快就传播到藏马、大村、海青、宝山、王台、灵山卫等乡镇。

黄岛区的茂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声腔婉转悠扬,女腔尤为突出,极富感情色彩;唱词多方言俚语,浅显易懂,诙谐有趣;剧情多取自日常生活,深受民众喜爱,民谣“冒肘鼓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到庄稼上,绣花针扎在指头上”,道出了茂腔的艺术魅力。黄岛区的茂腔行当齐全,生、旦、净、丑有着严格的表演程式,能塑造不同人物形象。其声腔音乐结构为板腔体,分为B徵调式和B宫调式,一般作正调、反调,男女同调不同腔。板式有导板、原板、二板、散板、摇板、垛板、清板、三瞪眼、幺二三等,曲牌有《二黄小开门》《朝天子》《水龙吟》等。茂腔伴奏乐器为中国民族乐器。因经常与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同台演出,称为“二合水”或“三合水”,受其影响,采用了京剧的“三大件”主弦乐器京胡、京二胡、月琴。打击乐器则有板鼓、锣、钹、小锣等,反调时加堂鼓和碰铃。

相传在清代同治年间,苏北艺人北上胶南境内(今青岛市黄岛区),将苏北海冒调融入本地肘鼓中,形成了冒肘鼓。冒肘鼓在发展过程中,注意吸收梆子、京剧所长,不断充实完善唱腔板式、伴奏器乐以及演出剧目等,形成了“四大京”“八大记”的看家戏,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剧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冒”的谐音将这一剧种定名为“茂腔”。黄岛区的茂腔主要依靠师徒、教育等方式,依托演出实践传承,有确切记载的传承谱系已至6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胶南县(市)茂腔剧团(后黄岛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坚持在演出中传承,每年演出近300场。在演出同时,不断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创作了许多现代茂腔戏。

茂腔在黄岛区世代相传,融合着这一地域的历史、传统和民俗特色,体现着当地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贬斥,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在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