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基层戏曲院团艺术创作专题研讨会专家发言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创建时间: 2017.08.08 10:17:00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原会长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

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国家京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于7月29日结束。7月31日,文化部艺术司组织专家召开了基层戏曲院团艺术创作专题研讨会,加强艺术评论,引导创作方向。现将研讨会发言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观感

    姚欣

    本次会演集中了全国多家基层院团的优秀剧目,艺术成果丰硕,活动十分隆重。基层院团平时主要面向广大基层群众演出,来北京的机会并不多,对于本次会演,各基层院团及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中宣部、文化部为剧团颁发了证书和奖牌,以示鼓励与支持,使参演剧团深受鼓舞。

    我看了10余台戏,总体上觉得剧目的思想内容积极向上:有的宣扬了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塑造了新时期人民好村官的形象;有的反映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寇的辉煌历史,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有的高举反封建旗帜,书写了旧时代里进步人士为理想和自由而斗争的篇章……我们不仅看到了川剧《鸣凤》等优秀新编现代戏,还看到了像评剧《回杯记》这样的老戏——《回杯记》因其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鲜明的善恶是非取向,符合基层群众的审美需求,也是本次会演的亮点之一。

    艺术水平上,本届会演的剧目相比第一届有所提高,但仍是参差不齐。重庆市三峡川剧团带来的《鸣凤》曾获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等奖项,是本次会演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该剧直接取材于巴金小说《家》,展现了旧社会的人们反对封建、追求光明的思想意识,艺术上凸显了戏曲化的创作追求和诗化的舞台呈现。

    而相比之下,有些作品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虽然也有闪光点,但未能解决舞台呈现上的硬伤,致使它们或在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的行为逻辑上,或在矛盾冲突的解决上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本次专家点评会上,专家们热情肯定了剧目的优点,也点到作品的不足和修改方向,真正帮助和促进了基层院团创作演出水平的提高。

    祝贺与提醒

    康式昭

    我有幸观赏了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并参与了现场点评,喜不自胜,由衷祝贺。就我看过的剧目而言,都是奏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讴歌英雄人物的优秀剧目,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北京市京昆文化艺术团演出的《大钊先生》歌颂了我党早期革命领袖李大钊坚持正义、坚守革命理想、对敌抗争,直至牺牲生命的壮举,践行了习近平同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主张。西宁艺术剧院演出的秦腔民族现代戏《尕布龙》,根据获“影响青海历史人物”“时代楷模”称号的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的事迹创作而成。这位出身贫苦的蒙古族牧民,担任省部级领导职务后,鞠躬尽瘁,无暇照顾其身患残疾的妻子,只能让她仍生活在牧区。剧目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我这个1954年入党、党龄60多年的老共产党员,是把观看该剧作为接受党课教育来对待的。上饶县信河赣剧团演出的《斧头将军》是歌颂江西上饶籍的红军英雄黄开湘的原创剧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徽桐城市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青山鉴》。该剧现代气息浓郁、艺术手段鲜活、演员青春亮丽,透出一派兴旺发达、蓬勃向上的气势。我把现场感受概括为4句话:这是一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赞歌;这是一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颂辞;这是一首时代特色鲜明的艺术奏鸣曲;这是一幅青春亮丽、活泼生动的优美画图。剧作的男女主人公是林学院校毕业的高材生,他们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立志回乡办林场,绿化荒山、造福后代。剧中特别揭示了章兰兰作为一个女孩学林艺、办林场的深层原因:暴风雨中,裸露的秃山掉下石头,砸死了她3岁的弟弟。“是人祸竭泽而渔乱砍伐!”她要还前人破坏自然环境所欠下的债。这也印证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都要受到自然界的报复!绝不应“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她要开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艺术手法上,“网游”的引进,“视频”的巧妙运用……都让人耳目一新,惊喜不已。

    说到提醒,我希望基层院团的朋友们注意避免过度夸张、娱乐化的情节和手法,对革命前辈的英雄形象进行正面、耐心的艺术塑造。比如,贺龙元帅是一把菜刀起家干革命,但他成为一个革命家,绝不仅靠那把菜刀,我们要把他作为革命家的内在风采表现出来;对反面人物的塑造,也不要弱智化和过度丑化。须知,武松打虎称英雄,打的是真正的吊睛白额大虫;如果打的是几只病猫,那么“英雄”称号就要大打折扣了。

    以人为本  减少“物累”

    周育德

    看了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几场戏曲新作,兴奋之余有一个希望——希望戏曲创作更加积极、创造性地传承和发扬戏曲艺术的优良传统。我这样说,是有感于当前的一些新作在舞台样式上已经远离了戏曲的传统。

    中国戏曲艺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在中国特有的传统哲学观念的指导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舞台观念、舞台原则和舞台方法,突出表现在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处理上。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是“以人为本”的,把人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与此同时,把身外之“物”尽可能地简化,尽量减少“物累”,靠的是具备“四功五法”的演员在“一桌二椅”的舞台上的精确表演,加上观众的艺术想象,共同营造出戏曲规定的种种意象,创造出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

    这种舞台原则和舞台方法,使中国戏曲维系和传承了千百年,而且为国外的戏剧家所激赏、所仰慕、所模仿。这也是中国戏曲“走出去”的价值所在。

    可是这些年来,我们看到的戏曲新作,无论是现代戏还是古装戏,创作者们却是在毫不可惜地抛弃这种优良传统,尽一切力量扩大“物”的因素,毫无顾忌地追求“物累”。具体表现为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努力把舞台搞得辉煌绚丽,不仅大剧院如此,财力有限的基层剧团也向大剧院看齐。舞台搞得绚丽了,却给表演造成了诸多限制。有的导演也想把戏做得“戏曲化”,但在布景设定的舞台空间里翻一串跟斗、练一场开打、跑一圈圆场、做一套乌龙绞柱,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和谐、不自然。出大价钱搞的舞台设计和舞台制作,并未收到理想的艺术效果,甚至成了累赘。

    大剧院搞的这些“物累”,使戏曲根本下不了基层。要想下乡、下厂、下学校,只好再搞一个简化版。基层院团常年扎根农村和城镇,所能使用的舞台条件有限,费大价钱搞起来的现代化设施更无法施展。这次会演的有些剧目因舞台设计的“物累”,其实是下不了基层的;而为数不多的古装戏和几出小戏,因为比较接近传统,倒是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使人眼前一亮。这说明如果向传统靠拢,让舞台尽量简洁,反而能收到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

    追求这种艺术效果的艺术家也是有的,比如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的导演李云就一直在研究和实验“裸演戏剧”,即在最简单的舞台上,靠演员的表演来演绎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他为基层院团排了不少新戏,演出效果不错,很受基层院团的欢迎。可是这样的导演并不是创作的主流,很可惜。

    “接地气,有人气,扬正气”的基层院团会演

    谭志湘

    本次会演我共看了19出戏,总体而言,有质量、有特色、有追求、有创作,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多姿多彩,做到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服务于基层,受群众欢迎。从演出内容到演出形式,从演出阵容到舞台面貌,从演员的精神气质到整个创作团队的精神气质……让我们感受到一支战斗在基层的文艺队伍昂扬向上的活力。

    “接地气,有人气,扬正气”是这次会演最为显著的特点。

    民族戏曲与小戏的表现显得尤为抢眼。其中新疆曲子戏《戈壁花开》、彝剧小戏《喝三秒》、蒙古剧《黑缎子坎肩》以及反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活的豫剧《我的娘·我的根》等,在会演之中别具亮色。以反映当代生活的彝剧小戏《喝三秒》为例,它反映了当代彝族山寨的新生活、新变化、新发展和彝族同胞新的精神面貌。该剧在彝乡的百余亩葡萄种植园和葡萄酒加工厂的富足欢乐气氛中拉开大幕。彝族大爹大妈欢快地跳着、唱着,但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要扩大果园,生产出名牌葡萄酒,需要再招工。戏剧故事就产生在招工之中。新任的女镇长下乡调研,看到了招工告示,于是心血来潮,前去应聘,主考官彝族大爹有考题三道:第一、二道题都是考葡萄品种的,这难不倒农业大学毕业的镇长,第三道考题是考酒量。大爹考酒量的方式很特别,他是从大酒瓮中像放自来水一样放酒,3秒钟放出一大海碗酒,能喝下才算及格。为什么要考喝酒?由此引出干部陪吃陪喝等不正之风。《喝三秒》戏虽小,却真实反映出生活中存在的、关系党风廉政的重大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反映这一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不动声色地塑造了一位新的干部形象。在演出形式上,充分发挥了彝剧的优势,载歌载舞、活泼多变、顺畅自然,特别是彝族跳脚舞的融入,极具民族色彩,好看又不隔生。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都是彝族艺术家,饰演大爹的演员表演张弛有度、夸张幽默,但不失生活质感,收放分寸拿捏适度。

    基层院团有如此优秀的演出,源于他们来自基层,为老百姓演出,一年能演几百场,甚至上千场。实践出真知,这是一支在频繁的演出中锻炼出来的队伍。能不能给他们一个更高更广的平台,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如果经过打磨加工,精益求精,使他们能参加艺术界最高平台中国艺术节的演出,为这个全民的艺术盛会增光添彩,意义可谓深远重大矣。

  传承与创造中的基层院团

    王馗

    在一个月的会演中,基层院团留给观众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坚守”“创造”两个词。这些团体在最艰苦的基层舞台上,始终不忘戏曲传承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始终践行着延续戏曲文化命脉的使命,在中国戏曲基层生存不断趋于复杂多元的大格局中,始终用对舞台艺术的执着,展现戏曲千百年不绝如斯的理想。

    此次会演中的大部分作品是新创作品,代表了基层院团旺盛的创造活力,显示了戏曲与时俱进、用作品更新和艺术拓展追随乃至引领时代的艺术宗旨。特别是基层院团的创作贴近普通生活以及百姓的审美趣味,在当前大力倡导“戏曲进乡村”的政策中,基层院团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基层院团就在这里,基层院团是戏曲与最广大的观众群体进行交流的艺术排头兵,他们用切实的艺术创作引领观众,弘扬时代精神。

    当然,基层院团的艺术创作还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着当前戏曲创作的基本水平和面貌,在戏曲创作中如何更加契合中国戏曲的艺术手段、方法和审美趣味,会演中的几点经验值得引起重视。

    一、要充分注意古装戏(传统经典剧目、优秀移植剧目、整理改编剧目)对于涵养戏曲生态和表演艺术体系的作用。要让基层院团最擅长演出的古装传奇题材、基层观众最喜欢的古典风格剧目,能够在基层长期演出。现代戏创作如果不能作为基层院团的看家吃饭戏,非常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也容易丢失戏曲贴近民众审美的艺术积累。

    二、小戏创作应该成为基层院团演出的艺术常态。此次江苏、山东、贵州、云南的4台小戏组合,展示了简朴的小戏作品实际是基层戏曲传达时代精神、表现生活情趣的最好形式。随着近年来文化部剧本孵化工程对于小戏剧目的扶持,基层院团应该让小戏小剧目成为基层舞台上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此次参演团队中出现的“帮扶共建”是提升基层院团艺术水平、夯实基层院团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方式。广东、广西、新疆等地的基层团队在剧种流布区或省区内重点代表性院团的帮扶下,采用行之有效的形式,极大提升了基层院团的创作水准。应该建立长效机制,鼓励和扶持这种帮扶形式,让基层戏曲演出水平和演员表演能力得到提高。

    四、应充分注意到基层剧种、基层剧团的跨区域交流,打破封闭的艺术局面,让那些有水准、有品质、有创造的剧种剧团,在更大的范围内展示自己的艺术风采,让基层院团不但能在农村基层扎得下根,也能让优秀创作成果走得出去,流动的戏曲艺术环境才是推动人才、作品不断成长的基础。

风景已然好,愿君再行早

    赵伟明

    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丰收在握,果实飘香,有声有色,成绩斐然。会演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力激发了基层院团的艺术活力,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务实一步、关键一招。

    从梅兰芳大剧院演出的剧目看主要有如下3个特点:一是有高度、有温度。如婺剧《英王徐策》既能在精神思想上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在婺剧唱念做打上有精彩独特的综合性展现,是一部唱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整理改编传统戏的典范之作。二是有人味、有趣味。像川剧《布衣张澜》第二场“张澜遇劫”,茂腔《秧歌乡的故事》最末场3对老年人的“果园约会”等都有这个品位。三是有源头、有创造。有的参演剧目依托经典剧目,如闽剧《苏秦还乡》源自于闽剧优秀传统剧目《苏秦假不第》;也有新的创造,比如该剧中“偷钥匙”“阻止苏秦跳河”这两场戏,既风趣幽默又生动感人,蕴含着一种生活的苦涩和辛酸的味道。有的参演剧目取材于中国抗战史,比如襄阳花鼓戏《长山壮歌》。

    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被列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艺术创作规划》,从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上看,这项事业才刚刚起步,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希望基层院团的同志在今后的创作中深入扎根剧种土壤,防止剧种土壤的流失,治理剧种土壤的退化,特别要思考大转台、大平台这种形式是否符合所演剧目的艺术要求和思想追求。希望基层院团的同志继续保持大众情怀,面向基层、面向大众、面向市场。基层院团的剧目不应该是实验室里的花朵,看着婀娜多姿,却经不起室外的风吹雨打,而应该像田野里的野花一般生动活泼,耐得住高温寒冷,经得起大风大雨,始终生机勃勃,经得起观众的考验。希望基层院团着力加强剧本论证。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论演习之工而首重选剧者,诚恐剧本不佳,则主人之心血,歌者之精神,皆施于无用之地。”剧本论证一定要早、要实、要准,这样才能为今后的二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基层院团敏锐感知时代脉搏,极个别的作品与时代的精神、审美有明显脱节,要敢于直面问题,久久为功,补齐短板。风景已然好,愿君再行早。

    观演所思

    谢振强

    基层院团会演所呈现的剧目从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反映了当下在中央和政府大力推动下各地方戏曲院团的艺术创作热情、创作水平,有些基层院团的演出水平不亚于大院团,有些小剧种甚至具有大剧种的艺术品相。

    不过,就音乐方面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两张皮”问题。音乐与唱腔语言风格不统一,音乐语言偏西化或现代,而唱腔古朴传统,两者互不相容,尤其有些伴唱与方言所用声调不一,甚至出现唱念声调不一、不同角色声调不一等现象。

    其次是录音伴奏问题。如果说为了保证戏曲的表现力、感染力、冲击力,纯音乐段落采取放录音尚可理解和接受,但唱腔同样放伴奏录音甚至假唱,这就无法忍受了。录音和现场的声场不同,反差太大,最重要的是,戏曲艺术是现场艺术、实时艺术,也是即兴艺术,需要演员、乐队与观众进行现场情绪互动,放录音完全破坏了艺术本性,对观众极不尊重,应予以杜绝。

    再次是个性缺失问题。演唱是戏曲表演“唱念做打”四大技能之首,戏曲之曲可谓是“半壁江山”,戏以曲兴、戏以曲传,唱念乃区别剧种的重要特征。但这些似乎没有真正引起重视,具体表现在年轻演员的演唱中,剧种个性的演唱技巧、润腔特点弱化;重表演、轻演唱现象明显,有的演员一听就是不经常吊嗓练声;求大同、大气,忽略了细节个性的挖掘和讲究。

  观看会演的几点感想

    王英会

    这次会演举办得非常成功、圆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演剧目思想性高、艺术性强。在我观摩的8场演出中,既有原汁原味的传统经典评剧《回杯记》,又有原创的,描写我党基层干部一心为民、两袖清风、鞠躬尽瘁的豫剧《燕振昌》、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有歌颂小人物大情怀的现代吉剧《粘豆包》、蒲剧《樱桃花开》,也有改编自名著、宣传妇女解放平等的青春川剧《鸣凤》;有宣传当地名人、历史文化的秦腔《渭水医魂》,还有红色题材、歌颂民族小英雄的儿童评剧《小英雄雨来》。这些剧目题材多样、视角新颖、精彩纷呈、雅俗共赏。

    二、剧场气氛热烈,演出效果好,上座率高。衡量一场演出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上座率、观众反应和剧场效果,因为戏曲是剧场艺术,需要观众参与、互动、交流。纵观这几场演出,上座率都在八九成,演出当中很少有观众中途退场,可见剧情能够吸引、打动观众;剧场气氛热烈,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有些场次散戏后还有观众要求加唱,充分说明了观众懂戏、爱戏,也说明了演员的表演具有感染力,打动、征服了观众。

    三、当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这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戏曲的普及、传承、发展尤为重要。通过演出使当地领导充分认识到戏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戏曲是宣传当地人文历史的重要途径,是当地的文化名片,有利于改变基层剧团生存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四、小戏很精彩,增加了参演剧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也使观众能欣赏到更多剧种的风采。

    这次会演既有不少现代戏,也有一些挖掘传统、改编经典的戏,后者是戏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应有所加强,因为经典就是紧跟时代、边演边改,是不断赋予其新内涵、与时俱进的产物。

  多元路径展现良好剧种生态

精彩小戏描绘基层生活画卷

    李小菊

    此次在京演民族宫大剧院共有9场演出、14个剧种、20个剧目,其中大戏5台,小戏4组台共15个剧目,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当前基层院团戏曲创作的水平。

    从剧种角度来看,不但反映出我国戏曲剧种丰富多样的特点,还反映出当前剧种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一)历史较长、特点已经形成、发展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的剧种,如山东的4个剧种唱腔各异,多剧种并存;而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如彝剧,也体现出令人欣喜的、独特而相对成熟的特色,都给人留下非常鲜明的印象。无论是新剧种还是老剧种,都要按照戏曲剧种的规律发展,从方言、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中汲取营养,保持自己独特的“基因”,发扬独特个性。(二)以蒙古剧为代表的新兴剧种、以花灯戏为代表的山歌类戏曲剧种呈现开放型、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目前的创作和发展既有音乐剧化、歌剧化的倾向,又有回归传统、回归戏曲的情况,这都是剧种发展可探索的道路。(三)外来剧种本土化和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剧种民族化的问题值得关注,如新疆昌吉的曲子戏、石河子的豫剧,都得到河南戏曲院团、创作人才的帮助,带动了新疆戏曲的发展,这种合作模式值得关注和推广。

    从剧目创作角度来看,20个剧目中,新编历史剧2个,其余18个剧目全是以积极乐观的创作态度反映当前基层百姓现实生活的现代戏,题材涉及农村婚恋、教育、精准扶贫、“第一书记”等。豫剧《我的娘·我的根》、渔鼓戏《村里有个烂筐子》、新疆曲子戏《戈壁花开》、彝剧《喝三秒》、柳琴戏《父女赶船》等都是这次会演涌现出来的优秀剧目。基层戏曲创作和小戏创作普遍生动活泼、轻松幽默,深受观众喜爱,“接地气、有人气、扬正气”。戏曲不但要震撼人心,还要令观众喜闻乐见,观众才愿意看,才有市场,才能走得更远。

    基层戏曲创作要摆脱政治宣传品的定位,基层戏曲的繁荣与基层戏曲主管领导、主创人员的戏曲观、艺术观有很大关系。艺术创作要有艺术家的思考和担当,要艺术化,要始终“心里想着老百姓”,基层戏曲团体创排一出新戏很不容易,因此眼光应更长远、立意要更高远,创作能传唱下去的经典之作。此次会演中一些剧目的艺术观、创作观还有待提高,剧种意识有待加强。基层戏曲专业人才培养特别重要,演员要培养,创作人才也要培养。现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各项扶持计划、培养计划都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有关振兴戏曲的利好政策也陆续出台,相信戏曲的明天会越来越好,振兴地方戏曲、中华文化复兴的蓝图和愿景一定会实现。

  以现实主义创作

  推动地方戏曲发展

    彭维

    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会演集中推出了一批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整体展示了基层院团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蓬勃生机,营造出百花齐放的良好生态与氛围,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会演28台大戏中,现代戏22台,占比较高,但无论是现代戏还是历史题材剧目,内核实质无不关照社会、关注民生、聚焦民情。历史题材剧目如《英王徐策》述说忠孝气节,《户部黎公》聚焦反腐反贪,《苏秦还乡》意指人世人情,以古典棱镜折射出时代主题,于幽微处见真章、显真情,饱蕴宽广的现实主义情怀。

    会演以现代戏为主,但创作上并不拘泥,秉着新创一批、兼顾移植创作和整理改编的原则,出现了不少整理改编、移植创作的成功之作,如婺剧《英王徐策》融合了“程婴舍子”“举鼎观画”“徐策跑城”等经典戏曲情境,闽剧《苏秦还乡》在《苏秦假不第》的基础上“无中生有”,新增丑行主角苏代,行当独特,充分发挥了闽南戏曲独有的喜剧因素,深受欢迎。多元化的创作方式有利于展现基层院团的创作活力,也体现了对传统的有力保护和崭新思考。

    会演剧目体现了基层院团在保护剧种独特品格上的自觉和努力,舞台简朴大方,唱腔、音乐力保原汁原味,并聘请前辈艺术家对年轻演员进行表演规范指导,如《布衣张澜》由但志生先生带年轻演员同台完成角色塑造。在创作经费相对较少的基层院团,扎扎实实做好剧种本体的坚守,令人敬重,有些剧目在特定场景表演中成功推出了创新片段,如《苏秦还乡》中的“盗钱”一幕,角色从进门楼察看、入院徘徊、战战兢兢上楼、摸黑撬门、盗取钥匙到最后盗钱成功、连滚带爬下楼梯,整个表演过程中程式运用细腻生动,充分展示了基层院团在扎实继承基础上的蓬勃创作力。

    诚然,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水平参差,演出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多数人物尤其现代人物“化”“用”功夫不过硬,行当化、概念化表演痕迹过重;某些基层院团关注当地文化名人宣传与特色文化名片打造,但是戏剧叙述能力弱,导致文化主题勾连松散、表达无力,甚至中途消失;很大一部分会演剧目存在就事论事现象,创作者对时代社会问题缺乏深度剖析与思考,寓教于乐流于表面化、肤浅化。

  提高创作认知

引领现代思想

    王静波

    我观看了中国评剧大剧院的会演剧目,亮点如下:一、没有一味追求宏大题材,比如淮剧虽是一个可以驾驭大戏的剧种,但《留守村长留守鹅》充分发挥了小戏式样的特点,描写小人物,抓住生活情趣,喜剧色彩浓厚,塑造了一位朴实、真实的基层干部。二、一些现代戏作品尝试了新程式与传统程式的创造性转化,如蒲剧《樱桃花开》里出现了刷微信朋友圈的程式。三、有一批有创作理想和追求的院团人坚守在第一线,如吉剧《粘豆包》、龙江剧《百米河边》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都比较成功,看得出院团人有为百姓奉献好作品的一颗心。

    建议基层院团进一步树立起“新创作剧目要反映现代人的思想”的自觉。戏曲具有形象塑造的功能和引领群众思想的作用,在本次会演中尽管出现了川剧《鸣凤》这样讲“人的觉醒”的具有思想进步意义的作品,但也有些作品局部所反映的思想与时代潮流有脱节,比如女性形象过于遵从传统道德而缺乏对个人幸福的自主追求等。这需要剧作家对自我及所处环境有所察觉,不断提高认知水平。虽然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会导致思想局限,但剧作家要有意识去突破局限,不能只满足于描写生活真实,还要有对生活的远大理想和深邃的思想,并将其化入作品中,引领观众思考。

    此外,还有两个与创作间接相关的问题:第一,对“政府购买、送戏下乡”模式的反思。该模式的初衷是让基层百姓有戏看,为院团迈向市场化提供一些缓冲,从现实来看,起到了这样的效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院团的创作导向“只看政府”。可以考虑更新购买模式,让观众的评价反馈与院团所得政府资助挂钩,观众“用脚投票”的好作品能得到更多资助,这样,也可以让院团渐渐走出“政府保育”,具备真正的市场生存能力。第二,对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结果的思考。2009年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启动以后,一些地方采用工作满一定年限(如女演员工作满20年、男演员工作满25周年)的院团人员退休方案,不少院团人退休时正值艺术生命的最佳时期,导致院团中坚表演力量急遽流失。重新招聘很难找到好演员,特别是小剧种缺乏专门培养人才的院校,新招聘演员多为歌唱演员或舞蹈演员,缺乏戏曲功底和学戏演戏的综合素质。此外,由于编制减少,不少小剧种的乐队取消了,演出时采用播放录音的方式。上述现象会直接制约小剧种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建议采取措施进行弥补。

编辑:江晓雯